来宾不少,加之何秋强调露天烧烤更具风味,朱棣思忖王府确实施展不开,当即决定移驾皇庄。此地宽敞,又不似王府易惹非议,光明正大设宴,父皇也不会多想。
抵达庄子,何秋指挥仆人安置烧烤架,又在旁侧摆上紫铜火锅,吩咐王府厨子准备羊肉、牛肉等食材及时令生鲜。
京城燕王府的厨子们热泪盈眶,终于重获用武之地。这些时日眼见朱棣专宠何秋手艺,终日提心吊胆怕被辞退。此刻个个欢天喜地处理食材,切肉卷、片肚仁对他们而言不过小菜一碟。
何秋环视场地,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抬头望天,猛然醒悟——这般酷暑在院中聚餐,岂不闷热难当?急忙让朱棣手下在庭院上方张设帷帐遮阴。
烧烤最宜配啤酒,何秋早已备好三大桶啤酒命人冰镇。布置停当,他忽然找回当年大学时代与同窗户外烧烤的乐趣。
朱棣悠闲地坐在一旁,一边喝着冰镇酸梅汤,一边看何秋忙前忙后。见他忙完,朱棣笑着称赞:“先生做事真有大将之风,安排得井井有条,小王佩服。”
何秋却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你不害臊,我可替你害臊。这点小事王妃平日不也安排得好好的?犯不着这样奉承我,少不了你那份吃的。”
临近中午,马和快步进来通报:“太子殿下来了。”
朱棣立刻起身,拉着何秋前去迎接太子朱标。
到了庄园门口,何秋才发现太子并非独自前来,还带了一众东宫官员、常系勋贵子弟,以及几位尚未就藩的年轻皇子。这一大群人声势浩大,何秋随着朱棣与众人见礼,一轮介绍下来,他头昏脑涨,一个人名也没记住。
真是浪费时间。
众人热热闹闹地进了大院,朱棣和朱标颇有兴致地看何秋指挥王府厨子烤肉。第一波烤好的肉串先送到他俩面前。
朱标见那羊肉串色香诱人,尝了一口,顿觉比宫中日常所食更为鲜美,不禁对朱棣赞叹:“这位何先生做的东西,确实美味。”
朱棣心中微动,问道:“太子殿下也知他手艺出众?”
“听父皇提过。”
何秋在一旁听见,暗自嘀咕:朱元璋这监听狂,连我做饭好吃这种小事都打探得一清二楚,实在可怕。
朱标转头问何秋:“何先生,你放在我们旁边的这口锅,是做什么用的?也是做菜吗?”
何秋指了指旁边备好的酱料,答道:“这叫火锅,从巴蜀码头劳工的吃法演变而来。一会儿可以试试,有羊肉、牛肉,记得蘸酱吃。”
朱标还有些犹豫,朱棣却已迫不及待地动手,夹起一片羊肉卷就往锅里涮。看着肉卷在汤中翻滚,他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肉一熟,朱棣便迅速夹起,蘸酱入口,烫得他嘶嘶抽气,脸上却尽是满足。
尽管后世有人认为火锅萌芽于蒙元、盛于明清,但何秋看眼前这两位皇子的反应,倒不像是早有见识。
不过何秋忽略了一点:此时尚在明初,寻常人哪有他这样的汤底与蘸料?如今的火锅怕是还没这么好吃,又有谁敢把不好吃的东西端到大明皇子面前?
朱标见朱棣吃得酣畅,也食欲大开,挽起袖子大快朵颐。火锅与烧烤瞬间征服了这位史上地位最稳的太子。
何秋见院子里众人都已开动,便示意侍女端上提前冰镇好的啤酒。
“嗝——”朱棣一口气饮尽一杯,满足地打了一个嗝。
“真痛快!这火锅配烧烤,再来一口冰镇啤酒,实在舒坦!”
“往年夏天用膳,可从未如此畅快过!”
朱标没吭声,只是脸上泛红,不知是热的,还是因为老四这般没大没小的模样感到害臊。
何秋顾不上搭理朱棣,趁他松懈,已经开始抢菜了。不然到最后,自己怕是填不饱肚子。
一阵狼吞虎咽,吃饱喝足之后。
朱棣擦擦嘴,搓干净手,拍了拍何秋的肩说:“先生,以后咱们多涮几回火锅呗?烧烤太费事,吃着也不够过瘾。”
“火锅想吃什么就往锅里扔,那才痛快。”
他那眼神明明白白写着一行字:我还想吃。
何秋懒洋洋答道:“这回你家厨子应该都学会了,往后让他们给你做就成,不过得当心上火。”
没等朱棣乐起来,边上的太子朱标不好意思地开口:“四弟,你看这厨子是不是该往宫里送几个?父皇还没尝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朱棣张了张嘴,闷闷地说:“成,那就给宫里两个……不,三个吧。”
他瞅瞅朱标的表情,哀叫:“不能再多了!再多我家厨子都不够用了!”
朱标满意地点点头,这弟弟还是挺懂事的。
朱标先把随行官员打发走,自己却留下来,看样子是有话要说。其他客人也识趣,各自找借口告辞了。
第128章 改革之策
朱棣吩咐手下把院子收拾干净,又把人全支到外面守着。院子里只剩朱棣、朱标与何秋三人。
朱标这才开口,神色郑重:“孤在此,代我大明子民拜谢先生救命的恩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