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连忙正色道:“鲁先生何必急着走?今日炼成不锈钢,本王正要设宴庆祝,先生亦是功臣,不如留下饮宴再行。”
鲁道元老脸一红,惭愧道:“殿下莫要取笑鲁某了,这几日我只会拖何先生后腿,哪还有脸参加什么宴席?”
“这……也罢,那待先生启程时,本王亲自相送。”
“不敢劳烦殿下。”
言罢,鲁道元匆匆离开了铁匠工坊。
这一次,他颜面尽失,只想快些远离这个令他难堪的地方。
望着鲁道元远去的背影,朱棣几乎笑出声来。
何秋走到朱棣身侧,轻声道:“殿下,鲁先生本是好意,您这般戏弄他,是否有些过分了?”
“是。”
朱棣坦然承认,“本王确实过分了些,但这么做——让本王很是痛快。”
何秋顿时不想再接话。
这人实在太过顽劣。
“先不谈鲁先生了。如今不锈钢既已炼成,长枪与手枪是否很快便能打造出来?”
朱棣眼含期待地望着何秋。
身为驰骋沙场之人,他对那些威力强大的兵器向往已久。
何秋摇头道:“还早。不锈钢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研制底火、配制特制**,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朱棣面露失望,但很快又振作起来:“无妨,本王等得起。我相信何先生不会让本王等太久的。”
何秋立刻推辞:“这可说不准,殿下莫要对我期望太高。”
想要改进明代火器的底火,必须先研制出 ** 。
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艺,别说何秋,即便真请来化工大师,以明朝的工艺条件,也未必能在短期内制成 ** ……
第49章 第二份大礼
朱棣对何秋的信任,实在有些盲目了。
尽管何秋已经毫无保留,朱棣依旧笑容满面地说道:“何先生,本王明白,你是不愿我抱太大期望才这样说的。其实无妨,一年也好,两年也罢,本王都能耐心等待!”
何秋点头回应:“殿下能这样想就好。虽然目前不锈钢还不能用于制造火器,但用来打造**是没问题的,肯定比现有的钢铁更为坚固。”
朱棣闻言眼神一亮:“这主意不错!只是不知道这不锈钢的产量能有多少?”
何秋平静地回答:“采用灌钢法进行流程化生产,只要生铁供应充足,以目前这座铁匠工坊的人手,日产万斤以上不成问题。”
朱棣的呼吸顿时变得急促起来。
日产万斤,这个数字实在惊人。
基本上,只需一周时间,就足以生产出为燕王府亲卫打造兵器所需的不锈钢。
“何先生,你真是太了不起了!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代表军中将士向你致谢,感谢你让他们在战场上多了一分生还的希望。”
说完,朱棣郑重其事地向何秋深深鞠了一躬。
何秋赶忙扶起朱棣:“殿下,你我之间何必如此客气!我不过是随手为之罢了。除了不锈钢,我还有另一份大礼要送给你!”
“还有厚礼?”朱棣兴奋地追问,“不知何先生要送我什么?”
何秋神秘一笑:“殿下去我院子里一看便知,这份大礼定会让你满意!”
说罢,何秋背起双手,潇洒地朝工坊大门走去。
朱棣见状,急忙跟上。
……
不多时,两人便来到了东厢院落。
院中的菜园里,已是绿苗葱茏,生机勃勃。
何秋指着那片青翠,平静地说道:“这就是我要送给殿下的大礼——一种真正能够推广至全国,可作为主粮,亩产五千斤以上的作物!”
朱棣一时怔住。
不久前,何秋曾以单株万两金的价格卖给他一批红薯苗,声称亩产可达四千斤以上,能推广天下,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如今,何秋居然又拿出了一种亩产五千斤以上的粮食作物。
“何先生,本王实在是囊中羞涩了!”朱棣带着几分委屈对何秋说。
他第一反应是,何秋又想让他破费。
何秋脸色一沉,摆手道:“殿下误会了,这种作物我可以免费赠送,分文不取!”
“这……当真?”朱棣仍有些将信将疑。
何秋顿时不悦:“殿下若是不想要就算了,我直接献给皇上,怎么也能换个公爵当当!”
朱棣一听,赶紧拉住何秋的手腕:“何先生误会了,本王怎会不要!方才只是玩笑之语。不知这种作物叫什么名字?”
何秋轻哼一声:“算你识趣!这种作物名叫土豆,也叫马铃薯。”
与红薯相比,土豆确实更适合作为主粮。它的淀粉含量更高,饱腹感更强。最关键的是,土豆更适宜在寒冷地区种植。就像何秋前世所知,南方多种红薯,而土豆的高产区域则主要集中在北方。
顺天府位于北方地区。
选择主粮时,土豆因亩产量更高,明显是更合适的选择。
而且多食土豆还不易引起胀气。
综合这些因素,何秋迅速将土豆呈献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