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背后当真无人指使?何秋不敢断言。
若说全是吕氏谋划,未免太高看她了。
从她教导出的朱允炆便可见其浅薄,这般老谋深算的布局,绝非她能设计。
恐怕幕后另有推手。锦衣卫吴华被利用了,利用他的权欲。
晋王更是愚不可及,始终被人牵着鼻子走。
吕氏或许也只是枚高级些的棋子,最重要的身份无非是朱允炆生母。
若真是文臣在背后推动,他们绝不可能扶持朱允熥。朱允炆对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既有吕本这层关系,又因朱允熥的出身,加上朱允炆年幼,这一切正是文官集团所求。
谁都明白年幼的君主易于掌控,即便不能直接操控,也容易左右其想法。
以朱元璋的年岁,若太子薨逝,改立朱允炆,这些从科举厮杀而出、宦海沉浮数十载的文臣,摆布他如同戏耍稚子。
不过何秋转念一想,自己也不必深究。毕竟朱标非他岳父,朱棣才是。
按理说,他本该乐见其成。
如今这些想法,不过是对太子朱标的同情。若非他横加干预,朱标或许能多活数年,病逝而终,而非遭人毒手。
正是出于这种补偿心理,何秋最初才会相助蓝玉和常茂,想要查明太子之死的真相。
但随着真相渐近,牵扯的人越来越多,何秋不禁犹豫了。
这么多阴私勾当,甚至牵涉朝中重臣,若真要查个水落石出,恐怕不会有好下场。
何秋只能将这些事暂埋心底,或许要等到朱棣登基之后,再逐步揭开。
到那时,朱棣以替兄报仇之名,正好清洗一批不听话的朝臣。
太子之死的 ** 渐息,虽然朱元璋仍在抓人,但朝廷的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行的改革。
这天,何秋正在教导皇孙们,朱允炆忽然起身发问。
“先生,皇祖父说改革是你提议的,可如今众多官绅都在反对新政,以致朝局动荡。你认为这是改革本身的问题吗?”
朱允炆言辞尖锐,几乎直指何秋是祸乱朝纲的罪臣。朱高煦面露怒色,想要反驳,却被旁人用眼神阻止。
何秋看着面带得意的朱允炆,轻抚胡须说道:“这要看殿下如何理解了。当初我提出推行一条鞭法、官绅一体纳粮的改革建议时,并未料到会得到陛下重视,原以为这些策略不会受到赏识。”
“既然殿下认为改革引发朝堂动荡,那我且问殿下,朝中大臣们具体是如何看待这些改革措施的?”
这个问题让朱允炆一时语塞。他并未仔细研读群臣奏章,只是听人说改革不好,此刻只能老实摇头。
何秋见状觉得有些好笑,连群臣反对的具体缘由都不清楚就来质问,这位皇孙未免太过单纯。
他起身招呼众皇孙来到院中,席地而坐开始讨论。何秋率先提出一个问题:“诸位觉得历代王朝是因何覆灭的?”
皇孙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秦亡于严刑峻法,汉亡于外戚专权,唐亡于藩镇割据,宋亡于党争内耗……林林总总列了七八条原因。
何秋含笑说道:“你们说得都对,但也不全对。”
“若说秦亡于峻法,汉朝就不会继承秦制了。秦朝覆灭的真正原因是六国人心未附,旧贵族势力犹存,加之始皇大兴土木,徭役过重,百姓不堪其苦。”
“至于后世王朝,可以统归为亡于土地兼并。”
朱高炽兄弟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在北平时就听何秋讲过这些。朱允炆却充满好奇地追问:“为何这么说?”
何秋简明扼要地分析道:“西汉亡于王莽,但王莽上位时,天下数万书生联名上书,期盼他推行新政革除弊政。当时的弊政究竟是什么?就是《汉书》所载'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百姓已无生路,故有识之士共推王莽,可惜他最终也未能扭转局面。”
“待到汉世祖平定天下,对各方豪强多番妥协,导致前朝存在的土地兼并问题不仅未解,反令豪族势力愈发壮大。”
“战乱初定,人口较前朝锐减,百姓尚能维持生计。然至汉末三国,朝堂虽有党锢之祸,真正动摇国本的却是黄巾之乱——数百万饥民揭竿而起,直指大汉江山。”
“后世王朝覆灭,多因土地兼并之弊。究其根本,便是黎民丧失生路,对朝廷心生怨恨,王朝根基由此崩塌。”
朱允炆听得入神,“先生所言改革,可根除此事?”
何秋摇头:“难矣。此举仅能暂缓土地兼并,实为治标之策。若论治本……莫说我做不到,只要人存私心,便永无根治之日。世人谁不渴求富贵?既得富贵,自然盼着子孙永享。”
朱允炆愈发困惑:“既如此,何不徐徐图之?”
何秋闻言暗惊,这般见识怎配为储君
第228章 解惑
何秋望着天真的皇孙,轻叹道:“若行缓策,必半途而废。”
不待朱允炆争辩,他径直打断:“殿下,朝中非议一条鞭法与官绅一体纳粮的言论,我皆有所闻。无非是苛待士绅、胥吏暴虐云云。但诸位可知,此法推行日久,何以终成扰民之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