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省委组织部的内部OA系统上,一份关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干部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正摆在常务副部长周源清的办公桌上。
报告的第一页,是一张极其醒目的数据对比图。
图表的左侧,是“旧青川”的标签。
下面罗列着一连串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户籍人口41.7万,常住人口不足33万;全年GDP152.3亿,全省排名倒数第三;地方财政收入8.1亿,财政缺口高达27亿,严重依赖转移支付……每一个数字,都像一块铅块,压得人喘不过气。
而图表的右侧,则是“新青川”的标签。
下面的数据,则像一簇簇窜升的火焰,充满了爆炸性的活力: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5.7%,增速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12%,实现翻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双双位列全省第一……
“部长大人啊,”省委书记的秘书,亲自将这份报告送了过来,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书记看完这份报告,就说了八个字——‘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啊。”
周源清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看着那张对比图,也是久久无言。
他作为组织部的老将,太清楚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所代表的到底是怎样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而这场变革,仅仅只用了九个月。
报告的后半部分,不再是数据,而是一段段来自青川县各个角落的“现场速写”。
“……如今走在青川的街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干净’与‘安心’。”
“干净,不仅是市容市貌,更是政府的办事效率。我们调研组亲身体验,一家外地企业从递交材料到拿到营业执照,全程线上办理,用时不到72小时,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放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极度高效的。”
“安心,则是源于社会治安的根本性好转。根据县公安局提供的数据,全县刑事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81.2%。我们随机走访了数十位夜间出行的居民,他们普遍表示,现在的安全感是过去二十年来最好的……”
报告的最后一页,附上了一份长达数十页的附件清单。
附件的标题,五花八门——《关于青川县“清风行动”干部作风整顿的实践与思考》、《青川建投集团国资盘活与市场化转型路径分析》、《“青川石砚”文旅IP打造与乡村振兴联动模式探讨》……
这些附件,如今正通过加密渠道,源源不断地从青川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室里,发送到省内乃至全国各地数百个政府部门的邮箱里。
因为,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现象级”产品,在青川诞生了。
……
青川县委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孟彦站在巨大的电子白板前,意气风发。
他的身后是一张结构复杂、逻辑清晰的PPT演示文稿,标题赫然写着——《关于成立“青川新时代干部发展学院”的可行性报告》。
坐在下面的,是林远、周云帆、张强、顾盼等青川县最核心的决策层。
“老板,各位,”孟彦清了清嗓子,声音里压抑不住兴奋,“简单来说,我的构思就一句话——把前来取经的‘客人’,变成给我们送钱的‘客户’!”
“根据县府办的统计,近两个月我们累计接待了来自全国17个省、83个地市的112个官方考察团。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周超过10个的速度递增。我们的接待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但反过来想,这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孟彦的手指,在白板上重重一点。
“需求!这是最真实、最迫切的市场需求!他们想学的,不是文件上的理论,而是我们青川在过去九个月里,踩过哪些坑,打过哪些仗,用过哪些招的‘实战经验’!”
“所以,我建议成立‘青川干部学院’!把我们的经验,做成产品明码标价地卖出去!”
“具体怎么操作?”林远看着他,饶有兴致地问道。
“三步走!”孟彦伸出三根手指。
“第一步,课程产品化!”
“我们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我们的课程,全部来自于一线实战!”
“比如,就由周书记您和张县长,联合主讲一门《基层社会治理与扫黑除恶联动机制构建》,专门讲我们是如何打掉张、钱两家,并重建基层治安体系的。”
“由我,和建投的总工程师李珂、财务总监赵静,共同主讲一门《县域国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与重大项目融资实务》,专门讲我们是如何盘活国资、并撬动百亿特钢项目的。”
“甚至,”孟彦的目光,落在了旁听会议的朱海坤身上,“我们可以请朱总,来讲一门《新时代政商关系下,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让他用自己盘活‘丽景花园’的亲身经历,去告诉那些外地来的企业家们,在良好健康的政商关系到底是如何建立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