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官道红颜:她们助我一路升迁 > 第275章 青川速度

官道红颜:她们助我一路升迁 第275章 青川速度

作者:中年男孩hj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6:24:26

青川县这个在江南省版图上,长久以来都如同一个不起眼注脚的存在,正以一种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速度,发生着剧变。

想要理解这场剧变的深刻程度,首先必须理清它过往的底色。

青川县,地处江南省西南部丘陵地带,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下辖八镇四乡,户籍总人口41.7万人,常住人口约33万。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口流出县。

其地理特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

境内多山,耕地稀少且零碎,严重制约了传统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人文方面,历史上曾是重要的驿道和军事要塞,民风相对彪悍,宗族势力影响深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张、钱两家黑恶势力得以盘踞数十年的土壤。

经济结构上,过去的青川只有两大支柱。

第一支柱,是矿产。 以煤炭和石灰岩为主,贡献了往年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工业产值和接近一半的财政税收。

但这种依赖,是粗放且致命的。

无序开采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而随着国家对环保政策的收紧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这条支柱早已摇摇欲坠。

第二支柱,是劳务输出。

每年有近十万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前往东部沿海的工厂和工地。

他们用汗水换回的汇款,是支撑县域消费市场的基石。

但这背后,是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以及整个县城经济活力的严重缺失。

反映在数据上,则更为直观。

林远上任前的最后一个财年,青川县的全年Gdp总量为152.3亿元,在全省67个县(市)中,排名倒数第三。人均Gdp仅为4.6万元,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财政收入: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8.1亿元,但财政支出却高达35.4亿元,超过27亿元的巨大缺口,完全依赖省市两级的财政转移支付。这是一个典型的“吃饭财政”。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农业)占比18.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比43.5%(其中矿业占35%),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38.3%。结构极不健康,缺乏新的增长点。

这就是林远接手时的青川是一个暮气沉沉、财政困窘、产业落后、民心涣散的烂摊子。

然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一份由县统计局联合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经过三轮交叉核对后,最终呈报到省发改委的经济数据报告,在江南省的经济决策圈内,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截至第三季度末:

青川县前三季度Gdp总量已达175.6亿元,同比增长35.7%!

这个增速,不仅位列全省第一,更是第二名的近两倍。

按照这个趋势预测,全年Gdp总量将历史性地突破230亿大关,一年时间净增近80亿!

财政收入: 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112%!

首次实现了单季度财政收入超越十年前的全年总和。

更关键的是,税收收入占比,从过去的不足60%,跃升至85%,财政“造血”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4.1%,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8.3%,两项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

这份堪称“奇迹”的数据报告,让所有拿到它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都感到了匪夷所思。

很快媒体的“长枪短炮”,便对准了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

最先嗅到味道的,是省内官媒《江南日报》。

他们派出了最资深的首席记者,带队在青川进行了一周的深度调研,最终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一篇名为《“青川奇迹”背后的发展密码》的系列报道。

报道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从工业升级,到营商环境,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旅实践……

报道将青川的变革,提升到了“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高度。

这篇报道,如同打开了舆论的闸门。

《江州晚报》、《江南经济观察》等省市级媒体迅速跟进。

很快,这股热潮便蔓延到了全国。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财经频道……国家级的媒体,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个创造了“西部山区发展样本”的小县城。

“青川速度”、“青川模式”一时间成了网络上的热词。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林远和他核心团队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低调。

林远直接下令,除县委宣传部统一安排外,他和孟彦、周云帆、张强等核心领导,一概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个人专访。

“把镜头对准我们的企业家,对准我们的一线工人,对准我们青川的老百姓。”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林远这样说道,“他们才是创造奇迹的主角。我们是服务者,不是明星。”

即使是红颜知己的苏菲,一再软磨硬泡,林远依然坚持住,没有接受她的采访。

这种务实不务虚的态度,让整个青川官场,都形成了一种埋头干实事、不搞花架子的风气。

然而,林远想低调,却有人偏不让他低调。

这个人,就是常务副县长何平。

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和站队失败的打击后,这位官场老油条,迅速找到了自己全新的“政治生态位”——成为林书记最忠诚、最狂热的“首席吹鼓手”。

“各位记者朋友们,青川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原因有很多,但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在一次面对十几家媒体的长枪短炮时,何平站在县政府的大楼前,慷慨激昂,手舞足蹈。

“那就是因为我们有林远书记这样一位‘主心骨’!是林书记,以他非凡的政治智慧、无与伦比的战略眼光和敢于担当的魄力,为我们青川擘画了今天这张宏伟的蓝图!”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林书记的每一个决策,都精准地踩在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上!从特钢基地到算力中心,那都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这就是格局!这就是高瞻远瞩!”

这段充满了肉麻吹捧的采访视频,很快就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林远是在顾盼的办公室里,哭笑不得地看完的。

“老板,”顾盼忍着笑汇报道,“这已经是何县长这个月,第五次以‘青川县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身份,接受媒体采访了。”

林远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知道,何平这是向他递交“投名状”。

他这是在告诉所有人,他何平是林远书记麾下最忠诚的那条狗。

对于这种行为,林远懒得去管。

只要他不耽误干正事,随他去折腾。

一个被彻底打断了脊梁的对手,有时候比一个被清除掉的对手更有用。

至少,他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警示牌”。

媒体的疯狂报道,很快就带来了第二个“幸福的烦恼”——全国各地的政府考察团,纷至沓来。

从邻近的兄弟县市,到千里之外的西部贫困地区,甚至还有沿海的发达城市……

一时间,青川县政府的招待所,车水马龙,人满为患。

最多的一天,县政府同时接待了来自五个不同省份的七个考察团。

周云帆和张强这些核心领导,几乎所有的工作时间,都被分割成了两部分。

上午陪同考察,下午开会研究工作,晚上还要参加接待晚宴。

“老板再这么下去,咱们的正事都别干了,干脆成立一个‘青川考察接待办公室’算了!”

在一次碰头会上,一向沉稳的周云帆也忍不住开始抱怨。

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盛名”所累,疲于奔命。

只有一个人,从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老板,”孟彦放下手里的茶杯,“我倒觉得,这不仅不是个麻烦,反而……是咱们青川下一个产业的引爆点。”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你们想,”孟彦站起身,走到了那幅巨大的青川县地图前,“他们为什么来?他们是来学习‘青川模式’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青川模式’,做成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门可以明码标价的生意呢?”

“我的构思是,由我们县国资委牵头,联合县委党校成立一个全新的机构——‘青川新时代干部发展学院’!”

“我们把‘特钢基地’的建设经验,做成一门《地方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战课程;把‘丽景花园’的盘活案例,做成一门《城市烂尾项目处置》的专题研讨;把‘算力中心’的弯道超车,做成一门《数字经济下的县域发展新机遇》的高端讲座!”

“我们请谁来讲课?就请李珂、赵静、朱海坤,甚至可以请汉斯!让他们用最真实的案例,来讲最干的干货!”

“至于收费嘛……”孟彦的嘴角,勾起一抹商人般的微笑,“按照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培训时长,分为不同的套餐。食宿,统一安排在我们青川石砚文旅小镇的特色民宿和酒店里。这不仅能解决我们的接待压力,还能为我们的文旅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高消费能力的客源!”

听完孟彦这番石破天惊的构思,所有人都被他这个商业脑洞,给彻底震住了。

许久,林远才缓缓地开口。

“孟彦啊孟彦……你这家伙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你这是直接打造成一个‘全国县域发展的西点军校’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