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反派好感系统:从祁同伟开始改变 > 第115章 非遗之殇

市场经济浪潮初起,“非遗保护”还是个无人知晓的陌生词汇。

“非遗保护”?在当时的中国,这四个字比天书还陌生。

国家层面没有半条相关法规,地方政府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招商引资的Gdp报表,那些藏在乡野、躲在老铺里的中医药技艺,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不值钱的老古董”,甚至不如外资企业带来的几台机器、几个就业岗位金贵。

没人把这些老手艺当“文化根脉”,更没人想到要保护。

这种集体性的麻木,像一道不设防的城门,让季鸿远背后的日、美势力,得以大摇大摆地闯进来,用最直白、最粗暴的方式,抢走中华传承千年的瑰宝。

他们不用设陷阱,不用玩阴谋,只需要挂着“合作建厂”,“学术交流”的幌子,再递上一点点诱惑,地方政府就会主动牵线搭桥,老匠人就会掏心掏肺地传授——这场掠夺,光明正大到令人心寒。

云南文山的三七地里,68岁的陈老佝偻着腰,指尖摩挲着刚挖出来的三七。

他手里的“九蒸九晒”炮制技艺,是陈家传了五代的宝贝,生三七有毒,经他七道工序蒸晒,毒性能去九成,药效却能翻三倍,靠着这手艺,他养活了一家三代,也让文山三七成了远近闻名的“药中珍品”。

突然有一天,一群西装革履的日本人找上门,说是日本津村制药的,想在文山建加工基地,投资500万,还能解决200人就业。

地方政府的人笑得合不拢嘴,亲自带着日本人找到陈老,拍着胸脯说“陈老你可得倾囊相授,这是为地方做贡献”。

日本人递过来的“技术顾问”聘书,每月给3000块报酬——这在当时,是陈老退休金的十几倍。

一辈子清贫的老人,从没见过这么多钱,也从没怀疑过“合作”的真假。

他以为只是收了个外国徒弟,便把压箱底的诀窍全抖了出来:

什么时候加黄酒去腥,每蒸一次要晾够多久,晒的时候得避开正午的烈日,甚至判断“蒸透了”的那种手感,他都手把手地教。

日本人的摄像机没停过,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连他掀开锅盖时留的缝隙大小,都被精确记录。

一年后,津村制药的基地建起来了,陈老的“顾问”头衔却被悄无声息地撤销。

他眼睁睁看着日本人用他教的技艺,在日本生产“三七口服液”,卖价是国内同类产品的十倍,垄断了全球高端市场;

而文山的三七加工企业,只能给日本人做原料供应商,一斤三七原料卖80块,加工后却被卖到800块,十倍的利润,全装进了外国人的口袋。

陈老看着电视里日本企业的广告,广告里说这是“日本独创的先进工艺”,老人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他想找地方说理,可地方政府推三阻四,日本人更是避而不见。

不久后,这位守护了一辈子技艺的老匠人,就在郁郁寡欢中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死死攥着那本泛黄的祖传笔记,嘴里反复念叨:“祖宗的宝贝,我给弄丢了……”

山西的小城里,王大夫的“飞针针灸”是出了名的绝技。0.3毫米的细针,他不用看仪器,凭着手感就能精准刺入中风患者的督脉十三穴,多少被判了“终身瘫痪”的病人,都被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当地人叫他“神针王”。

然后,也是突然的一天,韩国庆熙大学的“学术考察团”来了,带着先进的录像设备,说是要“交流学习”。

地方政府把这当成“国际文化交流的大事”,全程陪同,还反复叮嘱王大夫“要好好配合,给咱地方长脸”。

王大夫一辈子行医,信奉“学术无国界”,加上政府的撺掇,没半点防备。

韩国人围着他的诊疗床,从进针的角度、力度,到留针的时间、捻转的频率,拍得一清二楚;他们还以“探讨学术”为名,让他讲解取穴逻辑,画出祖传的“穴位敏感区图谱”,甚至逼着他演示如何根据患者舌苔、脉象调整针法。

半年后,王大夫在一本国际医学杂志上看到了韩国人的论文,标题赫然写着《韩式速刺疗法的原创性研究》,里面的针法、图谱,全是他当初教的“飞针”技艺。更让他崩溃的是,韩国人还申请了国际专利,反过来警告他,再用“飞针”宣传,就是“侵权”。

那些原本想拜他为师的年轻人,转头就去了韩国学“韩式速刺疗法”,说“外国的技术更正宗”。

王大夫的诊所门可罗雀,他看着墙上挂了一辈子的针灸铜人,铜人的穴位上还留着他无数次练习的痕迹,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祖宗的东西,怎么就成了别人的?”

浙江杭州的胡庆余堂,百年招牌在风中摇摇欲坠。

美国一家保健品公司找上门,想投资建厂,条件是“合作研发”胡庆余堂的宫廷膏方技艺——那是清代御医用的秘方,能“一人一方”熬制膏方,滋阴补阳,是胡庆余堂的镇店之宝。

当时胡庆余堂正缺钱,地方政府又一个劲地施压,说“这是招商引资的大好机会,不能错过”。没办法,老掌柜只能点头。

美方的技术人员打着“优化配方”的幌子,把膏方的核心配伍比例、熬制工艺、药材选择标准,甚至判断“成膏”的“挂旗”技巧,都摸得一清二楚。

合作期满,美国人带着所有技术资料扬长而去,在海外推出“东方神膏”,年销售额达数亿美元。而胡庆余堂只拿到了一点点“技术转让费”,连维持老店运转都不够。

更讽刺的是,美方还反过来限制胡庆余堂膏方出口,理由是“侵犯知识产权”,让这个百年品牌,只能困守在国内的小市场里苟延残喘。

在改开的这段时间内,20多项中医药核心非遗技艺,就这么被“合作”“交流”“投资”的名义,轻易地带出了国门。

日本汉方药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原料却80%来自中国;

韩国的“韩式针灸”在全球开班授课,收费上万,而中国的老匠人却连徒弟都收不到;

美国的“东方保健品”赚得盆满钵满,中国的中药企业只能靠卖原料勉强糊口。

上千万药农种的药材,只能低价卖给外国人;

无数炮制工坊倒闭,老药工们拿着微薄的遣散费,茫然地站在曾经熟悉的厂房前;

百姓想吃正宗的非遗中药,只能花几倍、十几倍的价钱买进口货,曾经普惠民生的宝贝,变成了普通人吃不起的奢侈品。

中华医药的根脉,正在被一点点掏空;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在被一次次践踏。

临海别墅里,季鸿远看着手里的“技艺掠夺清单”,笑得阴狠又得意。

他根本没费什么力气,不过是借着这个时代的漠视,就轻易拿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宝贝。

“陆则,你再能打又怎么样?”他端着酒杯,对着窗外的夜色低语,“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瑰宝的民族,注定要失去一切。中医药的命脉,现在是我的了。”

而此时的陆则,刚从云南文山的三七地回来。

他站在陈老的坟前,坟上的草已经长了半尺高,不远处,堆积如山的三七原料无人问津,药农们的脸上满是绝望。

他又去了山西,看了王大夫冷清的诊所;去了浙江,摸了摸胡庆余堂落满灰尘的招牌。

每走一处,心就像被刀割一次。

他终于明白,季鸿远最狠的杀招,从来不是污名化,不是专利战,而是利用了这个时代的短板——对自己文化的漠视。这种漠视,比任何敌人都要可怕。

陆则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眼底翻涌着压抑到极致的怒火与痛心。

看着那些被抢走的技艺清单,看着那些老匠人含泪的眼睛,看着濒临断裂的文化根脉,一股决绝的力量在他心中升起。

“别人能偷走技艺,偷不走文化的根;时代有短板,我们就用命去补!”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破釜沉舟的坚定。

这场仗,不能输。

不仅要夺回被偷走的技艺,更要唤醒整个民族对自己瑰宝的珍视。

在这个漠视与掠夺并存的90年代,一场绝地反击,即将拉开序幕。

而这一次,陆则要面对的,是季鸿远背后的西方势力,是整个时代的偏见,更是人心的麻木。

他,能赢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