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15章 皇城司改制

宋神宗的新宋 第115章 皇城司改制

作者:梦想败给生活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9:52:40

他意识到,自己先前将皇城司的膨胀,下意识地类比于记忆中那些模糊而恐怖的影像——明朝的锦衣卫、东西厂。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错置”的焦虑。

此刻,他清晰地看到了本朝与后世那些皇权无限膨胀的王朝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祖宗家法”的铁壁:本朝开国以来,“防微杜渐”四字乃是铁律。太宗、真宗、仁宗,历代先帝对宦官、外戚、女宠、宗室干政的防范,可谓到了极致。

宦官最高官阶不过遥郡,实权有限,且时刻处于台谏御史的虎视眈眈之下。“内臣结交外朝”乃是大忌,一旦发现,必遭重谴。”

士大夫集团的“天罗地网”:整个文官系统,从宰相到言官,其存在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格君心之非”,防止皇权滥用于私欲。

皇城司若真敢有丝毫逾越,弹劾的奏章会像雪片一样飞来。富弼、文彦博、司马光这些重臣,绝不会坐视一个宦官机构坐大。“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是口号,是刻在帝国骨子里的权力结构。”

军队系统的独立性:枢密院-三衙的体系,与内侍省系统泾渭分明。宦官监军虽有其职,但想如唐代宦官般掌握神策军那样的禁军主力,在本朝无异于痴人说梦。

想到此处,赵顼甚至带着几分自嘲地腹诽:“莫说是李宪,就算把那明朝的魏忠贤、刘瑾弄到朕这熙宁朝来,面对这满朝朱紫、言路清明的局面,怕也得规规矩矩跪下磕头,敢有半点不轨之心,顷刻间便是身败名裂的下场!”

排除了对“权阉”的恐惧,赵顼的思考进入了更深的层次。他意识到,真正的风险并非李宪个人会变成权臣,而是皇城司目前这种“政商一体”、“使命模糊”的运作模式本身,存在巨大的制度性风险。

职能异化:一个情报机构,如果其主要精力、资源和成就感来源于商业利润,那么其搜集情报的本职工作必然会退化,甚至可能为了商业利益而扭曲情报(例如,隐瞒边境冲突以维持贸易畅通)。

**温床:巨额利润在不透明的状态下流转,必然滋生庞大的**空间,腐蚀皇城司的战斗力。

授人以柄:此事若被朝臣知晓,攻击的将不是李宪,而是他赵顼本人!“遣中使经商,与民争利”的罪名,足以严重损害他的“明君”形象,动摇变法图强的合法性。

“所以,问题不在于李宪是否忠诚,而在于朕赋予它的这把‘剑’,剑柄之上,又生出了一条‘钱鞭’。

剑鞭一体,虽威力倍增,却也难以驾驭,易伤自身。朕要做的,不是毁掉这把利器,而是……将其‘剑’与‘鞭’分离,各自装上合适的剑鞘和鞭柄。”

一个清晰而大胆的改革方案,在赵顼脑海中逐渐成形——对皇城司进行“职能剥离”,实行“明暗分治”。

“明组”——回归本业的“皇城司”:

职能:专职负责京师治安、宫禁宿卫、侦缉谋逆、监察百官(有限度)等传统职能。一切行动需符合制度,接受三司(刑部、大理寺)的有限监督和台谏的质询。

目标:使其成为一个高效、专业、透明的情报与安保机构,重归“天子耳目”的本位。

经费:由朝廷正常拨款,保持其“清水衙门”的性质,避免被经济利益腐蚀。

“暗组”——新设的“皇家采办司”(或内帑经营司):

职能:将目前皇城司负责的海外贸易、内廷制造品变现等所有商业活动,完全剥离出来,成立一个全新的、直属于皇帝的内廷机构。它类似于后来清朝的“内务府”的概念,专司为皇帝和内库“创收”。

运作:继续利用皇城司遗留的海外网络和曹家等白手套,但其人员、账目完全独立。负责人可由精明强干、深谙商道的宦官或皇帝亲信的低级官员担任。

管理:其财务必须严格审计,巨额支出需皇帝亲自审批。赵顼设想,那“三成”利润不再直接留给皇城司,而是纳入这个新机构的运作成本与皇帝特别基金,每一文钱的动用,都必须由他朱笔批准。

人事与制衡:

李宪可以继续担任皇城司都知,展现皇帝对他的信任。但新成立的“皇家采办司”的主官,需另选他人,形成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均对皇帝直接负责的局面。

如此,权力分散,职责清晰,财务透明。既保留了“造血”功能,又杜绝了机构尾大不掉的风险。

然而,赵顼并没有立即下旨推行这套方案。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告诫自己:“朕虽思得一策,然未必尽合实情。李宪等人久历其事,其中艰难、关窍,彼等深知。贸然行事,恐生窒碍。”

他决定,耐心等待各地皇城司负责人返京述职。他要亲耳听听一线的声音:

海外贸易的具体流程、风险何在?

与各地豪强、辽夏官员打交道,有哪些不成文的规则?

现有的这套模式,哪些是高效的,哪些是弊病丛生的?

他要将这次述职,变成一次全面的调研和听证会。他的改革方案,将基于这些一手信息进行微调,确保其既符合帝王控权的意志,又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

窗外的雪依然在下,赵顼的心却已豁然开朗。最初的恐慌,源于对历史幽灵的错误联想;而现在的从容,则建立在对北宋制度现实的清醒认知和对未来制度的缜密规划之上。

他不再视皇城司为潜在的怪物,而是看作一件有些复杂的工具。他的任务,不是摧毁它,而是重新设计它,给它装上安全的握柄和精准的标尺。

“李宪,还有你手下的干将们……”赵顼望向大名府方向,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朕等着你们回来。

朕要听听,你们这把‘利剑’,在过去一年里,究竟磨得如何了。朕,要亲手为它打造一副新的剑匣。”

这一刻,年轻的皇帝真正开始领悟,治国之道,不在于消灭问题,而在于驾驭问题,将挑战转化为新的机遇和制度创新。熙宁时代的改革精神,已从他处理这件“家事”中,悄然显现。

喜欢宋神宗的新宋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宋神宗的新宋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