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09章 现实与众不同

宋神宗的新宋 第109章 现实与众不同

作者:梦想败给生活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21:22:48

熙宁元年九月的沧州,天地间已是一片萧瑟。马车在颠簸的官道上行驶,车轮碾过干裂的土地,扬起漫天黄尘。

王安石撩开车帘,望向窗外。与江南的湿润繁茂不同,这里的田野显得空旷而疲惫,大片龟裂的土地上只有枯黄的草梗在风中瑟瑟发抖。

偶有倒塌的土坯房舍映入眼帘,无声地诉说着不久前的天灾。

他奉安抚使富弼之命,以“核田清册使”的身份来到这河北重灾区。

怀中揣着的是朝廷尽快厘清荒田、安置流民的期望,心中装的则是在鄞县成功实践后的一腔锐气。他相信,只要立定决心,雷厉风行,没有扫不清的积弊。

行辕设在南皮县一座破旧的驿站。次日,王安石便升堂召见沧州通判及南皮县一众官吏。

他言语简洁,直接下达了指令:十日之内,将州内所有“户绝田”、“逃户田”的册籍整理完备,呈报上来。

堂下官员们态度恭敬,连声称是。然而,十天期限一到,送到王安石案头的,只有几卷字迹潦草、虫蛀鼠咬的陈旧簿册。

通判一脸为难地解释:“王大人明鉴,去岁地动,衙署损毁,文书多有遗失。加之胥吏人手不足,逃亡者众,还需些时日……”

王安石的脸瞬间沉了下来。他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粘稠的阻力。这不是公开的抗命,而是官僚系统惯有的推诿和拖延。

他强压着火气,申饬了几句,将期限又宽限了五日。他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堵由因循和惰性筑成的高墙。

夜里,他在油灯下翻阅那些残缺的册籍,越看越是心惊。田亩数字混乱不堪,户主姓名张冠李戴,许多田地竟如凭空消失了一般,全无记录。

“胥吏奸猾,一至于斯!”他放下册籍,揉了揉眉心,心中充满了对这套腐朽官僚体系的厌恶。

他决定不再空等。清晨,寒风刺骨,王安石带着几名精心挑选的随从,亲自下乡勘测。

他选择了一片据册籍记载为“无主”的广阔田地。土地贫瘠,荒草蔓生,但依稀能辨出旧日的田垄。

“丈量!”王安石下令。

随行的胥吏却有些迟疑,低声道:“大人,此地……恐有争议。”

话音未落,几骑快马扬尘而来。为首的是个身着锦袍的胖硕乡绅,身后跟着几名健仆。那乡绅滚鞍下马,脸上堆着笑,眼神却透着精明。

“可是京里来的王大人?小民张佑,有失远迎!”他拱手道,随即指向那片荒地,“大人可是要清查此田?此田乃小民家祖产,虽近年因佃户逃亡而暂荒,却绝非无主之物。这是地契,请大人过目。”

王安石接过那张泛黄的契纸,上面墨迹斑驳,但格式完备。他心中冷笑,这种“典当”、“质押”后借口“暂荒”的手段,他早有耳闻。然而,在法律条文上,这确实构成了所有权的模糊地带。

“张员外,”王安石声音冷峻,“据本官所知,原佃户李三郎去年已举家逃亡,按律,逾期不归,其田当由官府收管。你这地契,是何时所立?”

张员外面色不变:“回大人,正在李三郎逃亡之前。他欠下巨债,以此田抵押。小民亦是依法办事啊。”

王安石盯着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他命人将地契内容详细记录在案,注明“存疑待查”,然后不顾张员外难看的脸色,继续勘测下一块土地。

接下来的日子,类似的情形不断上演。每一块“无主”的荒田,似乎背后都藏着一个个“张员外”。

胥吏们的测量工作变得异常缓慢,时常受到各种“意外”干扰。王安石意识到,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荒草和泥土,更是一张由利益、宗族、旧俗织成的巨大罗网。

一日,他勘测到一个小村庄。村外有一片长势尚可的麦田,册籍上却标注为“逃户田”。

他正觉奇怪,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颤巍巍地跑来,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磕头如捣蒜:

“青天大老爷!这田……这田是小老儿一家在种啊!今年主家跑了,我们无处可去,就……就自己种了点麦子糊口。求老爷开恩,别收走这田,给我们留条活路吧!”

王安石的心被触动了。他扶起老农,详细询问。原来,像这样事实上在耕种“无主田”的流民不在少数。他们是最底层的蝼蚁,既害怕官府收田,又害怕原来的地主回来索要。

如何处理?若严格按律法,这些田必须收归官府,这些流民将立刻失去生计。若默认现状,则清查工作形同虚设,也无法实现集中安置、恢复生产的初衷。

傍晚,他回到行辕,身心俱疲。窗外是沧州荒凉的旷野,屋内是堆积如山的疑难案卷。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变法”二字,写在奏章上是那般激昂慷慨,落在现实的土地上,却满是泥泞和两难的荆棘。

他想起在鄞县的顺利,那时局面远不及此间复杂。河北的困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以往经验的局限性。

十一月的寒风裹挟着雪花,敲打着窗棂。弹劾他的奏章已从汴京传来风声,指责他“苛察扰民”、“擅权生事”。王安石对此嗤之以鼻,他知道那是朝中守旧势力与地方利益勾结的反扑。

但真正让他夜不能寐的,不是诽谤,而是如何破解眼前的困局。他独自坐在案前,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

光靠威严和律令行不通了。这套系统已经僵化,胥吏阳奉阴违,豪强钻营法条。

必须找到新的支点。或许,可以尝试利用这些耕种“无主田”的流民?给予他们某种程度的承认和保障,换取他们对清查工作的支持,将他们纳入新的管理体系?这虽是对现实的妥协,却可能是打破僵局的唯一途径。

核田绝非孤立的政令。它牵扯着吏治、税赋、司法、救济……必须有一揽子的变革,环环相扣,才能撼动这盘根错节的积弊。

他的眼神重新变得坚定,但这份坚定里,少了些初来时的书生意气,多了些被现实磨砺出的冷峻和深沉。

他提笔给富弼写信,不再只是汇报田亩数字,而是详细分析沧州田政、吏治、民生相互纠缠的现状,并提出“欲清田亩,先肃吏治;欲安流民,须定新规”的初步构想。

两个多月的时间,如同一场暴风雪,将王安石从头到脚浇得透湿,也将他心中那团理想的火焰,淬炼得更加凝聚,更加灼热,却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四周的寒冷。

他离开沧州时,带回大名府的,不仅是几卷新增的田亩册籍,更是一颗经过现实沉重打磨后,更加决绝、也更具方向感的心。

变法的路径,在他脑海中,从未如此清晰,也从未如此艰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