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08章 试探与生机

宋神宗的新宋 第108章 试探与生机

作者:梦想败给生活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21:22:48

熙宁元年十一月庚午,北国的寒风已掠过白沟河,吹向汴京郊外。这个深秋,大辽道宗耶律洪基派来的贺登基使团,如期抵达了汴京。

正使是林牙(翰林)耶律颇的,副使为皇族耶律寔。与历史记载无异,但使团此行所感受到的氛围,与他们预期中南朝皇帝新丧、河北大灾后的颓靡景象,有了微妙的差别。

垂拱殿内,觐见仪式庄重而肃穆。赵顼身着绛纱袍,头戴通天冠,端坐于御榻之上。

年轻的面容上已褪去了大半年前的青涩,多了几分沉毅与审慎。韩琦、文彦博、曾公亮、韩绛等重臣分列两旁,神色平静,却自有一股不容轻侮的威严。

耶律颇的依礼献上国书与贺仪,朗声宣读了辽道宗的贺词。言辞虽依旧保持着上国的架子,但细心如韩琦、文彦博者,却能从中听出几分不同于以往的审慎。

照例的赐宴、互赠礼物后,真正的交锋在次日的、于枢密院内部进行的“恳谈”中展开。

耶律颇的果然再次提起了辽夏同盟,言语中带着惯有的威慑:

“……我主上念及与南朝兄弟之谊,特遣我等来贺。然,近闻南朝与西夏因绥州之地,频生龃龉。西夏主幼,太后秉政,亦不易。

我主上心忧北疆安宁,望南朝陛下能体恤邻邦,顾全大局,勿使边衅扩大,方是两国万民之福。”

若是依照仁宗、英宗晚年的惯例,宋臣多半会言辞谦和,甚至隐有退让之意。然而此次,负责应对的文彦博(枢密使)却并未接这个话茬,他捻须淡然一笑,语气平和却透着骨子里的强硬:

“贵使此言,老夫不敢苟同。绥州之事,其曲不在我。乃西夏背信弃义,先启衅端。我朝种谔将军,为保境安民,不得已而为之。

如今,我皇陛下仁德宽厚,已对擅起边衅之将佐予以惩处,明正国法。然,疆土之守,乃国家底线,寸步不可让。

至于西夏……呵呵,其国内情状,贵使应比老夫更清楚。若其果真愿谨守藩礼,勿再生事,我朝自然待之以诚。若仍心存侥幸,我大宋将士,亦非怯战之辈。”

文彦博这番话,有理、有据、有节。首先撇清自身责任,将过错归于西夏;其次表明已依法处置将领,展现了程序正义;

最后强调坚守领土的决心,并对西夏现状点了关键一句(暗示其内政不稳),软中带硬。全程未提“辽夏同盟”的威慑,仿佛那只是一个不值一提的背景板。

耶律颇的与耶律寔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讶异。他们感受到,南朝这位年轻皇帝和他的宰辅们,在经历了年初的动荡后,非但没有显现出虚弱,反而散发出一种内敛的自信和韧性。

河北的灾情似乎并未击垮这个帝国的中枢意志,他们对边境问题的态度,比预想中要坚决得多。

接下来的会谈,辽使试图在岁币、边境榷场等具体事务上施压,但负责财政的韩绛、熟悉边情的曾公亮等人,应对得滴水不漏,既不让实质利益,言辞上也保持了不卑不亢。

整个会谈过程,宋方始终掌握着节奏,一种暗流汹涌下的平静对峙,取代了以往可能出现的忐忑与妥协。

就在辽使在樊楼享受盛大宫宴之时,十月中旬赵顼再次轻车简从,在李宪的护卫下,来到了汴京外城的顺天门附近。

与七月那次暗中观察不同,此次他更多是想亲眼验证救灾的成效,感受这个帝国伤口缓慢愈合的温度。

景象依然沉重,但已非炼狱。

秩序与希望:官道两旁,虽然仍有大片临时搭建的窝棚,但排列得相对整齐,时有开封府的衙役和厢军士兵巡逻维持秩序。

几个大型的官办粥厂前排着长队,队伍虽然漫长,却少有喧哗和骚动。锅里的粥依旧稀薄,但至少能保证每日一餐,饿殍遍地的惨象已大大减少。

以工代赈的萌芽:赵顼看到,在远处一段淤塞的河道旁,有数百名青壮灾民,在胥吏的指挥下,正在进行疏浚工作。

他们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但挥动铁锹的动作却带着求生的力量。这是王安石、元绛在河北试行“以工代赈”后,在朝廷财力支持下,于京畿地区推广的小规模试点。

参与劳作者,每日能多得半碗干粮或几文工钱,这对于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家庭而言,便是活下去的希望。

人市的变迁:那个曾让赵顼心如刀绞的“人市”依然存在,但插着草标待售的妇孺数量明显减少,且询价者寥寥。

一个细节引起了赵顼的注意:一名小吏正在市集口张贴官府的告示,大意是招募健妇缝制军衣、棉被,管食宿并给予微薄报酬。

尽管机会渺茫,但这微弱的官方干预,如同寒夜中的一丝星火,让绝望的气息冲淡了些许。

民间善举:赵顼还注意到,一些粥棚旁,出现了由城内士绅或寺庙设立的“义诊”摊位,有郎中免费为病患诊治。

尽管药物稀缺,但这自发的善举,多少缓解了官府的压力,也让人看到这个社会底层尚未完全泯灭的互助精神。

寒风依旧刺骨,但空气中已不再是纯粹的绝望。一种艰难求存的坚韧,以及极其微弱的、由朝廷努力和民间自发共同维系着的秩序感,开始在废墟上萌芽。

赵顼站在土坡上,沉默良久。他知道,距离真正的恢复还遥遥无期,数十万流民的安置、明春的粮种、可能发生的疫情,都是巨大的挑战。但眼前这一幕。

至少证明了他和富弼、韩琦、王安石等人这半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个庞大的帝国,正在以一种缓慢而痛苦的方式,勉强扛住了这场浩劫的第一波冲击。

辽使在汴京盘桓数日后,带着一份没有获得任何额外好处的国书,以及对他们这位南朝年轻对手的重新评估,北返复命。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外伤严重但核心未溃、并且表现出顽强求生意志的宋朝。这足以让辽国君臣在下一步对宋策略上,采取更谨慎的观望态度。

赵顼回到大内,在福宁殿的烛光下,批阅着韩绛呈上的、关于如何利用相对稳定的外交局面,加紧向绥州输送越冬物资的奏章。

窗外,是汴京不夜的灯火,而他的目光,却已越过千山万水,投向了北方那片广袤而充满未知的土地。

十一月的危机暂时渡过,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只是一个脆弱的平衡。河北的元气远未恢复,西北的绥州像一颗钉子,既刺痛着西夏,也考验着宋朝的国力。

辽国的试探虽暂时受阻,但其威胁依然如悬顶之剑。而帝国内部,关于改革路径的争论,也将在短暂的“一致对外”后,以更激烈的方式重新浮现。

这个熙宁元年的深秋,大宋王朝在内外交困中,终于获得了一丝宝贵的喘息之机。然而,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这短暂的平静之下,悄然酝酿。赵顼知道,他的变法之路,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