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7章 半山定盐政

宋神宗的新宋 第17章 半山定盐政

作者:梦想败给生活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21:22:48

治平三年二月末,江南的冷比汴京更甚,那是一种湿冷入骨、沁透骨髓的阴寒。两浙路转运使司衙署设在杭州,虽楼阁宏丽,却因临海近水,加上连日阴雨,厅堂内弥漫着一股驱之不散的霉湿气息,混杂着海风的咸腥,令人胸闷。

正堂之上,炭火盆烧得通红,却烘不暖满室凝重的空气。权判三司使、东南盐政革新制置使韩绛,身着厚重的紫貂裘氅,端坐主位。他花白的须眉上沾染着旅途的风霜,眼窝深陷,面色疲惫,唯有那双深陷的眼睛,依旧锐利如鹰隁,扫视着堂下肃立的四位得力干将。

案头堆积着如山的卷宗、账簿、舆图。空气沉闷湿冷得如同随时拧出水的衣裳。 韩绛的手指,缓缓翻开一本用朱砂批注的账簿。那是两浙路盐课司呈上的治平二年盐课总录。他的冰冷指尖划过一行行冰冷的数字,最终停留在一个被朱笔重重圈出的条目上:

“两浙路,岁额盐课:八十二万贯。 实收盐课:四十七万六千三百贯有奇。 亏空:三十四万三千七百贯。”

韩绛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猛地合上账簿,那沉闷的声响如同重锤砸在每个人心头!他抬起眼,目光如电,射向站在下首左侧、面色黝黑、风尘仆仆的陈安石(盐铁推官兼提举福建路诸盐场公事):

“安石!两浙路盐课,岁亏近半!你提举盐场,巡查月余,所见实情如何?”

陈安石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双手捧上一本边缘磨损、纸页发黄的厚册子,声音带着一种压抑的沉重:

“制置使容禀!此乃下官连日来巡查杭州、秀州、明州等十二处大盐场,核验盐丁名册所得!”

他翻开册子,指着上面密密麻麻、被朱笔勾销的名字,

“治平二年,两浙路盐户逃亡、病故、绝户者,总计三千七百二十一丁! 现存盐丁,老弱病残居多,青壮劳力十不足三!盐场十灶五空,煎盐无力!此乃盐课亏空之根!”

“三千七百二十一丁!”

韩绛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数字背后,是三千多个濒临崩溃的家庭!是盐户世代为奴、生不如死的血泪控诉!他强压下心头的怒火与悲悯,目光转向右侧。 李常(发运司判官兼提点东南盐路缉私纠察事)不等韩绛点名,已踏前一步,将一份墨迹未干的奏札高高捧起!他面色铁青,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声音却冰冷如刀:

“制置使!盐课亏空,根在蠹虫!在贪墨!在无法无天!”

他展开奏札,语速快如连珠炮,

“下官奉令稽查盐务吏治,所查触目惊心!盐场提举官,勾结地方豪商,虚报盐斤损耗,克扣盐户口粮!盐仓监官,监守自盗,以次充好,官盐入库十成,出库仅剩七成!更有巡检司胥吏,与私盐枭首暗中勾结,收受‘买路钱’,对私盐船队视而不见!甚至……”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切齿之恨,

“有盐吏公然勒索盐户,逼其将所产盐斤‘自愿’低价售予指定盐商!盐户稍有不从,轻则鞭笞,重则诬陷通匪,下狱致死! 此等蠹虫,盘踞盐场,吮吸民脂民膏,蛀空朝廷盐利!盐课焉能不亏?!盐政焉能不烂?!”

他每说一句,堂内温度便降一分!那一条条血淋淋的罪状,如同毒蛇般缠绕在每个人心头! 韩绛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强忍着拍案而起的冲动,目光投向站在李常身侧、眉头紧锁的杨汲(水部郎中兼提举东南盐场沟渠引排营田使):

“杨汲!盐户逃亡,蠹虫贪墨之外,盐场生产如何?日晒新法推行,可有窒碍?”

杨汲连忙上前,展开一张绘制精细的《两浙盐场沟渠图》。他指着图上纵横交错的引潮渠、蓄卤池、结晶池,声音带着技术官僚特有的焦虑与急切:

“制置使请看!推行日晒法,首要在于引潮顺畅、蓄卤充足、排灌得宜!然……”

他指尖重重戳在几处关键节点,

“沿海多处引潮渠闸,年久失修,木朽石裂!海潮大时难入,退潮时卤水倒灌!多处蓄卤池堤坝坍塌,卤水渗漏严重!结晶池池底不平,卤水分布不均,结晶粗劣!”

他越说越急, “更兼去岁秋冬少雨,上游河道水位下降,用于冲刷盐池淤泥的淡水亦告急!盐场十之七八,卤池半涸,产盐量骤减! 下官已督工抢修,然工程浩大,非旬月可成!且……且地方官府推诿,物料钱粮筹措艰难!”

他道出了最现实的困境——没钱没人! 韩绛的目光最后落在一直沉默立于角落阴影里的曾布(盐铁判官兼两浙盐务分司提点)身上。这位年轻气盛、以干练敢为着称的官员,此刻却眉头紧锁,面色凝重。

“曾布!你总领两浙盐务分司,统筹全局。有何难处,直言无妨!”

曾布深吸一口气,踏出阴影,走到堂中。他年轻的脸庞上带着连日奔波的风霜,眼神却异常锐利:

“制置使!诸公所言,皆为实情!盐户困苦、吏治**、设施朽坏,此乃沉疴!然……”

他话锋一转,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直面现实的沉重,“下官以为,当前最大之困,在于‘人心’与‘钱粮’!”

“人心?”

韩绛目光一凝。

“是!”

曾布点头,“盐户逃亡,非仅因苦役盘剥!更因百年‘世囚’之制,使其绝望!彼等视盐籍如枷锁,视盐场如地狱!纵使大人颁下‘一子承户、余子归民’之仁政,然……”

他苦笑一声,“彼等早已心死! 逃亡者不敢归,在籍者亦惶惶不可终日!此乃百年积怨,非一纸诏令可解! 需以实利安抚,以时间抚平!然朝廷……等不起!”

他顿了顿,继续道:

“吏治**,盘根错节!地方盐吏、胥吏、乃至部分官员,早已与盐商、私枭结成利益同盟!动一人,则牵动一张网! 李大人所查罪证,固然确凿,然若依律严办,恐激起大规模罢怠、甚至引起哗变!盐场瘫痪,则盐课立绝!此险实在不可不察!”

“至于钱粮……”曾布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无奈,“修渠闸、筑池堤、造水车、购物料等处处需钱!然三司度支艰难,所拨革新款项杯水车薪!地方府库空虚,盐课亏空自身难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杨大人纵有通天之能,无钱无粮,亦难施展!”

曾布一番话,如同冰水浇头,将盐政革新面临的深层次困境——百年积怨形成的绝望民心、盘根错节的**利益同盟、以及最根本的财政枯竭——**裸地剖开在韩绛面前!这已非简单的技术或吏治问题,而是涉及社会结构、利益分配、财政根基的系统性绝症! 堂内一片死寂。

只有炭火盆偶尔爆出噼啪的轻响,更衬出气氛的压抑与沉重。陈安石、李常、杨汲皆面色凝重,默然不语。韩绛靠在椅背上,闭上双眼,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冰冷的紫檀扶手。那“哒、哒”的轻响,如同他沉重的心跳。 江南富庶甲天下?此刻在他眼中,这片烟雨朦胧的土地,却如同一个巨大的、流着脓血的沼泽!每一步,都深陷泥潭!每动一刀,都触及最敏感的神经!皇帝那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此刻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破局……破局之策何在?!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韩绛紧闭的双眼猛地睁开!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光芒!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寻找一切可能的助力!

“备轿!”

韩绛霍然起身,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去江宁府!” 江宁府(今南京)。

城东,半山园。 此地因王安石(字介甫)丁母忧守制而居。园内亭台楼阁依山而建,虽值寒冬,松柏苍翠,梅影疏斜,自有一股清幽之气。一间临崖而筑的轩室,三面开窗,视野开阔。轩内陈设简朴,唯书案、琴台、棋坪、茶具而已。壁上悬一幅水墨山水,意境苍茫。

王安石一身素服,立于轩窗前。窗外是灰色的天空和远处覆雪的钟山轮廓。他身形清瘦,面容略显憔悴,但那双深邃的眼眸,却锐利如电,仿佛能穿透重重迷雾,洞察世间根本。

他手中握着一支饱蘸浓墨的紫毫笔,正对着一幅铺开的素白宣纸凝神。 笔锋落下,力透纸背!一个硕大的“变”字,跃然纸上!那字结构奇崛,笔画如刀似戟,带着一股冲破一切桎梏、撕裂旧有秩序的磅礴气势!墨迹淋漓,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与决心!

就在这时,老仆悄然入内,躬身呈上一份拜帖:“老爷,杭州韩绛韩相公……来访。” 王安石执笔的手微微一顿。笔尖悬停在“变”字最后一笔的收势处,墨汁凝聚欲滴。他缓缓抬起头,目光越过老仆,投向窗外通往山下的蜿蜒石径。那目光深邃,带着一丝了然,一丝探究,更有一丝期待老友的喜悦。

韩绛这位顶着滔天压力、执掌东南盐政革新大权的老臣,此刻不在杭州坐镇,却冒雪来访江宁。王安石嘴角,缓缓勾起一丝极淡、却意味深长的弧度。他轻轻放下紫毫笔,那饱蘸浓墨的笔尖,在“变”字最后一笔的空白处,悬停着,如同一柄蓄势待发的……利剑!

“请。”

王安石的声音平静无波。 老仆躬身退下。王安石转身,目光再次落在那力透纸背的“变”字上。窗外,寒风卷起几片枯叶,扑打在窗棂上。 山雨欲来风满楼。

江宁府,半山园。临崖轩室,寒气被炉火驱散大半,却仍有一丝清风透窗而入。窗外残雪未消,映着室内摇曳的烛火,将王安石素白的身影投在悬挂于壁的巨幅“变”字上,更显孤单。

韩绛与王安石对坐于一张朴素的紫檀棋盘两侧。棋盘上未落一子,却摊开着一张墨迹淋漓的《两浙、淮南漕运耗损节点图》。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运河、码头、关卡、仓场,其间以朱笔勾连,如同一条条连接起来的血管。 王安石粘墨的手指,此刻正点在图上一处标注着“润州(镇江)转运仓”的位置。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锐利与冰冷的务实:

“韩公,盐政之弊,非独盐场之腐、盐户之苦、盐法之朽!”

他指尖沿着运河线缓缓移动,划过扬州、楚州、泗州等每一个节点,都如同一个巨大的疮疤,

“官盐之溃,半在盐场,半在路途!” 韩绛目光一凝,身体微微前倾。

“千里转运!”王安石语速加快,字字如刀,“盐自盐场入仓,自仓装船,船行运河,逢闸过卡,遇州入仓!层层盘剥! 仓场胥吏索‘垛地钱’、‘看仓钱’!漕船纲首索‘带私钱’、‘压舱钱’!沿途税卡、巡检司索‘过路钱’、‘查验钱’!更有地方豪强勾结漕吏,强征‘脚力’、‘损耗’!盐未抵市,十斤已去其三!”

他指尖重重敲在图上汴河入京的节点:“及至京师盐仓,盐吏再刮一层‘仓耗’!盐商领盐,需纳‘引钱’、‘铺底钱’!运至市铺,铺主再抽‘牙钱’、‘坐柜钱’!如此层层加码,官盐抵市,其价焉能不昂如金? 而私盐呢?”

王安石冷笑一声,“轻舟快马,避关绕卡,无此层层剥皮!其价自然廉如土!民非愚钝,价昂质劣之官盐,价廉物美之私盐,民何以择?!”

韩绛倒吸一口凉气!王安石这番剖析,如快刀斩乱麻,瞬间将盐政崩溃的另一半真相——**低效、成本畸高的运输体系——**裸地剖开在他面前!这运输环节的糜烂,丝毫不亚于盐场本身的积弊!甚至因其涉及更庞大的官僚网络、更复杂的利益链条,更难触动!

“介甫所言,切中要害!”

韩绛沉声道,眼中忧色更深,“然此弊根深蒂固,牵涉漕司、仓场、税关、地方胥吏乃至禁军巡检盘根错节!欲动此弊,无异于撼山!韩某虽得陛下专权,然恐力有未逮啊!”

他道出了最现实的困境。 王安石闻言,眼中锐光一闪!他猛地抬起头,直视韩绛,那目光如同淬火的寒冰,带着一种斩断一切荆棘的决绝:

“既知爪牙盘踞,腐肉丛生!何不断其爪牙!剜其腐肉!” “断?如何断?”韩绛追问。 “罢冗程!撤中转!废虚耗!”

王安石一字一顿,斩钉截铁!他手指在《漕运耗损图》上狠狠一划,仿佛要将那些密密麻麻的节点尽数抹去!

“朝廷!当从此等糜烂泥潭中抽身!”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开创性的魄力,“朝廷只需牢牢掌控两端!”

“其一,控盐源!”他指尖点向地图上的沿海盐场,“设场监,严核产,清吏治,增盐出!盐之根本,在于盐场!此乃韩公革新之核心!务必以雷霆手段,涤荡盐场积弊,确保盐源充足、盐质可靠!此乃根基!”

“其二,握钱喉!”王安石目光如电,转向韩绛,“行‘钞引盐法’!”

“钞引盐法?”

韩绛瞳孔微缩,这个名词他并非首次听闻,但此刻从王安石口中说出,却带着一种全新的、极具冲击力的内涵!

“正是!”

王安石语速极快,思路清晰如电,

“罢除现行官运官销之陈规! 朝廷不再组织千里转运,不再设层层仓场!只做两件事:”

“一,计盐直! 核算各盐场盐斤成本及合理利润,核定统一之‘盐本价’!”

“二,发盐券! 以此‘盐本价’为基础,印制‘盐引’! 此引,非实物盐斤,乃特许运销之凭证! 其上注明盐斤数量、指定销区(如京畿、京东、京西等)、有效期限、防伪印记!”

他目光灼灼,继续道:

“商贾欲贩盐,须先至京师榷货务或指定州军,以现钱(或朝廷急需之粮秣、绢帛、军需等实物)购买盐引! 凭此盐引,商人可直赴指定盐场,按引支盐!”

王安石的声音带着一种冷酷的务实:

“盐场只认引,不认人!凭引支盐,过时不候! 商人支盐后,如何运输?走何路线?如何售卖?售价几何(需在朝廷限定之‘官价’范围内)? 一切风险、损耗、费用,皆由商人自负!朝廷……概不负责!”

他猛地一拍棋坪边缘,发出清脆一响:

“如此!”

“朝廷甩掉了千里转运的沉重包袱!省去了无数仓场胥吏的开支盘剥!斩断了沿途关卡税吏的勒索之手!”

“朝廷坐收盐引之钱!此乃实打实的现钱(或急需物资)!无折薄虚估之弊!直接充盈国库!”

“商人自负盈亏!为求利,必择最便捷之路,用最省俭之法!运输效率倍增!成本大降! 纵有损耗,亦由其自担,不再转嫁朝廷!”

“官盐成本大降!朝廷可限定各销区最高盐价!虽未必能立时与私盐同价,但必远低于现价! 官盐竞争力大增!私盐空间自被挤压!”

“更妙者!”

王安石眼中闪烁着洞悉人性的锐光,

“此法定销区!商人购引时,便知盐销何处!若擅越界销盐,以私盐论处! 如此,可有效防止盐商哄抬偏远地区盐价!亦可稳定各区域盐价!”

“此法,名为‘钞引’,实为‘特许专营’!朝廷掌握盐源与定价权,坐收盐利;商人承担终端运输与销售风险,自负盈亏! 双方各取所需!而中间那些靠盘剥转运、坐享其成的蠹虫阶层……其利源将被彻底斩断!空间将被彻底压缩!”

韩绛听得心潮澎湃,眼中精光爆射!王安石此策,何止是“断爪牙”?简直是釜底抽薪!将朝廷从低效**的运输泥潭中彻底解放出来,专注于最核心的盐源控制与财政汲取!同时利用商人的逐利天性,激活运输效率,压缩中间环节!更关键的是,直接收取现钱,解决了国库燃眉之急!

“妙!妙极!”

韩绛抚掌长叹,

“介甫此策,化繁为简,直指根本!朝廷抽身泥淖,坐收实利;商人自负其责,激活转运;蠹虫断其利源,自然消亡!此乃……四两拨千斤之绝妙手筋!”

他激动地站起身,在轩室内踱了两步,忽地停下,转身看向王安石,眼中闪烁着狡黠而兴奋的光芒:

“介甫!你可知老夫此行东南,陛下所赐专权之中,便有‘便宜更革盐法’之条?”

王安石神色不动,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韩绛哈哈一笑,修长的手探入宽大的紫貂裘袖中,摸索片刻,竟拈出一张折叠整齐、墨迹簇新的纸券! 他将纸券轻轻展开,平铺在棋坪之上,推向王安石面前。 烛火映照下,那纸券质地坚韧,边缘印有细密的缠枝莲纹防伪印记。券首赫然是两个醒目的朱砂大字——“盐引”!

其下以小楷清晰注明:

“两浙路杭州盐场,支盐壹万斤。 销区:京畿路。 引价:每斤折钱三十五文(含盐本、榷利)。 限期:自发引之日起,六十日内支盐有效。 押印:三司盐铁司、东南盐政革新司。”

这赫然是一张已经印制好、只待填写的空白盐引样本! 王安石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掠过一丝真正的讶异!他抬起眼,锐利的目光直视韩绛:

“韩公你既然早已备下此物?”

韩绛捻须微笑,眼中满是老谋深算的得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陛下既付老夫以重任,授以专权,老夫岂敢怠慢?东南盐政,沉疴百年,非猛药不可救!‘钞引’之法,老夫亦思之久矣!只是……”

他微微一顿,看向王安石的目光充满激赏,

“其中关节,利弊权衡,远不如介甫今日剖析得这般透彻!尤其这‘定销区’、‘限盐价’、‘收现钱’之策,更是画龙点睛!解了老夫心中最后几处犹疑!”

他指着那张盐引样本,声音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此引,便是斩向百年沉疴的利刃!亦是撬动东南盐政、乃至大宋财政困局的第一根杠杆!老夫离京前,已密令三司印造局试制此引!只待……只待寻得一个万全之机,一个足以支撑此策推行的支点!”

韩绛的目光,灼灼地投向王安石:

“今日得介甫高论,此支点已现!此策当行!”

轩室内,烛火跳跃。炉火燃烧。那张墨迹簇新的“盐引”,静静躺在棋坪之上,仿佛一枚即将投入死水、激起滔天巨浪的石子。

窗外,残雪映着半山清冷的月光,预示着严冬将尽,而一场席卷东南乃至整个大宋财政体系的巨大风暴,已在这江宁半山园中,悄然定下了惊雷般的序章! 王安石的目光,从盐引上移开,再次投向壁上那个墨迹淋漓的“变”字。他的嘴角,缓缓勾起一丝极淡、却锋锐无匹的弧度。 变局,已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