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21章 平民巷的 “互助计划”

腊月初十的长安,寒风凛冽,平民巷的青石板路上结着薄冰,百姓们裹紧了粗布衣裳,步履匆匆。李逸站在巷口的老槐树下,看着不远处几个妇人围着 “逸品轩” 之前设的流动摊位,小声议论着 —— 摊主阿牛正为难地向一位老大娘解释:“张大娘,不是我不让您拿肥皂,您这半个月都用鸡蛋抵钱了,再抵下去,我这摊位的本钱都收不回来了。”

张大娘手里攥着三个温热的鸡蛋,脸上满是窘迫:“阿牛小哥,我知道为难你,可家里实在没钱,孩子的衣裳脏得快,没肥皂洗不成啊。”

周围的百姓也纷纷附和:“是啊,快过年了,要置备的东西多,钱都紧得很。”“要是能不用钱,用家里的东西换就好了。”

李逸心里一沉 —— 自平民巷便民店开业后,平价商品确实方便了百姓,可冬日里平民收入减少,很多人连几十文钱都拿不出来,只能用粮食、鸡蛋等物资抵账,长此以往,不仅摊位运营困难,百姓的需求也无法满足。

“不能让百姓因为没钱,就用不上刚需商品。” 李逸暗下决心。他想起现代的 “以物易物” 模式,还有 “手工代卖” 的帮扶思路,一个 “互助计划” 的雏形渐渐清晰 —— 在平民巷设固定 “便民点”,不仅卖平价商品,还允许百姓 “以物换物”,再教大家制作简易香包,用 “逸品轩” 的边角料换手工,成品代卖增收。

当天下午,李逸就召集阿福、陈先生和便民店的伙计,在西市店后院开会,提出 “互助计划” 的具体方案。

“以物换物?还要教百姓做香包代卖?” 阿福皱着眉,“公子,以物换物不好定价,比如鸡蛋和肥皂,多少个鸡蛋换一块肥皂才合适?还有代卖香包,咱们要提供边角料,还要负责销售,赚的钱大多给百姓,咱们岂不是亏本?”

“定价可以按市场价来。” 李逸解释道,“比如一块肥皂三十文,一个鸡蛋五文,那六个鸡蛋换一块肥皂;要是百姓拿粮食换,就按西市粮价折算,保证公平。至于代卖香包,咱们用的是制作香囊剩下的边角料,成本低,百姓赚了钱,会更信任咱们,以后有了钱,还是会来买咱们的商品,长远来看是双赢。”

陈先生赞同地点头:“李公子这个想法好!‘以物换物’解百姓燃眉之急,‘香包代卖’帮百姓增收,既体现了‘逸品轩’的仁心,又能积累口碑,比单纯卖商品更有意义。”

方案确定后,筹备工作迅速展开:

第一步:搭建 “逸品轩?便民点”

李逸在平民巷租下一间十平方米的小铺面,比之前的流动摊位更固定。铺面外墙刷成温暖的米黄色,门口挂着 “逸品轩?便民点” 的木牌,旁边贴着手写的 “互助计划” 说明:“可凭粮食、鸡蛋、蔬菜等物资换购平价商品;可免费领边角料学做香包,成品代卖,利润八二分(百姓八,逸品轩二)。”

店内陈设简单却实用:左侧货架摆着平价肥皂、碎香膏、芝麻酥等商品,每个商品旁都贴着 “换购价”—— 肥皂(六鸡蛋 块、半斗米 块)、碎香膏(十鸡蛋 罐、一斗米 罐);右侧靠墙摆着两张长桌,桌上放着剪刀、针线和五颜六色的丝绸边角料,是专门为制作香包准备的 “手工区”。

第二步:制定 “以物换物” 规则

为避免纠纷,李逸让阿福制定了详细的换购清单,每天根据西市市场价更新:

食品类:鸡蛋(5 文 个)、大米(10 文 斗)、面粉(8 文 斗)、蔬菜(按品种 2-5 文 斤);

手工类:粗布(20 文 匹)、草鞋(15 文 双)、竹篮(10 文 个);

换购原则:物资需新鲜、完好,由便民点伙计现场查验定价,不强制换购,百姓可自愿选择。

开业前一天,阿牛带着伙计在平民巷张贴换购清单,百姓们围过来看,都兴奋地议论:“太好了!我家有多余的白菜,正好能换块肥皂!”“我娘会编竹篮,以后不用愁换不到香膏了!”

第三步:筹备 “香包代卖” 物资

李逸从苏府调来一批制作丝绸香囊剩下的边角料 —— 有粉色、黄色的碎丝绸,还有裁剪下来的绣花纹样,虽然零碎,却足够制作小巧的香包。他又让香料师傅准备了廉价的艾草、干花等填充物,分装成小袋,方便百姓取用。

同时,李逸请便民店的刺绣工匠王婶担任 “手工老师”,王婶是长安本地人,手巧且有耐心,最适合教平民做香包。李逸还制定了代卖规则:百姓免费领取边角料和填充物,制作的香包需符合 “无破损、缝线整齐” 的标准,由便民点收下后,送到西市店和平民巷便民店售卖,售价五十文 个,卖出后百姓得四十文,便民点得十文(用于物资采购和人工成本)。

便民点开业:热闹的 “以物换物”

腊月初十二,“逸品轩?便民点” 正式开业。天刚亮,张大娘就提着一篮鸡蛋来了,身后跟着几个邻居。“阿牛小哥,我这十二个鸡蛋,能换两块肥皂不?” 她小心翼翼地问。

阿牛接过鸡蛋,查验后笑着说:“大娘,您这鸡蛋新鲜,十二个正好换两块肥皂,还能再换一小包芝麻酥。”

张大娘惊喜地接过肥皂和芝麻酥,连声道谢:“太谢谢你们了!这下孩子的衣裳有着落了!”

消息很快传开,百姓们纷纷带着自家的物资来换购:李大叔用两斗大米换了一罐碎香膏和一斤芝麻酥;王嫂用一匹粗布换了三块肥皂和两个简易香囊;甚至有个少年用自己编的竹篮,换了一盒柠檬蜜饯,说是要给生病的妹妹当零食。

手工区也格外热闹。王婶坐在长桌旁,手里拿着碎丝绸,教大家做最简单的 “三角香包”:“先把丝绸剪成三角形,把艾草包进去,再用针线缝起来,最后系上绳子,一个香包就做好了。”

百姓们围坐在桌旁,跟着王婶学做香包。张大娘学得最快,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粉色的三角香包,捧着递给王婶:“王婶,你看我做得行不行?”

王婶接过香包,仔细看了看:“做得好!缝线整齐,形状也好看,能卖五十文呢!”

张大娘笑得合不拢嘴:“真的?那我以后天天来做,攒点钱给孩子买新衣裳!”

其他百姓也备受鼓舞,纷纷拿起针线,认真地制作香包。有的妇人还发挥创意,把碎绣花纹样缝在香包上,让香包更精致。

香包代卖:百姓的 “增收希望”

三天后,第一批三十个香包制作完成,送到了西市店售卖。李逸特意在零食区设了 “平民手工香包” 专柜,旁边贴着手写的说明:“此香包由平民巷百姓手工制作,每买一个,都能帮百姓增收四十文。”

没想到香包刚摆上货架,就吸引了不少顾客。一位年轻女子拿起一个绣着梅花的香包,笑着说:“这香包虽然小巧,却做得很精致,还能帮百姓,我买两个,一个自己用,一个送朋友。”

当天下午,三十个香包就卖光了。阿牛拿着卖香包的钱,送到平民巷便民点,按照名单一一分发:张大娘做了五个香包,拿到两百文;李大叔的媳妇做了三个,拿到一百二十文;连之前只会编竹篮的少年,也学着做了两个,拿到八十文。

“真的拿到钱了!” 张大娘握着两百文铜钱,激动得手都在抖,“这钱够给孩子买双新鞋了!谢谢李公子,谢谢逸品轩!”

百姓们围着阿牛,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前对 “代卖” 半信半疑的人,现在都主动来领边角料,手工区每天都坐满了人,甚至有人带着自家的女儿来学,说是 “多门手艺,多份收入”。

李逸每天都会抽时间去便民点,看看 “以物换物” 的情况,再检查百姓做的香包。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叫小花的女孩,正对着一块碎丝绸发愁 —— 她的手指被针扎破了,却还想继续做。

“小花,怎么了?” 李逸走过去,轻声问。

小花抬起头,露出满是补丁的衣袖:“李公子,我想多做几个香包,给娘买块布做新衣裳,可我总扎到手。”

李逸心里一软,拿起针线,教小花 “绕线防扎” 的小技巧:“你看,把线绕在手指上,针穿过布时慢一点,就不会扎到手了。”

在李逸的指导下,小花很快就做好了一个香包。她举着香包,笑得眼睛都弯了:“谢谢李公子!我以后一定能做更多香包!”

口碑传播:“逸品轩是百姓的店”

随着 “互助计划” 的推进,“逸品轩?便民点” 成了平民巷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清晨,换购商品的百姓排起长队;午后,手工区坐满了做香包的妇人孩子;傍晚,领代卖工钱的百姓脸上满是笑容。

百姓们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张大娘靠做香包,攒够了给孩子买新衣裳的钱;李大叔用换购的碎香膏,做成简易香囊,在巷口摆摊,多了一份收入;甚至有几个原本游手好闲的青年,也来学做香包,渐渐变得勤快起来。

消息传到长安县衙,县令特意派人来考察,看到百姓们有序换购、认真做香包的场景,连连称赞:“逸品轩这‘互助计划’,既解了百姓燃眉之急,又帮百姓增收,真是为民办实事!”

苏瑶听说后,也带着侍女来便民点参观。看到张大娘用鸡蛋换肥皂,又拿着香包工钱道谢的场景,她对李逸说:“李公子,你这计划比开十家高端分店都有意义。百姓心里有杆秤,你对他们好,他们永远记得。”

李逸笑着说:“我开商铺,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方便百姓。要是能让平民巷的百姓,过年时都能用上肥皂、穿上新衣裳,比赚多少贯钱都开心。”

临近除夕时,平民巷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给 “逸品轩?便民点” 送来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亲民惠民” 四个大字,是巷里的老秀才亲笔写的。张大娘带着几个妇人,还做了一双布鞋送给李逸:“李公子,这是我们大家的心意,你可一定要收下。”

李逸接过布鞋,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双布鞋、这块牌匾,比任何珠宝都珍贵,是百姓对 “逸品轩” 最大的认可。

当天晚上,李逸在便民点摆了一桌简单的宴席,邀请了张大娘、李大叔等百姓代表,还有王婶、阿牛等伙计。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芝麻酥,喝着热茶,聊着 “互助计划” 带来的变化,欢声笑语驱散了冬日的寒冷。

张大娘举起茶杯,对李逸说:“李公子,我代表平民巷的百姓,敬你一杯!要是没有你,我们过年都用不上肥皂,更别说赚零花钱了。你是我们百姓的大恩人!”

“大娘客气了。” 李逸站起身,回敬道,“能帮到大家,是‘逸品轩’的荣幸。以后我们还会推出更多便民计划,比如教大家做简易肥皂、改良农具,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百姓们纷纷鼓掌,眼里满是期待。

此时的长安,“逸品轩亲民惠民” 的口碑早已传遍大街小巷。西市的商户们纷纷效仿,推出 “以物换物” 的活动;甚至有外地官员听说后,派人来长安学习 “互助计划”,想在本地推广。

李逸站在便民点的门口,看着巷里家家户户挂起的红灯笼,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互助计划” 的成功,不仅让 “逸品轩” 的口碑更牢,更让他明白了 —— 经商的最高境界,不是赚多少利润,而是用自己的能力,为更多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未来,他还要将 “互助计划” 推广到长安的其他平民区,甚至洛阳、扬州的分店,让 “逸品轩” 不仅是高端的象征,更是平民的依靠。而他的唐朝创业传奇,也因这份 “亲民” 的初心,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动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