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85章 当众对质,稳固储位

穿越唐朝当财子 第185章 当众对质,稳固储位

作者:翅膀上的蜘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0:15

大明宫寝宫的外厅,烛火彻夜未熄。数十支牛油蜡烛插在铜制烛台上,火焰跳动,将厅内众人的影子映在青砖地上,忽明忽暗。半个时辰前,唐太宗传召的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已全部到齐,挤在外厅的各个角落,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肃穆的气息,连呼吸声都显得格外清晰。

李治站在厅内左侧,身着一件月白色的锦袍,虽眼底带着熬夜的疲惫,脊背却挺得笔直,神色平静中透着不容错辨的坚定。他的目光扫过厅内众人,最终落在唐太宗软榻的方向,带着几分担忧与敬重 —— 父亲的身体已虚弱到极致,却仍要强撑着处理这场关乎大唐未来的风波,这份责任与不易,让他心中满是沉甸甸的使命感。

右侧的李泰,则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他身上那件紫色锦袍还沾着夜露的湿气,腰间的佩刀已被禁军收走,双手无意识地攥着袍角,眼神中残存着闯宫时的戾气,却在触及唐太宗冷冽的目光时,不自觉地瑟缩了一下,嘴角抿成一条紧绷的直线,显然已察觉到局势不对。

魏徵与苏定方一左一右站在李治身旁。魏徵手持一卷文书,那是他连夜整理的李泰与世家往来的书信摘要,手指轻轻按在纸页上,目光锐利地盯着李泰与世家代表,随时准备上前驳斥;苏定方则一身戎装,腰间佩剑虽未出鞘,右手却始终按在剑柄上,肌肉紧绷,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厅内,防备着任何可能的突发状况 —— 谁也不敢保证,被逼到绝境的李泰或世家,会不会做出鱼死网破的举动。

崔氏、卢氏等世家族长,则局促地站在厅内角落,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他们原本以为,李泰手握京畿卫部分兵权,又有伪造的 “东宫谋反” 证据,今日议事定会占据上风,可看到唐太宗冰冷的神色、李逸手中的木盒,还有禁军加强的守卫,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眼神闪烁不定,不敢与唐太宗、魏徵等人对视,甚至不敢轻易开口说话。

“陛下驾到!” 内侍的高声通报打破了厅内的寂静。众人纷纷转身,朝着内寝的方向躬身行礼,连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

唐太宗在内侍的搀扶下,缓缓从内寝走出来,坐在外厅中央的软榻上。他身上盖着一件厚厚的貂皮披风,脸色苍白如纸,呼吸微弱,却努力挺直上身,眼神扫过厅内众人,带着帝王特有的威严,让原本有些嘈杂的外厅瞬间安静下来。

“都起来吧。” 唐太宗的声音沙哑而微弱,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待众人起身站直,他才将目光落在李泰身上,语气平静却带着刺骨的寒意:“李泰,你深夜带着两百名王府护卫,手持兵刃闯宫,与禁军对峙,是想做什么?是想逼宫夺位,还是想对朕不利?”

李泰心中一慌,“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膝盖撞在青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却顾不上疼痛,连忙磕了个头,声音带着刻意的颤抖与辩解:“父皇!儿臣冤枉啊!儿臣听闻父皇病重,日夜担忧,昨夜实在放心不下,才想着入宫探望,只因禁军阻拦,一时情急才失了分寸,绝无逼宫夺位之意!还望父皇明察!”

他一边说,一边偷偷观察唐太宗的神色,见对方脸色没有缓和,又补充道:“儿臣对父皇的孝心,天地可鉴!若儿臣真有不臣之心,又怎会只带两百护卫?早就调兵围困皇宫了!定是有人故意曲解儿臣的意图,想挑拨儿臣与父皇的父子之情!”

“故意曲解?” 唐太宗冷笑一声,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虽因虚弱而带着喘息,却更显愤怒,“你让内侍把证据拿过来,给你看看,什么叫‘绝无他意’!”

身旁的内侍连忙上前,从榻边拿起那个盛放证据的木盒,走到李泰面前,将里面的举报信、粮库账册、商户证词、往来书信一一倒在地上。纸张散落一地,上面的字迹与印章在烛火下格外清晰,像一记记耳光,狠狠扇在李泰脸上。

“你自己看!” 唐太宗指着地上的证据,“洛阳今年夏末遭旱灾,农户实际亩产仅三石,你却让洛阳县令虚报为五石,还强迫农户签字确认,按高产征收赋税,逼得农户王老实家无余粮,差点卖儿鬻女 —— 这也是‘情急失分寸’?”

“扬州的市舶司,每月贸易额本就三千贯,你为了彰显自己的‘治理成果’,让刺史虚报为五千贯,私下让商户伪造交易记录,甚至调运周边州府的香料假装海外进口,劳民伤财,这也是‘有人曲解’?”

“还有这些与世家的往来书信,” 唐太宗的手指落在一封崔氏族长写给李泰的信上,“‘若殿下登基,崔氏愿助殿下稳定朝局,只求江南丝绸专营权’‘卢氏子弟可优先入仕’—— 你承诺给世家的好处,写得明明白白,这也是‘挑拨父子之情’?”

每说一句,李泰的脸色就白一分。他看着地上散落的证据,尤其是那封盖着崔氏私印的书信,身体控制不住地开始发抖 —— 他以为这些证据早已销毁,却没想到,李逸竟能全部收集到,还呈到了父皇面前。

“父皇,这…… 这不是真的!” 李泰还想做最后的挣扎,声音却已没了底气,带着明显的慌乱,“这些证据都是伪造的!是李治!是李逸!他们为了夺位,联手陷害儿臣!那封书信是假的,账册也是假的,农户和商户的证词,肯定是他们逼迫的!”

“伪造?” 一直沉默的李逸向前一步,弯腰从地上捡起洛阳粮库的账册与扬州刺史的书信,走到厅内中央,将证据举起来,对着百官说道,“诸位大人请看,这洛阳粮库的账册,每一页都有粮库官员的亲笔签名与官印,七月旱灾过后的‘补录’记录,与周边州府的粮食调运记录能相互印证 —— 若账册是伪造,难道周边州府的官员也会配合?”

他又展开扬州刺史的书信,指着上面的私印:“这是扬州刺史的常用私印,下官曾因盐铁监管事务,与扬州刺史有过公文往来,对他的印鉴十分熟悉,绝无伪造可能。至于农户与商户的证词,下官已派人将作证的王老实等农户、扬州的十余家商户接到长安,此刻就在宫外等候,若魏王殿下不信,可传他们入内对质,看看他们是否是被逼迫的!”

李泰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嘴唇哆嗦着,再也说不出一句辩解的话 —— 他知道,一旦农户与商户入宫对质,他的谎言就会彻底被戳穿,到那时,连一丝转圜的余地都没有。

魏徵也上前一步,将手中的文书展开,对着百官说道:“诸位大人再看这份文书,是下官整理的李泰与世家往来书信摘要。除了崔氏、卢氏,还有郑氏、王氏等世家,都与魏王府有书信往来,内容多是‘承诺利益’‘商讨对策’,甚至有‘若太子继位,世家恐失特权,需助魏王登基’的字句。这些书信,都有原件可查,绝非伪造!”

百官传阅着李逸与魏徵手中的证据,议论声渐渐响起。

“没想到魏王竟会做出这种事!虚报政绩,逼迫百姓,勾结世家,真是枉为皇子!”

“证据确凿,连印鉴都能对上,看来是真的了。太子仁厚,重视民生,比魏王更适合继承大统!”

“世家也太不像话了,为了专营权与仕途,竟勾结皇子,动摇朝局,必须严惩!”

议论声越来越大,大多是对李泰的指责与对李治的支持。崔氏、卢氏等世家族长脸色难看,纷纷低下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 他们知道,李泰倒台后,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唐太宗看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最后一丝对李泰的期望也彻底破灭。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语气沉重地说道:“李泰,事到如今,你还有什么话可说?你有才却无德,野心过重,视百姓为棋子,视朝廷法度为无物,这样的人,如何能继承大统,治理大唐?”

李泰瘫坐在地上,泪水夺眶而出,却不再是之前的狡辩,而是带着绝望的哭喊:“父皇,儿臣错了…… 儿臣不该被皇位蒙蔽,不该损害百姓,不该勾结世家…… 求父皇饶命!儿臣再也不敢了,只求父皇能留儿臣一条性命!”

唐太宗看着他痛哭流涕的模样,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 有失望,有痛心,还有一丝身为父亲的不忍。他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狠下心,语气坚定地说道:“念在你我父子一场,朕饶你性命。即日起,削去你的亲王爵位,贬为顺阳郡王,迁往均州安置,不得再干预朝政,终身不得返回长安!”

“谢父皇…… 谢父皇……” 李泰连忙磕头谢恩,虽被贬为郡王、流放均州,却因保住性命而庆幸,再也不敢有丝毫不满。

处理完李泰,唐太宗将目光转向李治,语气瞬间变得温和了许多,甚至带着几分欣慰:“治儿,你自小仁厚,却不懦弱。这些年,你关注民生,支持改革,在旱灾时提议减免赋税,在李逸推行科技革新时给予支持,朕都看在眼里。你虽有时不够决断,却有魏徵、苏定方、李逸等忠臣辅佐,足以弥补不足。”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用尽全力,声音虽微弱却无比坚定地说道:“朕今日正式传位于你,立你为皇太子,待朕百年之后,由你继承大统,登基为帝。朕希望你登基后,能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继续推行科举改革、民生减负、科技革新,善待百姓,守护好大唐的江山,不要辜负朕的期望,更不要辜负大唐百姓的信任!”

李治 “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他重重地磕了三个头,声音哽咽却无比坚定:“儿臣遵旨!儿臣定当谨记父皇教诲,以民生为重,以大唐为重,重用忠臣,推行改革,绝不辜负父皇与百姓的信任!若有违背,愿受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好…… 好……” 唐太宗满意地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随后便因体力不支,靠在软榻上,呼吸渐渐变得平稳 —— 他太累了,这场对质,耗尽了他最后的力气。

内侍连忙上前查看,轻声对百官说道:“陛下睡着了,还请诸位大人轻步退出,不要惊扰陛下。”

百官纷纷躬身行礼,轻手轻脚地退出外厅。禁军上前,将瘫坐在地上的李泰架起来,押着他朝着宫外走去 —— 从亲王到郡王,从长安到均州,他的夺位之路,最终以惨败告终。崔氏、卢氏等世家族长则被魏徵留下,等待着后续的调查与处置 —— 他们与李泰勾结的证据确凿,注定要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

外厅内,只剩下李治、李逸、魏徵、苏定方四人。李治走到软榻旁,轻轻为唐太宗掖好披风,眼中满是担忧与敬重。

“太子殿下,” 李逸走上前,轻声说道,“李泰已被押走,世家代表也被控制,朝局暂时稳定。接下来,需尽快安排人手,加强皇宫与东宫的守卫,防止李泰的残余势力或世家暗中作乱;同时,也要安抚洛阳、扬州等地的百姓,减免因虚报产量多征收的赋税,弥补他们的损失。”

魏徵也补充道:“殿下,还需尽快将今日议事的结果通报全国,明确殿下的储君地位,稳定百官与百姓的人心。另外,对世家的处置需谨慎,既要严惩首恶,也要安抚胁从,避免引发世家的集体反抗,影响大唐的稳定。”

苏定方则说道:“殿下放心,末将已安排禁军加强皇宫、东宫及长安城外的守卫,京畿卫那边,末将也已与副统领沟通,控制了京畿卫的兵权,绝不会让李泰的残余势力有可乘之机。”

李治点点头,转过身,对着三人躬身行礼:“今日之事,多亏三位忠臣相助。若不是李侍郎收集证据、魏御史主持公道、苏将军稳定军权,儿臣恐怕早已陷入绝境。日后登基,还望三位能继续辅佐,与儿臣一同守护大唐,推行改革。”

“臣等定当效犬马之劳!” 三人同时躬身行礼,语气坚定。

夜色渐渐褪去,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大明宫的宫墙上,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砖上,驱散了深夜的寒意。这场围绕皇位的争斗,最终以李治的胜利落下帷幕,大唐的传承,终于稳定下来。

接下来的几日,唐太宗的病情时好时坏,却再也没有清醒过来。三日后,内侍传来消息 —— 唐太宗李世民,在大明宫寝宫内驾崩,享年五十二岁。这位开创了 “贞观之治” 的帝王,最终走完了他的一生,将一个繁荣却也面临改革挑战的大唐,交到了李治手中。

唐太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长安城内一片哀悼,百姓们自发地在街道两旁摆放香案,缅怀这位爱民如子的帝王。百官则在李治的带领下,主持唐太宗的丧礼,同时开始筹备李治的登基大典。

七日后,登基大典在太极殿举行。李治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在百官的簇拥下,登上皇位,是为唐高宗。他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下的百官,眼神中带着帝王的威严,也带着对未来的期许。

登基大典后的第一日,李治便颁布了他的第一道圣旨,圣旨内容清晰而明确:

一、继续推行科举改革,扩大寒门学子的录取名额,打破世家对仕途的垄断;

二、减免洛阳、扬州、凉州等地因李泰虚报产量多征收的赋税,安抚百姓,弥补他们的损失;

三、继续支持科技革新,任命李逸为工部侍郎,保留其盐铁监管职责,同时赋予其 “监管全国技艺科” 的权力,负责整合全国的技艺资源,推广实用知识与改良工具;

四、严惩与李泰勾结的崔氏、卢氏等世家首恶,没收其非法所得,却也对胁从的世家子弟网开一面,允许他们通过科举或军功重新获得仕途,以安抚世家人心,维护大唐的稳定。

圣旨颁布后,长安城内一片欢腾。百姓们为减免赋税而高兴,寒门学子为科举改革而振奋,工匠们为科技革新的支持而激动。李逸站在殿下,听着圣旨内容,心中满是欣慰 —— 他知道,这场围绕皇位的争斗,不仅稳固了李治的储位,更为大唐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太极殿内,李治看着殿下百官的欢呼,又看向站在前列的李逸、魏徵、苏定方,眼中满是坚定。他知道,父皇留下的大唐,虽繁荣却也潜藏着世家垄断、科技滞后、民生待改善等问题,未来的路,绝不会一帆风顺。但他有信心,在李逸等人的辅佐下,在改革的推动下,大唐一定能迎来更辉煌的明天,一定能不负父皇的期望,不负百姓的信任。

阳光透过太极殿的窗户,洒在李治的龙袍上,也洒在殿下百官的身上,为大唐的新篇章,镀上了一层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光芒。一场围绕民生的新改革,在大唐的土地上,正式拉开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