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80章 知识远播,声望加身

穿越唐朝当财子 第180章 知识远播,声望加身

作者:翅膀上的蜘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0:15

长安的腊月,寒风虽仍凛冽,却挡不住知识传播的暖意。《现代常识入门》在大唐境内热销的消息,如同春风般吹遍了城镇乡野,也让李逸 “知识传播者” 的声望,从朝堂延伸至江湖,深入到每一个受益于这本书的百姓心中。

清晨的西市,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粮铺的掌柜王二叔,正拿着一本卷了边的《现代常识入门》,对着账本上的数字发愁。以往他用算筹记账,每月盘点时总要花费一整天,还时常出错。如今学了书中的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运算速度快了一倍,账本上的数字清晰明了,再也不用为算错账头疼。“李大人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王二叔一边在账本上写下 “356 248=604”,一边对隔壁布庄的掌柜感叹,“以前总觉得读书是学子们的事,没想到这实用的知识,咱们商户也能受益。”

布庄掌柜笑着点头,从柜台下拿出一本同样翻得破旧的教材:“可不是嘛!我家裁缝用书中的几何知识量体裁衣,不仅节省布料,衣服也更合身,最近来做衣服的顾客都多了不少。百姓们现在都夸李大人,说他不仅能改良农具、造武器保家卫国,还能写教材传知识,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民生之臣’。”

这样的称赞,在长安的街头巷尾随处可闻。菜贩们用阿拉伯数字快速计算菜价,农户们参照书中的几何知识丈量土地,甚至连街头的孩童,也能跟着父母念出 “1、2、3、4” 的阿拉伯数字。《现代常识入门》不再只是一本教材,更成了百姓生活中的 “实用手册”,而李逸的名字,也成了 “实用知识” 与 “民生福祉” 的代名词。

在国子监的技艺科课堂上,学子们对李逸的崇敬更是溢于言表。十八岁的学子陈默,原本是长安城外的铁匠之子,因家境贫寒,只能在铁匠铺帮忙。半年前,他偶然得到一本《现代常识入门》,被书中的杠杆原理、浮力知识深深吸引,便立志报考技艺科,希望能系统学习实用知识,将来改良铁匠工具,让父亲和工友们省力些。

“李侍郎就是我们的启蒙导师!” 陈默在课堂上,拿着教材向同窗们展示自己画的杠杆设计图,“以前我只会跟着父亲打铁,以为这辈子只能重复同样的活计。是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工具还能这样改良,原来知识能让干活变得更轻松。将来我一定要像李侍郎一样,用知识帮助更多的工匠!”

像陈默这样的学子,在技艺科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来自平民或工匠家庭,因《现代常识入门》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将李逸视为榜样,立志用实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也为大唐的发展贡献力量。技艺科的报名人数,较去年增长了三倍,不少原本攻读儒学的学子,也纷纷申请转科,希望能学习更贴合民生的实用知识。

就连此前对李逸多有质疑的保守派官员,也不得不改变态度。国子监祭酒郑修远,在一次儒学研讨会上,被学子们问及对《现代常识入门》的看法。他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此书虽用白话文写作,与传统典籍体例不同,却传播了有益民生的知识 —— 工匠用其改良工具,农户用其提升效率,学子用其启蒙心智。李逸此举,功不可没。”

礼部侍郎崔玄龄,在一次巡查地方学堂时,看到学子们用阿拉伯数字快速运算,工匠们用杠杆原理搬运重物,也忍不住对随行官员感叹:“此前我担心此书误导学子,如今看来,是我多虑了。实用知识能强民生、促发展,本就是治国之道的一部分。李逸能将这些知识整理传播,确有远见。”

保守派官员的态度转变,让李逸的声望在朝堂上愈发稳固。唐太宗对李逸的认可,也从 “军事功臣”“商业能臣”,延伸到 “知识传播者”,多次在朝会上称赞他 “以知识惠民,以科技兴邦”。

这日午后,内侍传旨,召李逸前往大明宫御书房见驾。李逸整理好官袍,快步前往大明宫。御书房内,檀香袅袅,唐太宗正坐在书桌前,手中捧着一本翻得卷边的《现代常识入门》,书页上还标注着不少红色的批注。

“陛下。” 李逸躬身行礼。唐太宗抬起头,笑着招手:“李逸,快过来坐。你这本书,朕最近一直在读,里面的杠杆原理、浮力知识,让朕受益匪浅。”

他指着书中的杠杆原理批注,说道:“朕此前看工部修建宫殿,工匠们搬运巨石需动用数十人,便想起你书中的杠杆原理,让他们尝试用木杆与支点配合,没想到只需十人便能搬动,效率提升了数倍。还有兵部上报,造船师参照书中的浮力原理,改良了海船结构,新造的海船载重量比之前增加三成,且航行更稳,连遭遇小规模风浪也不易倾覆。”

李逸躬身谢道:“陛下过誉。知识的价值,本就在于应用于实践,惠及民生。臣只是将散落在民间与西域的实用知识,整理成册,使其更易传播。真正让知识发挥作用的,是陛下的支持,是工匠与学子们的实践。”

“你不必过谦。” 唐太宗放下书本,语气郑重地说道,“此前你改良农具,解粮荒之困;革新商业,促经济繁荣;研发火药,助收复河西;如今又编写教材,传实用知识。你身上的‘大唐商圣’‘柱国都尉’称号,皆是实至名归。而现在,朕认为,你更担得起‘知识传播者’这一称谓 —— 你让知识走出书斋,走进百姓生活,让更多人因知识而受益,这是比军功、商功更长远的功绩。”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未来,朕希望你能继续编写更多实用教材,涵盖农学、医学、工学等领域。比如农学,可整理各地的耕作经验,结合节气与土壤知识,编写一本《农桑实用手册》,帮助农户提升收成;医学方面,可收集民间的药方,结合病症诊断知识,编写一本《民间医方大全》,让百姓能应对常见疾病;工学则可深入研究工具改良、建筑技艺,助力手工业与建筑业发展。朕会调拨皇家科学院的资源,全力支持你,让大唐的学子、百姓,都能掌握有用的知识,让大唐的科技、民生、军事,都能更上一层楼。”

李逸心中满是感动,起身躬身:“臣定不辱使命!臣会结合大唐的实际需求,编写更多贴合民生的教材,让知识真正成为大唐繁荣的基石。”

唐太宗满意地点点头,从书架上取出一枚金质的 “弘文馆待诏” 印章,递给李逸:“朕任命你为弘文馆待诏,可自由查阅弘文馆的藏书,无论是西域的异域典籍,还是民间的技艺图谱,都可调用。另外,朕还准你在皇家科学院设立‘知识传播司’,专门负责教材的编写、印刷与推广,确保知识能更快、更广泛地传播。”

李逸接过印章,印章入手沉重,却也承载着唐太宗的信任与重托。他再次躬身:“臣谢陛下隆恩!”

离开御书房时,夕阳正斜照在大明宫的宫墙上,将红色的宫墙染成温暖的金色。李逸沿着宫道缓缓走出,手中握着那枚金印,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现代常识入门》的推广,只是知识传播的第一步。未来,他要编写的教材还有很多,要传播的知识还有更广 —— 从田间地头的农桑技巧,到工坊里的工具改良,从百姓家中的常见病防治,到战场上的武器革新,每一个领域,都需要实用知识的滋养。

他想起此前收到的天竺学者求见信与波斯工匠的感谢信,心中又多了一份期许 —— 知识无国界,未来不仅要让大唐的百姓受益,还要让知识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传播到更远的国家,让大唐的智慧,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回到长安城内时,天色已近黄昏。西市的书坊 “翰墨斋” 前,依旧热闹非凡。伙计们正忙着从马车上搬运刚印好的《现代常识入门》,书坊的门板上,贴着新的告示:“《现代常识入门》第五版已到货,新增工匠实践案例二十则,欲购从速!”

不少学子围在书坊前,捧着刚买到的教材,在街边的灯笼下认真研读。一名学子指着书中的杠杆示意图,对同伴说:“你看,若是将支点再靠近重物一些,是不是能更省力?明天我们去工坊试试!” 同伴点点头,拿出纸笔,当场画起了改良设计图。

不远处的铁匠铺前,几名工匠也围在一起,讨论着书中的知识。铁匠张师傅拿着教材,对徒弟说:“咱们之前打造的风箱,总是费力,你看这杠杆原理,若是在风箱的拉杆处加一个支点,是不是能省不少力气?明天咱们就试试改良!” 徒弟兴奋地点头,眼中满是期待。

李逸站在街角,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寒风依旧吹过街道,却吹不散百姓对知识的热情,吹不灭学子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知识的种子,已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或许此刻,这些种子还只是小小的幼苗,但假以时日,在朝廷的支持、百姓的实践、学子的传承下,必将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一个更繁荣、更强盛、更具活力的大唐。

夜色渐深,长安的灯火次第亮起,照亮了街头巷尾研读教材的身影,也照亮了大唐未来的希望。李逸转身回家,脚步坚定 —— 他的肩上,承载着知识传播的使命;他的心中,装着 “科技兴邦、知识惠民” 的理想。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知道,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终有一天,会迎来满天下的桃李芬芳,会见证一个因知识而变得更美好的大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