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13章 朝堂争议,力排众议获支持

初冬的长安,清晨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打在太极殿的朱红窗棂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殿内却暖意融融,香炉里燃着上好的龙涎香,烟雾缭绕中,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气氛却比殿外的寒风还要紧张 —— 今日早朝,唐太宗要对李逸联合回纥共护商路的提议,做出最终决断。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沉声道:“三日前,李逸提出联合回纥、共护西域商路的三条举措,朕已命其牵头制定了具体细则。今日召集众卿,便是要商议此事,定下定夺。” 说罢,他示意太监将细则副本分发给众臣。

纸张翻动的窸窣声在殿内响起,没过多久,队列中便传出一阵细微的骚动。保守派官员、礼部尚书裴寂率先出列,他身着紫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眉头紧锁,语气带着几分忧虑:“陛下,臣有异议!回纥虽与我大唐有贸易往来,终究是外族部落,其心难测。当年突厥与我大唐也曾盟约,最终却背信弃义,南下骚扰边境。如今派禁军协助回纥打击西突厥,若回纥趁机借我大唐之力壮大,日后反戈相向,岂不是养虎为患?”

裴寂的话音刚落,户部侍郎刘政会立刻附和:“裴尚书所言极是!臣也认为此举不妥。‘逸品犁’乃我大唐盐铁改革后改良的精良农具,深耕省力,产量远超旧犁,实乃农耕利器。若将此等先进农具交给回纥,使其农耕效率提升,粮食产量增加,国力必然增强。届时,他们若不再依赖我大唐的丝绸、茶叶,甚至与西突厥联手,后果不堪设想!”

两人的反对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殿内的保守派官员纷纷点头,甚至有人低声议论:“外族向来反复无常,怎可轻易信任?”“牺牲大唐的利器,去换回纥的战马,未免太过冒险!”

李逸站在文官队列靠前的位置,听着这些质疑,神色平静。他早已预料到保守派会有反对之声,毕竟 “对外族设防” 是朝堂上的固有观念,想要改变并非易事。待殿内议论声稍歇,他手持笏板,稳步出列,躬身行礼:“陛下,臣有话要说,恳请陛下容臣为众卿解惑。”

唐太宗点头:“李爱卿但说无妨。”

李逸转向裴寂与刘政会,语气恭敬却不失坚定:“裴尚书担忧回纥‘养虎为患’,刘侍郎顾虑‘逸品犁’增强回纥实力,二位大人的担忧虽有道理,却忽略了三个关键 —— 回纥与西突厥的宿怨、双方的利益绑定,以及回纥的实际情况。”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首先,回纥与西突厥的仇怨并非一日之寒。据鸿胪寺存档的记录,近五年间,西突厥阿史那思摩部共掠夺回纥牧群七次,抢走牛羊两万余头,杀害回纥牧民百余人。去年回纥可汗吐迷度派使者来长安时,曾痛哭流涕地请求我大唐出兵相助,只是当时朝廷忙于盐铁改革,未能应允。如今西突厥阻断商路,回纥不仅失去了与大唐贸易的收益,还断了从西域购买粮食、铁器的渠道,其损失比我大唐更为惨重。在此情况下,回纥与我大唐合作,是为报西突厥的掠夺之仇,更是为保住自身的生计,绝非‘假意结盟’。”

为了让众人信服,李逸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递由太监呈给唐太宗:“陛下,这是鸿胪寺记录的回纥使者会谈纪要,上面详细记载了西突厥掠夺回纥的经过,还有吐迷度可汗的请求,可供众卿查阅。”

唐太宗翻看片刻,将文书递给裴寂:“裴爱卿,你看看这份纪要,便知李逸所言非虚。”

裴寂接过文书,仔细翻阅,脸色渐渐缓和 —— 纪要上不仅有日期、地点,还有回纥使者的签名与手印,记录得详实具体,绝非编造。

李逸见状,继续说道:“其次,关于‘逸品犁’增强回纥实力的顾虑,臣以为大可不必。回纥是游牧部落,其核心产业是畜牧业,农耕仅集中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少数绿洲,面积不足其领地的十分之一。即便‘逸品犁’提高了农耕效率,其粮食产量也仅能满足回纥自身需求的三成,剩余七成仍需从西域或我大唐购买。且‘逸品犁’的使用需要配套的灌溉设施、耕作技术,回纥缺乏相关人才与经验,即便得到农具,也难以大规模推广。”

他看向刘政会,补充道:“刘侍郎或许不知,此次与回纥的贸易交换,并非‘无偿赠送’,而是‘以物易物’—— 每把‘逸品犁’换两匹战马,每百块肥皂换一张狐皮。据兵部统计,安西、北庭都护府目前缺马五千余匹,仅靠此次合作,每月便能换回三百匹战马,一年便是三千六百匹,可极大缓解边防缺马的困境。而回纥通过交换,获得的只是农耕工具与日常用品,对其军事实力并无实质提升,何谈‘威胁大唐’?”

刘政会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李逸的话句句有数据支撑,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能悻悻地退到一旁。

就在这时,支持改革的吏部尚书杜如晦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臣赞同李侍郎的提议!如今西域商路已中断两月有余,据户部统计,长安西市的西域香料价格已涨至每斤两百文,是改革前的四倍;于阗玉的价格更是翻了五倍,寻常百姓已根本买不起。更严重的是,江南的丝绸、蜀地的茶叶因无法运往西域,积压在仓库中,商户们资金周转困难,已有二十余家丝绸作坊被迫停工,数千工匠面临失业。若再不解决商路问题,不仅百姓生活受影响,国库的商税收入也会大幅减少,盐铁改革积累的成果,恐会付诸东流!”

杜如晦的话,让殿内的气氛再次凝重起来。户部尚书王圭也随之出列,补充道:“陛下,杜尚书所言属实。上月户部收到的商税,已比去年同期减少三成,若商路持续中断,下月恐会减少五成。联合回纥共护商路,虽有风险,却是当下唯一能快速恢复商路的办法。臣以为,李侍郎的提议兼顾了民生、财政与边防,实乃良策!”

随着杜如晦与王圭的发声,支持派官员纷纷响应:“臣赞同李侍郎!”“请陛下采纳此计,尽快恢复西域商路!”

朝堂上顿时形成两派对立之势:保守派官员虽不再直接反对,却仍面露疑虑,沉默不语;支持派官员则慷慨陈词,力挺李逸的提议。双方僵持不下,目光都集中在唐太宗身上,等待他的最终决断。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心中早已权衡利弊。他深知保守派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 外族部落的忠诚度确实难以保证,历史上也不乏 “养虎为患” 的先例。但他更清楚,当下的大唐,需要的是务实的解决方案,而非因噎废食的保守。

西域商路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大唐与西域、中亚联系的纽带。商路中断,不仅影响民生与财政,还会让西域诸国对大唐的实力产生怀疑,甚至被西突厥拉拢,动摇大唐的西域防线。而联合回纥,既能借助其骑兵与地形优势,快速打击西突厥,又能通过贸易绑定双方利益,让回纥成为大唐在西域的 “盟友”,而非 “敌人”。

至于 “逸品犁” 与肥皂的交换,唐太宗也认为李逸的考量十分周全 —— 这些并非军国重器,不会对大唐构成威胁,反而能通过贸易,让回纥更加依赖大唐,形成 “互利共赢” 的局面。

片刻后,唐太宗抬起头,目光变得坚定,声音洪亮地说道:“朕意已决!采纳李逸的提议,派禁军协助回纥打击西突厥,在焉耆、龟兹、疏勒设立‘贸易驿站’,由双方共同守卫!”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保守派官员虽有不甘,却也不敢再反驳 —— 唐太宗的语气中,已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唐太宗继续说道:“李逸,朕命你为‘西域商路联合使’,负责与回纥可汗谈判,敲定合作细节;程处默,你身为禁军郎将,骁勇善战,朕命你率领两千禁军,随李逸前往西域,协助回纥清剿西突厥据点,保护商队安全。”

李逸与站在武将队列中的程处默立刻出列,跪地领旨:“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促成合作,恢复西域商路!”

程处默是程咬金之子,自幼习武,性格豪爽,作战勇猛,曾多次随父出征,对西域地形也有一定了解。此次与李逸搭档,一文一武,正好互补。

唐太宗看着两人,满意地点点头:“你们二人出发前,可从户部支取五万贯经费,用于驿站建设与军队补给;鸿胪寺会为你们准备国书与礼品,务必展现我大唐的诚意。记住,谈判时既要坚守底线,也要懂得变通,以‘恢复商路、共抗西突厥’为核心,切勿因小失大。”

“臣谨记陛下教诲!” 两人再次躬身行礼。

朝会结束后,众臣陆续散去。裴寂与刘政会走到李逸身边,裴寂叹了口气,语气缓和地说:“李侍郎,今日朝堂上,老夫多有冒犯,还望海涵。并非老夫有意阻挠,实在是关乎大唐边疆安危,不得不谨慎。”

李逸连忙拱手:“裴尚书言重了。您的担忧,也是为了大唐江山,臣心中明白。此次前往西域,臣定会小心行事,密切关注回纥的动向,绝不让‘养虎为患’的情况发生。”

刘政会也说道:“李侍郎,关于‘逸品犁’的交换数量,还望你能多加把控,切勿一次**付过多,以免出现意外。”

“多谢刘侍郎提醒,臣会将每月的交换数量控制在三百把以内,根据回纥的表现,再决定是否增加。” 李逸答道。

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李逸心中松了一口气。虽然保守派仍有顾虑,但至少他们已不再公开反对,这为后续的合作减少了不少阻力。

程处默走到李逸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李兄,没想到你不仅懂经济,口才也这么好!刚才朝堂上,你把裴尚书他们说得哑口无言,真是痛快!”

李逸笑着摇头:“并非我口才好,只是所言皆是事实与利弊。此次前往西域,路途遥远,西突厥又虎视眈眈,还需程兄多多费心,保护商队与驿站的安全。”

“放心!” 程处默拍着胸脯,自信地说,“有我两千禁军在,再加上回纥的骑兵,定能把西突厥打得落花流水,让他们再也不敢骚扰商路!”

两人正说着,王圭与杜如晦走了过来。王圭递过一份文书,说道:“李侍郎,这是户部准备的经费清单与驿站建设规划,你看看是否可行。驿站的选址,我们已与安西都护府沟通,他们会提前派人清理场地,准备建材。”

杜如晦也说道:“吏部已为你挑选了十名熟悉西域语言与风俗的官员,随你一同前往,协助谈判与驿站管理。你放心,朝中之事,我们会帮你盯着,你只管专心完成陛下交给的任务。”

看着众人的支持,李逸心中充满了感动。他知道,此次西域之行,不仅是他个人的使命,更是整个大唐改革团队的期望。只要众人同心协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离开皇宫时,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长安的街道上,给白雪覆盖的屋顶镀上了一层金色。李逸与程处默并肩走着,身后跟着携带国书与经费的随从,步伐坚定。

“程兄,我们明日便出发,你看如何?” 李逸问道。

程处默点头:“好!我今日便回营整顿军队,准备粮草,明日清晨在城外驿站集合。”

李逸望着远处的城门,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此次西域之行,注定充满挑战 —— 西突厥的骚扰、谈判的变数、驿站的建设,每一项都需要他全力以赴。但他更相信,只要秉持 “民生为本” 的初心,带着大唐的诚意与实力,定能与回纥达成合作,恢复西域商路的繁华。

而这,不仅是为了逸品轩的货源,更是为了大唐的民生与繁荣。当驼铃声再次响彻西域商路,当西域的香料与玉石重新摆满长安的商铺,当大唐的丝绸与茶叶远销中亚,那时,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将变得值得。

李逸深吸一口气,加快了脚步。他知道,新的挑战已经开始,而他,早已做好了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