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0章 私塾先生的转变

穿越唐朝当财子 第10章 私塾先生的转变

作者:翅膀上的蜘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0:15

初夏的长安,蝉鸣渐起,李府的庭院里,石榴花正开得热烈。李逸刚从 “逸品轩” 回来,还没来得及换下沾着香料气息的衣袍,管家就匆匆来报:“公子,陈先生来了,现在正在前厅等您,脸色不太好,像是来兴师问罪的。”

陈先生?李逸心里咯噔一下 —— 自从 “逸品轩” 生意步入正轨,他忙着改良商品、管理店铺,已经有半个月没去私塾上课了。李父见他确实在做正事,也没再逼他读圣贤书,没想到陈先生竟然主动找上门来。

这位陈先生是李父特意请来的老儒,早年曾中过进士,因不满官场**,辞官回乡教书育人,在长安的文人圈里颇有声望。他治学严谨,最看重 “耕读传家”,之前李逸改编《论语》成顺口溜,就被他严厉批评,如今见李逸 “弃学从商”,肯定是来 “考察” 他是不是真的 “不务正业”。

李逸整理了一下衣袍,快步走向前厅。刚进门,就看到陈先生端坐在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本《论语》,眉头拧成了疙瘩,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先生。” 李逸躬身行礼,语气恭敬。

陈先生抬眼瞥了他一眼,语气冰冷:“李公子,你可知罪?”

“学生不知。” 李逸坦然回答。

“不知?” 陈先生把《论语》往桌上一拍,声音提高了几分,“你父亲请我来教你读圣贤书,是希望你能知书达理,将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可你倒好,半个月不去私塾上课,天天泡在商铺里,跟那些市井商人打交道,这不是不务正业是什么?”

李逸早有准备,平静地说:“先生,学生并非不务正业。我开商铺,是为了方便百姓,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并非单纯为了赚钱。”

“方便百姓?” 陈先生冷笑一声,“商人重利轻义,你开商铺无非是为了多赚几贯钱,还敢说方便百姓?我看你是被铜臭味熏昏了头,忘了圣贤教诲!”

“先生若是不信,不妨随学生去‘逸品轩’看看,亲眼看看学生是不是在方便百姓。” 李逸没有反驳,而是提出了邀请。他知道,空口无凭,只有让陈先生亲眼看到 “逸品轩” 的实际情况,才能改变他的看法。

陈先生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我就随你去看看,看看你这商铺到底是怎么‘方便百姓’的!若是你敢骗我,我定要告诉你父亲,让他好好教训你!”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李府,朝着西市的 “逸品轩” 走去。路上,陈先生一言不发,脸色依旧难看,显然对李逸的商铺没抱任何期待。

来到 “逸品轩” 门口,陈先生停下脚步,皱着眉打量着店铺 —— 只见店铺门口挂着醒目的红色幌子,上面写着 “逸品轩” 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门口的展示架上,挂着五颜六色的改良丝绸香囊,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店铺里人来人往,伙计们忙着招呼顾客,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一派热闹景象。

“这就是你的商铺?” 陈先生语气依旧冷淡,“看起来和其他商铺没什么不同,无非是卖些胭脂水粉、零食点心,哪里方便百姓了?”

“先生随我进来看看就知道了。” 李逸笑着说,带着陈先生走进店铺。

刚进门,陈先生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 —— 店铺里的商品按区域分类摆放,每个区域都挂着醒目的木牌,上面写着 “洗漱区”“零食区”“日用品区”“香料区”,一目了然。顾客们根据木牌的指引,很快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不用像在其他商铺那样,东找西找,还要问老板。

“先生您看,这是我们的分类销售。” 李逸指着分类木牌,解释道,“以前百姓买东西,买香料要去东市,买点心要去西市,买肥皂要去南街,买镜子要去北街,跑遍半个城才能买齐。现在在我们‘逸品轩’,百姓想买什么,根据分类木牌,几分钟就能找到,不用再奔波。”

陈先生没有说话,眼神却微微松动了 —— 他想起自己之前买一块肥皂,跑了三家商铺才买到,确实很不方便。

李逸又带着陈先生来到洗漱区,指着肥皂旁边的价格牌:“先生您再看,这是我们的明码标价。每个商品旁边都有价格牌,写清楚了商品的名称、价格和规格,比如这块肥皂,三十文钱一块,能洗很多衣服,百姓一看就知道多少钱,不用担心被老板漫天要价。”

正好有一位老大娘来买肥皂,她拿起肥皂,看了看价格牌,对伙计说:“姑娘,给我拿两块肥皂,三十文钱一块,对吧?”

伙计笑着说:“大娘,没错,两块肥皂六十文钱。”

老大娘爽快地掏出六十文钱,接过肥皂,笑着说:“还是你们这店好,明码标价,不像其他商铺,见我是个老太太,就故意抬高价格,太不实在了。”

陈先生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脸色缓和了一些。他想起自己之前买香料,老板见他穿着儒衫,开口就说 “一贯钱一两”,后来他才知道,普通百姓买只要八百文,心里不禁有些感慨。

“就算分类销售和明码标价方便百姓,可你这商铺的商品,价格比其他商铺高,还不是在赚百姓的钱?” 陈先生依旧有些不服气。

李逸没有辩解,而是带着陈先生来到后院的工坊,正好看到工匠们在制作改良丝绸香囊。李逸拿起一个刚做好的香囊,对陈先生说:“先生,您看这个香囊,售价两贯钱,您觉得贵吗?”

陈先生接过香囊,仔细看了看 —— 囊身绣着精致的玫瑰纹,质地柔软,内侧还有一个暗袋,里面装着固体香膏。他之前在其他商铺见过类似的传统香囊,售价一贯五百文,可传统香囊香用完了就只能扔了,这个香囊还能换香,看起来确实更划算。

“这个香囊的成本,学生给您算一笔账。” 李逸拿出账本,用阿拉伯数字写下成本明细:

原料成本:苏府送来的普通丝绸,一尺两贯钱,一个香囊用一尺丝绸,成本两贯钱?不,先生您听我算 —— 一匹丝绸有五十尺,能做五十个香囊,一匹丝绸的价格是五十贯钱,平均每个香囊的丝绸成本是一贯钱;

人工成本:刺绣工匠一天能绣五个香囊,工钱是一贯钱,平均每个香囊的人工成本是两百文;

香膏成本:一块固体香膏的原料成本是五百文,一个香囊配一块香膏,成本五百文;

其他成本:包装、运输、店铺租金等,平均每个香囊成本三百文。

“总成本是一贯钱 两百文 五百文 三百文 = 两贯钱?” 陈先生看着账本上的数字,疑惑地问,“那你售价两贯钱,不是没赚钱吗?”

“先生,您算错了。” 李逸笑着说,“一匹丝绸五十贯钱,能做五十个香囊,每个香囊的丝绸成本是一贯钱没错;但刺绣工匠一天绣五个香囊,工钱一贯钱,每个香囊人工成本两百文也没错;可香膏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原料成本五百文,能做两块香膏,所以每个香囊的香膏成本是两百五十文;其他成本平均每个香囊两百文。这样算下来,总成本是一贯钱 两百文 两百五十文 两百文 = 一贯六百五十文,售价两贯钱,每个香囊的利润是三百五十文,利润率约 21%,并不算高。”

他又补充道:“我们的商品定价,是基于成本核算的,既要保证有合理的利润,维持店铺运转,又不能定太高,让百姓买不起。比如这块肥皂,成本二十文钱,售价三十文钱,利润十文钱,就是为了让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

陈先生看着账本上清晰的成本明细和阿拉伯数字,又听着李逸条理清晰的解释,心里彻底被打动了。他一直以为商人都是 “漫天要价,坐地还钱”,没想到李逸竟然会用这么细致的成本核算来定价,还考虑到百姓的承受能力,这和他印象中的商人完全不同。

“你这账本上的数字,是什么字体?” 陈先生指着阿拉伯数字,好奇地问。

“这是西域传来的‘阿拉伯数字’,比汉字数字简单易写,计算起来也方便。” 李逸解释道,“我们用这种数字记账,效率比用算筹和汉字记账提升了三倍,还不容易出错。”

他又给陈先生演示了用阿拉伯数字计算加减乘除,陈先生看着简单的数字和便捷的计算方式,不禁感叹:“没想到还有这么方便的记账方法,我教了一辈子书,还是第一次见。”

两人回到前店,此时店里的顾客更多了。一位年轻女子买了一个玫瑰香型的香囊,笑着对伙计说:“你们这香囊太好用了,我上次买的檀香香囊,香膏用完了,今天来换一块玫瑰香的,不用再买新的香囊,太划算了!”

一位老大爷买了一块肥皂,对李逸说:“小伙子,你这肥皂洗得真干净,我家老婆子说,用它洗衣服,比皂角省劲儿多了,以后我就认准你这店了!”

陈先生站在一旁,看着百姓们满意的笑容,听着他们对 “逸品轩” 的称赞,心里对李逸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他之前一直认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觉得经商是 “不务正业”,可现在他才明白,读书的目的是为了 “学以致用,造福百姓”,而李逸虽然没在私塾里死读经书,却用自己的方式,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了好事,这比那些只会死记硬背圣贤书,却不懂如何造福百姓的书生,强多了。

“李公子,是老夫错了。” 陈先生走到李逸面前,语气诚恳地说,“老夫之前以为你弃学从商是不务正业,现在看来,是老夫狭隘了。你用分类销售、明码标价方便百姓,用成本核算合理定价,不赚黑心钱,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比死读经书有用多了!”

李逸没想到陈先生会主动道歉,连忙说:“先生言重了,学生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不,你做得很好。” 陈先生笑着说,“老夫虽然不懂经商,但也略通文墨。你这商铺的商品虽然好,可宣传语却有些普通,比如‘改良丝绸香囊’‘固体香膏’,不够文雅,也不够吸引人。老夫愿意给你当‘文化顾问’,帮你给商品写一些文雅的宣传语,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商品,你看如何?”

李逸又惊又喜:“多谢先生!有先生帮忙,学生感激不尽!”

“不用谢。” 陈先生笑着说,“老夫也是想为百姓做些实事。你这商铺方便百姓,老夫帮你宣传,也是在帮百姓找到好商品,算是相得益彰。”

当天下午,陈先生就留在 “逸品轩”,开始为商品写宣传语。他根据商品的特点,结合诗词典故,写下了一句句文雅又贴切的宣传语:

改良丝绸香囊:“绣纹映彩,香韵可换,一囊伴四季,十里送芬芳”;

固体香膏:“凝香成玉,便携易用,一室生香久,无需频添新”;

肥皂:“洁污去垢,温润不伤,一皂洗尽尘,十指留清香”;

玻璃镜:“鉴貌映形,清晰如真,何须磨铜镜,一览见芳华”。

李逸看着这些宣传语,不禁赞叹:“先生的文采真好!这些宣传语既文雅又贴切,肯定能吸引更多顾客!”

他立刻让伙计把宣传语写在木牌上,挂在对应的商品区域。顾客们看到这些文雅的宣传语,纷纷称赞:“这宣传语写得真好,一看就是有学问的人写的!”“没想到这家商铺不仅商品好,还有这么有文采的宣传语,真是难得!”

宣传语推出后,“逸品轩” 的名声更响了,连长安的文人墨客都纷纷前来,不仅购买商品,还特意欣赏陈先生的宣传语,有些文人甚至还和陈先生吟诗作对,让 “逸品轩” 成了西市的 “文化打卡地”。

陈先生也越来越喜欢在 “逸品轩” 待着,每天除了帮李逸写宣传语,还会和顾客们聊聊天,听听他们对商品的建议,然后反馈给李逸,帮助李逸改进商品。他还把 “逸品轩” 的故事告诉了自己的文人朋友,不少文人都成了 “逸品轩” 的常客,还为 “逸品轩” 题诗作画,进一步提升了店铺的知名度。

李父得知陈先生成了 “逸品轩” 的文化顾问,还帮李逸写宣传语,心里又惊又喜。他没想到,自己请的私塾先生,不仅没有反对李逸经商,还成了他的帮手,这让他对李逸更加放心了。

这天晚上,李逸和陈先生坐在 “逸品轩” 的后院,喝着茶,聊着天。陈先生看着李逸,语重心长地说:“李公子,老夫活了六十多年,见过很多书生,他们只会死读经书,却不懂如何运用;也见过很多商人,他们只看重利益,却不顾百姓死活。而你,既有商人的头脑,又有文人的情怀,能把‘学以致用’落到实处,老夫相信,你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李逸感动地说:“多谢先生夸奖,学生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以后还请先生多多指点。”

“好!老夫会的。” 陈先生笑着说。

月光洒在庭院里,槐树的影子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膏气息。李逸看着身边的陈先生,心里充满了感激 —— 他不仅改变了陈先生对商人的看法,还收获了一位良师益友。他知道,有陈先生的帮助,“逸品轩” 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而他自己,也会在这条 “学以致用,方便百姓” 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私塾先生的转变,不仅是对李逸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 “经商也能造福百姓” 的认可。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李逸在唐朝的创业之路,也让更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商人,认识到 “商业” 并非 “不务正业”,而是能实实在在方便百姓、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李逸,也在这场转变中,进一步从 “纨绔” 蜕变为 “有情怀、有担当的实干家”,为自己的唐朝创业传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