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回溯刑警破黑局风云 > 第171章 神秘人物身份疑

回溯刑警破黑局风云 第171章 神秘人物身份疑

作者:舞风腾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8:02:30

三公里外的接应点,赵勇的越野车冲出尘烟。我翻身上车,防弹玻璃上映着我脸上还没干的冷汗。

引擎刚熄火,手心还在发抖,我睁开眼,天边已经泛白,晨光一点点撕开雾气——距离地下终端关闭,还剩十七个小时。

空气里有股金属和机油混合的味道,冰冰凉凉的,车窗缝里钻进来的风带着露水的湿意,贴在皮肤上,像小虫子在爬。我的手指还是麻的,好像电流从指尖一直窜到脑子里,那种细微的震颤怎么都甩不掉——就像昨晚在锅炉房听到那句“货已入库”时的第一反应,整个人瞬间绷紧。

赵勇从后视镜看了我一眼,没说话,只是把空调调低了一档。冷风小了,车里的温度慢慢回升,可气氛还是紧得像拉满的弓,随时会断。他一向话少,但每个动作都很稳,一个眼神、一次按键,都透着老兵的沉着。我知道他在等我说什么,可我现在说不出话。

脑子里全是昨晚的画面:那个戴墨镜的男人接过金属盒时,手腕微微一沉,左肩下意识地压了一下,动作熟练得不像第一次碰这种东西。还有他站在门口扫视房间的样子,不慌不忙,像是在确认有没有留下信号痕迹。

这人不是临时工。

李悦坐在后排,手里捧着笔记本电脑,屏幕的蓝光照在她脸上,勾出一道清冷的轮廓。她的手指飞快地敲着键盘,像蝴蝶翻舞,每一击都精准落在功能键上,没有多余的动作。她是技术组最年轻的骨干,也是唯一能在我和赵勇之间搭起逻辑桥梁的人。三年前“灰塔”项目泄密案重启调查,就是她从一段被删掉的日志碎片里,还原出了关键路径。

U盘插进读卡器的那一刻,车内一下子安静了。

那一声轻轻的“滴”,仿佛切断了所有杂音。连远处工地的打桩声都变得模糊不清。屏幕右下角跳出权限验证框,李悦输入十六位密钥,进度条缓缓爬升。数据加载不到两分钟,可对我们三人来说,这两分钟像走过了整条隧道。

日志打开后,第一行写着:“唤醒协议v3.0执行记录”。时间戳从三天前开始,每隔四十八小时一次,地点标记为“b区终端”。规律得像个仪式。

李悦放大操作详情,眉头轻轻皱起。“每次登录Ip都经过多重跳转,用了tor加动态代理池加密,最终出口分散在省内六个不同城市。”她语速平稳,却字字清晰,“跳转节点全是公共wi-Fi,网吧、便利店、公交系统……都是流动源。”

“这不是本地操作。”她低声说,“有人远程接入。”

我盯着那张像蛛网一样的路径图,忽然觉得我们不是在追一个人,而是在拼一封死者的遗书。

我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目光落在地图上两条始终没重合的轨迹上——一条来自东部沿海的小城港口,另一条出现在西南山区的一个县级市。更奇怪的是,两次测试登录的时间差,都是三小时十七分,误差不超过八秒。

“他在躲什么?”赵勇拧开一瓶水,喝了一口,声音有点哑,“是为了避开主网高峰?还是……怕被同伙发现?”

我没回答。脑子里又回放昨晚的画面。那个穿深灰夹克的男人走进废弃锅炉房时,没带显眼设备,只背了个军绿色战术包。他进门前三次环顾四周,目光扫过墙角摄像头残骸、通风管道接口、配电箱位置——每一个细节都被他用肉眼看了一遍。这不是普通技术人员的习惯,而是长期处在危险环境下的本能。

而且他递盒子的动作太标准了。右手交物,左手自然垂落,身体重心略微右倾。这是受过专业反侦察训练的人才有的姿态。

“调出声纹分析。”我对李悦说。

她点头,打开音频提取程序。通风口那段对话被拆解,噪声过滤后生成了波形图。我戴上耳机,从头听了一遍。说到“货已入库”时,对方喉音略沉,尾音收得极快,像是刻意压缩发声时间;而“老地方结账”这几个字,舌根用力明显,有种压抑情绪的感觉,尤其是“结账”二字,舌尖抵住上颚的力度比常人高出近百分之三十。

“比对数据库。”我说,“找三年内涉及军用设备泄密案的匿名通话录音。”

李悦的手顿了一下。“你是说……那次‘灰塔’项目外围调查?”

我嗯了一声。

那是两年前的一场秘密行动。一台代号mK-5的原型机在转运途中失踪,后来查到它的核心模块曾通过地下渠道流入境外。我们在边境截获过一段九秒的匿名联络录音:“……东西不能走公网,必须物理交接。”之后线索中断,线人失联。

她没再多问,迅速调出档案编号,输入关键词。十分钟后,屏幕上跳出一段九秒钟的音频片段,标注为“匿名线人联络记录”,时间是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凌晨一点零五分。

播放键按下。

“……东西不能走公网,必须物理交接。”

声音很轻,但语调结构和昨晚那人几乎一样。尤其是“物理”两个字的发音方式,舌尖抵住上颚的力度、送气节奏,完全吻合。

“匹配度百分之八十九。”李悦看着结果报告,“考虑到录音质量差异,实际相似性可能更高。”

赵勇放下水瓶,眉头皱紧。“也就是说,这个‘影鼠’不仅参与过‘灰塔’相关活动,还一直在暗地里活动?”

“不止。”我闭上眼,集中精神,“他现在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做事。”

脑海中浮现出锅炉房里的画面。那人递出盒子后,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原地等了几秒,目光扫过东南角排水管方向。那个动作不是随意的,是在确认某个信号是否接收到。我忽然想起什么。

“李悦,查城南旧物流园的电力使用记录。重点看过去一周夜间用电峰值,特别是凌晨两点前后。”

她愣了一下,但马上明白过来。“你是怀疑……那里有离线服务器在运行?”

“如果mK-7需要定期唤醒校验,就必须有个稳定的电源和散热环境。”我说,“地下通道太潮湿,不适合长期运作。而物流园废弃仓库多,电路老化,反而容易掩盖异常负荷。”

她快速切换窗口,接入市政电网监控子系统。几番筛选后,一张折线图弹了出来——位于园区c4栋的一处独立配电箱,在过去七天中有四次凌晨突增负载,每次持续约二十三分钟,功率接近三千瓦。

“这不像普通仓储用电。”她说,“更像是高算力设备短时启动。”

赵勇看了眼地图。“孙维坐的那辆废铁三轮车,终点就在c4栋东侧装卸区。”

我睁开眼,头痛又开始隐隐发作,像是有根针在太阳穴附近缓慢推进。我掏出随身药瓶,吞了两片止痛药,没喝水,直接咽下去。药片刮过喉咙,留下一阵干涩的灼痛。

“继续查。”我说,“看看有没有人用假身份注册过园区临时用电许可。”

李悦操作了一会儿,突然停下。

“找到了。一个叫‘**’的人在上周提交了维修照明申请,证件号是临时备案码,有效期七天。但这个人留下的联系方式,三个月前曾在临江市出现过,当时登记的身份是‘吴海’,租了一间带独立光纤的小型数据中心。”

“又是他。”赵勇冷笑,“换皮不换骨。”

“还不止。”她继续翻查,“今年年初,在云岭县一起网络攻击案现场,监控拍到一名男子进出网吧后台机房,使用身份‘陈志远’。面部模糊,但体态数据显示:身高一百七十八左右,右肩微倾,走路时左手摆幅大于右手。”

我猛地抬头。

那个习惯性姿态……我们见过。

“左撇子。”我说,“这是习惯性动作,伪装不了。”

李悦已经建立行为模型库,将这三个身份的信息并联起来。屏幕中央慢慢拼出一张轨迹图:**在城南活动期间,吴海同时在临江市某物流公司应聘It维护岗;而陈志远消失的第二天,另一个名叫“许斌”的人出现在高速Etc记录中,车辆驶向省界检查站,但此后再无踪迹。

“六个月内,至少五个虚假身份。”她指着图谱,“全部集中在技术敏感区域,且都在案发前后出现。”

赵勇盯着屏幕,声音低了下来:“这家伙专门挑监控死角走,而且每次停留不超过四十八小时。等我们反应过来,他已经换了名字、换了地方。”

车内一时没人说话。

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种人不会单独行动,背后一定有支撑体系。但他选择亲自露面交接mK-7,说明这件事风险极高,或者……信任链条已经断裂。

四十八小时的钟摆不会停,他必须回来校准时间。

“可问题是,”李悦抬起头,“他不会用同一个入口。而且我们现在连他是谁都不知道。”

我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身份标签,一个个名字像幽灵般漂浮在地图上。他们都有相同的动作特征,相同的操作习惯,甚至相同的呼吸节奏——但没有一张脸能对上公安数据库。

这个人不存在于任何正式档案里。

他又真实得可怕。

“查最后一次登录的实际地理位置。”我说,“别看跳转节点,找信号衰减率和基站反馈延迟。真正的源头藏不住物理距离。”

李悦点头,开始重构网络拓扑。她调取三大运营商的基站日志,结合信号强度衰减曲线与时间戳偏差,逐步剥离虚拟路径。赵勇则拿起对讲机,联系外围巡逻组,要求加强对c4栋周边的便衣巡查。

我靠回座椅,喉咙干涩。药效还没上来,脑袋像被铁箍勒住。但我不能睡。

这个人不只是个技术员。他是钥匙。

是打开整个链条的第一环。

十分钟过去,李悦突然出声:“有了。最后一次上传日志时,信号从三个基站接收,三角定位误差范围……在城南货运枢纽内部,半径不超过一百二十米。”

地图刷新,红圈落在一片仓库群中央。

“这个地方。”赵勇凑近看,“白天走货车,晚上基本没人。四周只有两个摄像头,去年就坏了。”

我坐直身体。

“把所有假身份的活动时间列出来,按顺序排。”我说,“我要看他最近一次露面,到底用了哪个脸。”

李悦迅速整理时间轴:

3月12日,“陈志远”进入云岭县某网吧后台;

3月15日,“吴海”在临江市数据中心完成设备调试;

3月18日,“**”在城南物流园申请用电;

昨晚交接现场,无登记身份,但体貌吻合。

“中间空缺两天。”她指出,“3月19日至20日没有任何活动痕迹。”

“不是空缺。”我缓缓道,“是休眠期。他在等下一个唤醒周期。”

赵勇眯起眼:“你是说,他现在就在园区里?藏在某个仓库?”

“不一定。”我摇头,“但他肯定留下了远程接入点。可能是隐藏的微型基站,也可能是改装过的电力箱。只要设备运行,就会发热,就会留下红外特征。”

“热成像无人机还能用吗?”李悦问。

“西北角备用机场有一架待命。”赵勇回答,“但飞行审批还没批下来。”

“不用批了。”我掏出加密通讯器,“联系空管,就说一级应急响应启动,代号‘猎蛛’。”

指令发出五分钟后,无人机升空。

二十分钟后,热成像图传回。

画面中,大多数建筑呈均匀低温状态,唯独c4栋西侧第三间仓库屋顶边缘,出现一块不规则高温区,面积约两平方米,温度比周围高出十一摄氏度。

“不是设备本身。”李悦分析,“这是散热管道外排的余热。真正的主机应该埋在地下或墙体夹层。”

“那就只能进去。”赵勇抓起防暴盾和战术手电,“等天黑。”

“不。”我拦住他,“现在就去。他以为我们还在追Ip跳转,不会料到我们会直接突袭物理节点。”

“万一有陷阱呢?”李悦皱眉。

“那就踩进去。”我站起身,拉开储物柜取出战术背心,“但我们得让他相信,是我们中计了。”

计划很快成型:由赵勇带队,伪装成园区安保例行巡查,携带普通工具箱进入目标仓库;我在百米外指挥车监控,李悦负责切断该区域所有对外通信链路,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触发电磁屏蔽。

中午十二点十七分,行动开始。

赵勇穿着橙色工装,拎着工具箱走入仓库。灰尘在阳光下飞舞,地面散落着生锈的托盘和断裂的钢缆。他一边假装检查电路,一边用脚试探地板松动情况。

忽然,他的脚步顿住。

脚下传来轻微空响。

他蹲下身,撬开一块腐朽木板——下面是一条狭窄竖井,约八十厘米宽,内壁嵌着简易梯架,向下延伸不知多深。

“找到了。”他对耳麦低语。

我没有回应,全神贯注盯着红外画面。竖井口周围的温度正在缓慢上升,说明下方设备仍在运行。

“下去看看。”我说。

赵勇系好安全绳,顺着梯子下降。三分钟后,他发来视频信号。

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地下密室,四面墙壁贴满隔热材料,中央摆放着一台定制机柜,正面指示灯闪烁蓝光。机柜上方挂着一个小型散热风扇,连接着通向屋顶的隐蔽管道。

“mK-7的验证服务器。”李悦激动地说,“他在用离线环境维持系统活性!”

“拍下所有接口配置,不要碰主机。”我下令,“我们不需要摧毁它,我们要让它继续工作。”

赵勇照做,拍摄完后悄然撤离。

回到车上,我盯着密室照片,忽然注意到机柜侧面刻着一行极小的编号:NSA-mK7-V3#0421。

这不是国内编号格式。

“mK-7原本属于哪个项目?”我问李悦。

“国防部‘星轨’计划的第七代量子加密模块。”她脸色变了,“但该项目早在2020年就被列为绝密终止,所有原型机应已销毁。”

“显然,有一台没被销毁。”我说,“而且被人带出来了。”

赵勇沉默片刻,忽然道:“所以‘影鼠’不是窃贼。他是守护者。”

我心头一震。

也许他不是为了贩卖技术,而是在保护它不落入错误之手。可为何要用如此隐秘的方式?又为何偏偏选在这个时间节点激活?

“查一下‘灰塔’项目终止当天的所有人员出入记录。”我说,“尤其是负责销毁流程的技术主管。”

李悦迅速调档。

三分钟后,她声音微颤:“有一位工程师,名叫周临舟,在当日签出了三台‘待毁模块’,但回收记录只显示两台归库。”

“第三台呢?”

“系统备注:‘运输途中损毁,残骸移交焚化中心’。”她抬眼看我,“但没有影像佐证。”

我闭上眼。

一切串联起来了。

周临舟——极有可能就是“影鼠”。

他带走mK-7,不是为了背叛,而是不相信上级所谓的“安全销毁”。他用自己的方式保存了核心技术,每隔四十八小时唤醒一次,确保它仍可运行。

可为什么现在又要交接?

除非……他感觉到危险临近。

“通知技侦组,准备接管c4栋信号。”我说,“今晚,他会再来。”

这一次,我们不再追踪幽灵。

我们要等他自己现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