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 第44章 贞观之治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第44章 贞观之治

作者:迷城寒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7:11:56

天幕光影陡然一转,阴霾散尽,长安朱雀大街的繁华盛景铺展开来——商旅往来如梭,胡商的驼队载着香料与绸缎穿行于市,百姓衣饰整洁,脸上带着安稳的笑意,远处太极宫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唐,房玄龄立于政事堂前,望着天幕中熟悉的景象,眼中泛起暖意:“当年陛下初定天下,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君臣同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才有了今日这般‘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景象。这太平,来得不易啊。”

宋,范仲淹抚掌赞叹:“王者爱人,不在形式而在实心。观贞观年间,官吏各司其职,狱讼渐少,米价低廉,可见‘民为邦本’四字,不是空谈。后世治世,当以此为范本。”

【画面切换,太极殿内,唐太宗李世民正与魏征激烈争辩。魏征手持奏折,直言不讳:“陛下近日大兴土木,修缮洛阳宫,虽说是为巡幸备设,却难免劳民伤财。隋亡之鉴不远,不可不察!”李世民面色微沉,终是颔首:“卿言有理,此事暂停。”】

汉,汲黯(以直谏闻名)朗声笑道:“君明则臣直!魏徵敢犯颜直谏,太宗能虚心纳谏,这般君臣相得,自古少见。难怪天下归心,四海升平。”

明,海瑞望着这一幕,感慨道:“多少帝王容不得逆耳忠言,太宗却能‘从谏如流’,甚至将魏徵的谏言贴在屏风上时时自省。这份胸襟,足以让后世君主汗颜。”

【镜头转向长安城的国子监,各族学子齐聚一堂,研读儒家经典。吐蕃的贵族子弟与突厥的少年郎同坐一室,手中捧着《论语》;更有日本遣唐使伏案抄录《唐律疏议》,脸上满是崇敬。】

唐,玄奘法师刚从印度归来,见此情景合十道:“太宗陛下尊道崇儒,亦不排斥释教,更兼收并蓄四方文化,才让长安成为天下中心。这般气度,方显大国风范。”

清,顾炎武批注《贞观政要》:“天下并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贞观年间,突厥、回纥等族首领愿为唐臣,甚至葬于昭陵,可见‘华夷一家’不是虚言。”

【天幕上浮现出一组数据:贞观四年,全国判处死刑者仅二十九人;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夜不闭户,行旅不赍粮,取给于路。】

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贞观之治,非天之所赐,乃人之所为。太宗以史为镜,以人为镜,戒骄戒奢,才有‘海内升平,路不拾遗’之景。后世帝王若能效法,何愁天下不治?”

唐,武则天(时为才人)望着天幕,眼中闪过锐利的光:“太宗不仅治政有方,更知人善任。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李靖能征,魏徵敢谏……用人不拘一格,方能汇聚天下英才。”

【画面定格在李世民晚年的身影上,他站在凌烟阁前,凝视着二十四功臣画像,叹息道:“创业难,守业更难。朕这一生,虽有过失,幸得诸卿辅佐,未负天下。后世子孙若能守此初心,大唐必能长治久安。”】

唐,杜甫(幼年曾亲历贞观余韵)感怀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般景象,源头便在贞观啊。”

宋,王安石挥笔写下:“太宗之志,在安天下,不在拓疆土。故轻征伐,重民生,减赋税,兴水利。治国若此,何患不强?后世只学其开边,不学其养民,本末倒置矣。”

【天幕渐暗,一行字缓缓浮现:贞观之治,是帝王与臣子的共治典范,是开放与包容的时代缩影,它证明——民心向背,才是天下兴衰的根本。】

秦始皇嬴政望着天幕,难得露出赞许:“此子(指李世民)虽以兵变上位,却能安定天下,远超隋炀。治政之道,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结果。”

汉武帝刘彻沉吟道:“朕拓土开疆,太宗安内抚外,各有千秋。然天下疲敝后,当以贞观之‘休养生息’为要,这是朕晚年才悟透的道理。”

朱元璋立于南京城楼上,目光深沉:“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当刻在宫墙上,日日警醒。”

天幕仍在继续,“贞观之治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唐太宗善于纳谏,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形成“兼听则明”的政治风气,减少决策失误。

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职权分工,提高行政效率;推行科举制,打破士族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上升通道。

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让百姓“休养生息”,战后经济快速恢复,人口增长。

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定局面。

修订《唐律》,减少酷刑,强调“宽仁慎刑”,犯罪率低,社会矛盾缓和。

重视道德教化,倡导节俭(如唐太宗反对大兴土木),官僚**现象较少。

对少数民族采取“华夷一家”政策,击败突厥后不事屠杀,反而册封其首领,促进民族和解(如文成公主入藏)。

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与新罗、日本、波斯等国交流频繁,推动文化。】

【有优点自然也就有缺点,均田制虽缓解土地问题,但并未彻底解决,贫苦农民仍受地主剥削;租庸调制下,灾民仍可能因赋税流亡。

晚年逐渐骄傲自满,纳谏减少,大兴宫殿(如修建大明宫),耗费民力。

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劳民伤财,引发社会不满,为后来的统治埋下隐患。

治世依赖君主个人能力(如唐太宗的贤明),缺乏制度性保障,后世君主若昏庸(如唐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治世难以延续。

等级制度森严,贵族与平民的权利差距巨大,女性地位依然低下。

对少数民族的包容本质上是为了巩固统治,一旦威胁皇权(如突厥残余势力叛乱),仍会采取军事镇压。】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巅峰之一,其开明的政治、稳定的社会和开放的心态为后世所称颂,但本质上仍受限于封建制度的框架,存在无法突破的阶级和时代局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