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 第201章 假如李世民穿越成崇祯还会亡国吗?

西汉?汉宣帝刘询太子时期,

刘询正居于掖庭,天幕中祖父刘据的事迹浮现。

他攥紧拳头,眼中满是悲愤:“祖父仁厚,却遭江充构陷、父皇误解,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待看到自己“继位后为祖父平反”,他眼中燃起光芒,对身边的许平君道:“他日我若能掌权,定要为祖父洗清冤屈,让世人知道他的清白,更要废除酷吏苛政,践行祖父‘与民休息’的主张,不辜负他的期望。”

宋朝?宋太祖太子赵德昭

赵德昭正随宋太祖处理朝政,天幕中刘据的悲剧映入眼帘。

他叹息道:“戾太子有仁心却无实权,又遇酷吏构陷,最终被逼自杀,实在可怜。”

宋太祖拍了拍他的肩,他随即补充道:“父皇,儿臣以为,身为太子,不仅要仁厚,更要懂得制衡朝中势力,远离奸佞;同时要多与父皇沟通,避免因猜忌产生误会,这样才能稳固储位,避免悲剧发生。”

明朝?明成祖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正于东宫批阅奏折,天幕中刘据的事迹浮现。

他看完“刘据因母族衰落失势”,对身旁的杨荣道:“戾太子的悲剧,与卫氏势力衰落有很大关系。

我母妃吕氏家族势力薄弱,朝中又有二弟、三弟觊觎储位,日后更要谨言慎行,靠政绩赢得父皇信任,不可依赖外戚,免得落得与戾太子一样的境地。”

又看到刘据“轻徭薄赋”的主张,他点头道:“民为邦本,这正是我一直主张的,日后我若继位,必当效仿。”

清朝?康熙太子胤礽

胤礽正于畅春园陪康熙读书,天幕中刘据的事迹浮现。

他看完“武帝晚年猜忌太子、导致悲剧”,心中一紧,对康熙道:“父皇,戾太子之死,源于父皇的猜忌与奸人的构陷。

儿臣日后定当孝顺父皇,凡事多向父皇请示,绝不让奸人有可乘之机,也绝不会让父皇对儿臣产生误会。”

康熙闻言,眼中闪过赞许,轻轻颔首:“你能明白这个道理,甚好。身为太子,不仅要有才,更要懂‘孝’与‘信’,方能稳固储位。”

天幕这次放出了一个标题【#假如李世民穿越成崇祯还会亡国吗?】

【若李世民穿越成崇祯,大概率不会导致明朝在1644年快速亡国,但仍需面对明朝积弊的根本挑战。

最终能否延续王朝需看具体施政,但亡国风险会远低于历史上的崇祯时期。以下结合历史背景从三个核心维度分析。】

【历史上的崇祯,军事上最大问题是“多疑滥杀”与“指挥失当”:斩杀袁崇焕自毁长城,频繁更换三边总督、蓟辽督师(17年间换50任内阁首辅),导致前线将领人人自危,军队指挥体系混乱;同时对农民军“抚剿不定”,错失招抚李自成、张献忠的窗口期。

而李世民的军事素养与用人风格恰好能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自身懂军事,能稳定前线。

李世民亲历隋末战乱,从浅水原之战到虎牢关之战,擅长“临阵决策 知人善任”。面对后金(清)的辽东威胁,他不会轻信阉党或文官谗言诛杀袁崇焕级别的将领,反而会像重用李靖、李积那样,给予前线将领足够兵权与信任(如孙传庭、卢象昇),避免“ micro-management(微观管控)”导致的战机延误。】

【对农民军“剿抚结合,分化瓦解”,李世民在隋末曾招降窦建德旧部、瓦岗余众,懂得“剿强抚弱”的策略。

面对李自成、张献忠,他不会像崇祯那样“要么全剿(兵力不足时硬拼),要么全抚(无监督时纵容复叛)”,而是会先集中兵力打击最强的农民军(如李自成),同时招抚其麾下的动摇者,切断农民军的兵源与粮源,避免农民军“越剿越多”的恶性循环。】

【明朝亡国的核心内因是“财政崩溃”:万历三大征、萨尔浒之战耗空国库,崇祯为筹军饷(“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不断向百姓加税,导致北方流民四起,农民军“以战养战”,形成“加税→民反→再加税→更多民反”的死局;同时,明朝宗室(藩王)占据全国1\/3土地却不交税,文官集团(东林党)包庇地主偷税漏税,财政压力全压在底层百姓身上。

李世民的施政逻辑(参照“贞观之治”前期)能破局,削减宗室与官僚特权:李世民继位后曾压缩皇室开支、精简官员编制(贞观初裁汰冗官2000余人)。

穿越后,他不会像崇祯那样“不敢动宗室(担心名不正)、不敢惩文官(依赖东林党)”,反而会效仿隋末“均田制”的思路,强制藩王、勋贵吐出部分土地(或加收“宗室税”),严查文官地主偷税漏税,从“既得利益群体”身上筹钱,而非一味压榨农民,缓解“民反”根源。

恢复生产,稳定民生:李世民重视“与民休息”,曾在战后减免赋税、组织流民归田。

面对明朝北方的旱灾、蝗灾,他会优先调拨国库赈灾(而非像崇祯那样挪用赈灾款充军饷),同时推广耐旱作物(如番薯,当时已传入中国),稳定农业生产,减少流民数量——农民军的核心兵源是流民,流民减少则农民军自然“断粮”。】

【崇祯时期的“党争”已到白热化阶段:东林党与阉党(后期是“复社”与“齐楚浙党”)互相倾轧,决策全凭派系利益,而非国家需求(如东林党反对征收“商税”,导致财政缺口只能靠加税百姓);崇祯虽想“亲政”,却缺乏平衡各方的手腕,最终沦为党争的“工具人”,无法凝聚朝堂共识。

李世民的政治手腕能有效控局,不搞“派系清算”,而是“兼容并蓄”:李世民继位后,没有彻底打压李建成的旧部(如魏徵、王珪),反而重用其才能。

面对明朝的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他不会像崇祯那样“先信东林党,后厌东林党”,而是会筛选两派中真正有能力的官员(如东林党中的务实派、非东林党中的清廉者),以“政绩”而非“派系”考核官员,瓦解党争的根基。

建立“核心决策圈”,避免独断专行,李世民继位后依赖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府旧部”,但也重视魏徵等“谏臣”,形成“决策-谏言-修正”的闭环。

崇祯的问题是“刚愎自用又反复无常”,既听不进谏言,又容易被谗言左右。

李世民穿越后,会快速搭建一个稳定的“智囊团”(如重用徐光启、孙传庭等务实派),避免因个人判断失误导致战略错误(如崇祯误判李自成会“久攻北京不下”,未及时南迁或调兵回防)。】

【结论:能延缓甚至避免亡国,但需面对“历史惯性”的挑战,明朝到崇祯时期,已存在“土地兼并、财政崩溃、边患严重”三大积弊,这些问题并非“换一个皇帝”就能立刻解决。

但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用人智慧、政治手腕”,能精准破解崇祯时期的“致命失误”。

短期内,他能稳定军事指挥、缓解财政危机、平息流民叛乱,避免1644年“李自成攻北京、崇祯自缢”的快速亡国结局;

长期看,他能否彻底扭转明朝的颓势,取决于能否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官僚体系整顿”等深层变革(这些变革可能触动宗室、文官的核心利益,会面临巨大阻力)。】

【但无论如何,李世民穿越后的明朝,亡国风险会远低于历史上的崇祯时期——他不会犯崇祯那些“自毁长城”的低级错误,至少能为明朝争取10-20年的缓冲期,甚至可能像“贞观之治”那样,开创一个短暂的“中兴局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