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 第106章 。如果从当时朝代的底层人员评价唐太宗

东汉初期·洛阳

刘秀正与邓禹讨论河西防务,内侍匆匆来报天幕再现。当看到韩信被赐死的段落,这位光武皇帝沉默良久,忽然问:\"当年朕削功臣兵权,诸将可有怨言?\"

邓禹拱手:\"陛下以柔道取天下,赐列侯就国,食邑不减,与汉高帝时不同。\"

他望着天幕上萧何佝偻的背影,轻声道,\"萧丞相是两难——保韩信,恐乱刘氏天下;除韩信,又负知己之情。\"刘秀叹道:\"治天下难,处君臣更难啊。\"

东汉末年·许昌

曹操在相府宴请群臣,席间抬头见天幕亮起,便命人搬来胡床坐看。当看到韩信\"多多益善\"的典故,他拍掌大笑:\"壮哉!韩信用兵,确实是天下奇才!\"

可看到长乐宫结局,他笑容渐渐敛去。郭嘉在旁低声道:\"明公,韩信功高震主,又不知收敛,其败也在情理之中。\"

曹操没接话,只端起酒爵一饮而尽,目光扫过席间的夏侯惇、张辽,杯底在案几上磕出轻响。

唐·长安,李世民与房玄龄、杜如晦在御花园对弈,天幕突然降下。当看到萧何举荐韩信的段落,房玄龄笑道:\"臣当年荐杜公,倒有几分萧丞相的意思。\"

李世民指着\"慎行\"二字:\"韩信用兵如神,却不懂'慎行'二字。朕麾下李靖、李绩,既能破敌,又知避权,这才是长久之道。\"杜如晦补充:\"萧丞相虽负韩信,却保了汉室四百年。所谓治国,有时就得舍一人而全天下。\"

宋·开封,赵匡胤在御书房看着天幕,手指在\"杯酒释兵权\"的旧案上敲了敲。当看到韩信被赐死,他对赵普道:\"当年朕若学汉高祖,石守信等人怕是也难善终。萧丞相虽忠,手段终究太烈。\"

赵普摇头:\"宋与汉不同。汉承秦乱,需铁腕镇住诸侯;我大宋重文轻武,本就少了功高震主之患。只是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八字,倒该让后世臣子都记着——知遇之恩易报,君臣之险难防。\"

元·大都

忽必烈听着译官转述天幕内容,忽然问:\"你们汉人常说'伴君如伴虎',这韩信算一例?\"

身边的汉臣张文谦点头:\"韩信是将才,却不是谋臣。萧何在沛县时就跟着刘邦,他懂刘邦比懂韩信深。

所谓'败也萧何',说到底是萧何更懂帝王心。\"忽必烈笑道:\"朕不杀功臣,但若敢像陈豨那样反,照样饶不得。\"

明·南京,朱元璋刚看完《大明律》的修订稿,抬头便见天幕上自己的话——\"没有规矩,百姓怎么活\"。他对身边的朱标道:\"你看,朕说的没错吧?项羽废秦律,天下乱了多少年?萧何制汉律,才让百姓安稳下来。\"

朱标指着韩信的结局:\"可韩信毕竟有功...父皇,日后儿臣若登基,定要学光武皇帝,既保江山,也护功臣。\"朱元璋没说话,只把《大明律》往案上推了推。

清·北京

康熙在南书房与张廷玉讨论天幕,当看到萧何月下追韩信,他笑道:\"张廷玉,你当年荐姚启圣,倒有萧丞相之风。\"

张廷玉躬身:\"臣不敢比萧丞相。只是臣以为,萧何之难,在于既要对主公尽忠,又要对知己尽义。这两者撞在一起,总得选一个。\"

康熙望着窗外:\"朕以为,萧丞相选了江山。至于对错...四百年汉室摆在那里,后人自有公论。\"

【#如果从当时朝代的底层人员评价唐太宗】

唐朝,这是要说我了?魏大人,你觉得百姓会如何评判我?

魏征拱手道:“陛下,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您登基以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推行科举,广纳贤才,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就如那贞观初年,关中大旱,您亲自祈雨,随后又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百姓对您感恩戴德。”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望向远方,似在思索。魏征接着说:“百姓或许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评价陛下,但他们的生活是否安稳富足便是最好的评判。如今四海升平,商贾往来频繁,农田里庄稼丰收,街头巷尾欢声笑语,这便是百姓对陛下功绩的认可。不过,也有少数人或许会觉得律法过于严苛,征兵、劳役等让他们有些负担,但这也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总体而言,百姓对陛下是敬爱有加,认为您是千古明君。”李世民听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唐·长安西市商贩

“要说当今陛下?那可是天上掉下来的菩萨!”卖胡饼的王三郎往炉膛里添着炭,饼香混着热气飘了半条街,“贞观初年那阵子,米价贵得能让人哭,我这小摊子三天卖不出一张饼。如今呢?你瞧这街面上,南来北往的商队多如牛毛,连西域的胡商都敢把宝石摆在摊面上卖——不是陛下开通商路、减了赋税,哪有这好日子?”

旁边修鞋的老李头插了句:“不光是买卖好做。前阵子我那小孙子染了风寒,本以为要扔了,结果坊里的医官说,陛下让太医院熬了药,街坊们都能领。你说说,哪朝皇帝能管到咱这穷人家的娃?”

洛阳城郊农夫

“开春时我家那二亩地,陛下派来的劝农使亲自教咱种新稻子,说是从南方引来的良种,一亩能多打两石粮。”张老汉蹲在田埂上,手里搓着新收的稻粒,壳薄米满,“往年交完租子,全家就得啃半年糠。如今租子减了三成,还能存下余粮换些布帛,我家老婆子今年总算能做件新棉袄了。”

他往远处指了指:“瞧见那渠了没?去年秋里官府组织修的,往年天旱得跪地上求雨,现在渠水顺着田埂流,咱庄稼人腰杆都直了!”

扬州码头力夫

“扛了十年活,就数这几年舒心。”赵二抹了把汗,把肩上的粮包卸到船上,“以前码头归官老爷的亲戚管,卸一袋货得被克扣三成工钱,稍有不顺便挨鞭子。如今陛下派了官来查,谁敢再克扣?上个月我还领了‘勤力钱’,是官府额外给的!”

他望着江面上往来的商船,眼里有光:“听说陛下还让人修了漕运,船走得快了,咱活儿也多了,年底就能给娃攒够束修,让他去私塾认几个字——咱力夫的娃,也能盼着有出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