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落皇帝重整山河 > 第446章 稻生瘴地,穗满岭南

岭南的梅雨季,阴雨连绵不绝。广州城外的稻田里,大宋农匠林守拙望着泡在积水中的稻苗,满面愁容。“岭南湿热多瘴,水稻易烂根,又遭螟虫啃食,亩产不足三百斤,根本供不上通商港的粮食需求。”他脚下的泥土黏腻湿滑,稻苗叶片发黄,不少已经倒伏。

消息传到互市司,恰逢交趾农匠阮伯带着耐湿稻种来访,真腊农匠颂猜也因药材贸易滞留广州。“交趾多雨林湿地,我们的‘耐涝稻’能在浅水中生长,不怕烂根!”阮伯捧出一把颗粒饱满的稻种,“但螟虫虫害,我们也束手无策。”颂猜接过话头:“真腊稻田多挖环形排涝沟,能快速排积水,还能养鸭治虫,或许能一试!”

没过几日,国子监的农科士子带着《陈旉农书》译本赶来,波斯农匠带来了草木灰驱虫的古法,高丽农匠则改良了水田翻土的曲辕犁——一场跨国稻作改良,在岭南稻田拉开序幕。林守拙牵头,按真腊技法开挖环形排涝沟,将雨水引入沟渠;阮伯指导村民播种“耐涝稻”,采用交趾的直播法省去育秧步骤;颂猜买来数百只雏鸭,放入稻田啄食螟虫;波斯农匠教大家将草木灰与石灰混合,撒入田中既能驱虫,又能改良酸性土壤;高丽改良的曲辕犁更轻便,深耕水田毫不费力。

可试种半月,新问题又出现:“耐涝稻”虽不怕积水,却分蘖太少,穗粒稀疏。林守拙翻看《陈旉农书》,眼睛一亮:“大宋有‘稻麦轮作’的促分蘖法,或许能结合交趾稻种改良!”他带着学子们选取部分稻田,先播种一季早熟大麦,收割后翻耕入土当绿肥,再播种“耐涝稻”。同时,交趾农匠调整播种密度,真腊农匠优化排涝沟深浅,让稻田既不缺水也不积水。

三个月后,岭南稻田迎来巨变。环形排涝沟将积水排得干干净净,鸭子在田间穿梭啄虫,草木灰护住了稻苗根系,麦秆绿肥让土壤愈发肥沃。改良后的“万国稻”秆粗穗大,分蘖数较之前翻了一倍,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压弯了稻秆,完全不见往日的枯黄倒伏景象。

秋收时,亩产竟达六百斤,是之前的两倍!村民们围着稻田欢呼雀跃,捧着饱满的稻粒向各国农匠道谢。“有了‘万国稻’,再也不怕梅雨季,全家都能吃饱饭了!”一位老农激动地说。广州互市司立刻推广这种稻种与耕作技法,岭南各州纷纷效仿,粮食产量激增,不仅满足了本地百姓需求,还能为过往商队提供充足的米粮、米饼补给,甚至通过“万国舟”运往南洋、西域。

国子监的学子们忙碌起来,将“万国稻”的杂交技法、环形排涝沟图纸、稻鸭共生模式、稻麦轮作经验详细记录,增补进《万国图志》,还绘制了《岭南湿热地区耕作图谱》。交趾学子标注了耐涝稻种的培育要点,真腊学子补充了排涝沟的开挖比例,大宋学子则将各地技法整合,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湿热地区耕作方案。

赵昺收到岭南的奏报与“万国稻”样本,下诏将其纳入万国农业协作项目,派遣大宋农匠携带稻种与图谱,前往南洋、交趾、真腊等湿热地区传授技艺。同时,互市司设立“农业互通驿站”,专门对接各国作物品种与耕作技术交流,岭南的荔枝、龙眼也借着商路,运往西域、中亚,成为备受追捧的珍品。

如今的岭南,稻田连片,稻浪翻滚,排涝沟纵横交错,鸭子在田间嬉戏,构成一幅丰收祥和的画卷。“万国稻”不仅解决了岭南的粮食难题,更让湿热瘴地变成了鱼米之乡,为万国通商筑牢了粮食根基。商队在广州港补给时,既能装上丝绸、药材,也能带上充足的米粮;南洋商人乘船而来,不仅能交易货物,还能学习“万国稻”种植技艺,带着稻种与希望返航。

林守拙站在稻田边,看着各国农匠与村民一同收割稻谷,心中感慨:“从前山海阻隔,技艺不通,如今万国携手,竟能让瘴地生金穗。天下太平,不过是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让商路无阻隔、有保障罢了。”

喜欢破落皇帝重整山河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破落皇帝重整山河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