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61章 暴雨之前,最后的宁静

清晨的风像一层薄薄的布。

搭在城脊上,既不凉也不热,只把屋瓦上的潮气悄悄擦平。

北市的井沿已干,石面留着一圈发暗的水痕,像一只合拢的眼。街角的白榜被撤下去了,梁上却还挂着一粒纸角残渣,字迹早被风雨揉碎,只能辨出一个“荒”字的横竖,像在提醒:昨日的烟香,是刻意留下的痕。

郭嘉站在鼓台阴里,看一会儿城、再看一会儿天,袖口束得极紧,像要把一口气牢牢捏在掌中。

荀彧从台阶上来,铃未响,掌心却稳。他低声道:“城里‘忙乱’已尽撤,白榜止出。市口让出半街,退有序,静。”

郭嘉点头:“越静,越显得我们心虚;越心虚,他越想补一刀的‘痛快’。”荀彧听得明白——“静”,今天是法的第一笔,术要藏在法下,才不露头。

许褚绕城一圈回来,护手“咔”地扣上:“军师,羊脂不添了?”

“止。”郭嘉道,“香足了,再添便假。让他闻到的,换成水气。”

许褚瓮声应下,笑得像一堵厚墙——这一墙会挡在城门内,也会挡在闸匠的手背后,防他手抖。他记得昨夜老闸匠说的那句话:不是怕漏水,是怕手抖;手一抖,弓就走了弦。

城里像是被谁温柔地拢住了。兵在擦刀,但不试锋;吏在巡街,但不喝斥;坊门口挑水的人照旧绕井一圈,却不再磕沿。

昨夜那些“秩序里的慌”被收进瓮里,只在瓮口留了丝丝水气,风从上方吹,带着野外青草的味道。曹操来到鼓影下,远远看了几眼,笑意不显,只问:“铃?”

“铃不响,刀不越线。”荀彧回答,如教条,又像一根定海针。郭嘉在侧低声补了一句:“王道立,霸道才稳。”

午前,北门楼阴的风忽然压了一分,像有人在远处轻轻按住了天的喉结。

云从西南侧汇拢,层面低,颜色发钝。巡河的斥候回报:河湾处雾悄悄升,水面像一张拉得很平的皮。

郭嘉不看河,只让人去把旧堤上的木桁再摸一遍,灰再筛一回,豆糠换新——“灰打眼,糠吃水,地就‘死’。”这句他昨日已说过,今日只需重复,重复就是秩序的一部分;秩序在,明日的“弓”才能在雨里稳稳地被拉满。

曹操听见“弓”,目光在沙盘的河弯上一顿,像看见一张看不见的弦。“弓已张?”

“今日‘短矢’,明日‘长箭’。”郭嘉淡淡,“弦在外河。”

他把扇骨合上,去看闸匠。老匠人正用油布包着手,少年徒弟托灯在旁。

郭嘉停在门槛外,听了一刻钟,才说:“铃一记止,两记退,三记合——今日都用不上。”老匠笑,点头:“不响,也要听见。”——听见的不是铃,是心。

荀彧转身时,目光在“铃不至,刀不落”的旧令上轻轻掠过,那是他们两人合力写下的底线,也是这城在风里最硬的一根骨。

午后,城里的声音像被一层布盖住,只剩下一些更细碎的:磨刀石的嘶嘶,瓮沿被指背叩了一下的清脆,纸绳抽出纸页的窸窣。许褚带着十来名壮兵,在北门外“照旧怕”地过了一遍场:远远地鼓两下,骂两句就走。

夏侯惇陪在墙根里看了一会儿,哑着嗓子学着害怕的口气训斥两句,转头露出一个只让自家人看见的笑。他本不擅装,但他记得军师的叮嘱:演,演得像真的怕;怕得整齐,比乱冲更有力。

曹仁把外环的缰再收一寸,如同有人用空手把腰带一寸寸往里拽,打了个结,便不动。

郭嘉在观星台下歇了一息。咳意从胸腔浅浅地刮过去,他用袖背挡了一下,脸色不变。观星策不必展开,今日不看星,今日看云。

云脚低,边缘像刀片被磨钝前的最后一道亮。风自南,未乱,偏向稳定——雨要来,且是压地的雨。他对荀彧道:“天时既备,地利既具,人和在对面。让他渴到‘不耐烦’。”

荀彧“嗯”了一声,铃扣在掌心里转了一下又停住,像一粒不响的沙。郭嘉再看一眼城,收袖离开,去走他最后一趟“次序巡”。

——

城另一侧,民居的檐下,酒肆老板娘把昨夜熏过羊脂的碗洗了第三遍,仍隐隐留着一丝香。

她撑着腰坐在门槛上,看着“逃粮队”今日没有出现,街上没有再哭的孩子,老人磨磨蹭蹭地背着空篓,像还在找昨日该走的方向。

她忽然想起前晚有个兵把自己腰里的盐袋拿给她用,转天就来收回,她还了半袋盐,男人说“够”,就走了。

她想,若真有暴雨,盐要放高。她把盐从地上挪到案上,压了一本旧戏本:封皮掉了,只剩两字——“清道”。她不懂这个字,觉得好看,就把它放在最上面。

少年兵写信。

信纸发潮,他把纸压在刀鞘上,写到“娘勿念”便停下。

队头走过来,拿走他的纸,折两折塞回他手里:“今天不用交。明天打完再写新的。”少年呆一呆,忽然笑了:“那我少写几句,省笔墨。”

队头也笑:“省着,雨天不好点火,纸湿了,字就糊了。”

巷口的井旁,挑水的汉子把绳子又缩了一寸,一寸,总要有人动手。

他用指甲抠过井沿上的水锈,看见指缝里有极细的灰。他用嘴吹了吹,灰飞得很轻——这灰里混有豆糠,不重,却会吃水。

他不知道这些,抬头望了一眼天:“要下。”他把桶盖按稳,交给一个过路的婆婆:“你先拿回去,别洒。”婆婆点头,走出去几步又回头看了他一眼,眼神像要说谢谢,又像怕说了会坏了什么。

——

鼓台上收官的令不多,短而实:市口让半街、闸匠各守其闸,铃至再动;城河两侧梁木预置到位,灰筛、糠换。

郭嘉让程昱最后把“断声”再抄一遍,贴在鼓后:一声止,两声退,三声合。程昱提笔很快,把“断声”三个字勾得极瘦极锋:“让他在声里走进我们的手心。”

荀彧摇头失笑:“还是那一套弯弯绕绕。”程昱笑:“赌他耳朵。聪明人多用眼算、用心算,他的耳朵慢半拍。慢半拍,就够了。”

郭嘉去看曹操。主公站在城头,不坐,眼里不看人,只看白与黑:白灰线上,黑甲列成的影;白榜撤下的钉眼,黑瓦压住的水痕。他不问“如何成”,他问“落点”。

郭嘉道:“今日只‘请’,不‘抓’。抓早了,爽不够;爽不够,渴不狠。明日请你看落点。”

曹操点了一下头,不再多言。人的心一旦找到“落点”,便能在暴雨来时不乱。

黄昏之前,云脚再低一寸。

城外营地,陈宫站在栅前,望一阵河,又回到案边。

夜探回报已收:井不近,地不活,弩不疾却有拍点,水不淹而穿胆。

他在帛上写下四句,末尾又添一句:明日不入井,不踏灰,避拍点,以骑击城外弓背;若弓背另有弦,择最浅处过,并备长楯与袋沙。他把帛卷起,交给高顺:“夹道不取,取空处;空处若湿,折回;不与人争井,与天争风。”

高顺点头,不问多的:“遵命。”他给部下分了盐豆,又叮嘱一句:“嘴里含着,别真喝。”他知道渴是本能,本能最容易被人拿来使唤。

吕布在练马。赤兔短距起落,四蹄落地时溅起一圈浅浅的尘。

他把戟横在臂上,笑:“明日,再吃一口。吃在城外。”陈宫拱手:“谨慎。若他弓背在外,必有第二弦。”

吕布斜他一眼,笑意更薄:“狐疑,是狐的事;猎,是猎人的事。”他把戟往肩上一搁,转身进帐,走到一半又回头看了一眼城影——他喜欢这城今日的“静”,静,像在给他留面子;明日,他要让这面子记住半柱香。

夜未到,雨意先到。

城东巷子的牵牛花提早合拢,墙根的蚁路忽然换了方向,直奔屋檐。

鼓台里灯未点,窗纸已暗。荀彧在案旁磨墨,墨极细,磨出的声像在一页薄冰上写字。他把“铃所至,刀不越线”再誊了一遍,压在案角,自己按了一下,像按在城的胸口。

郭嘉在另一侧把“黑书”收好,顺手又把小木牌抽出来看了一眼——上头那行字已快被他自己的指尖磨出暗痕。他忽然轻咳,袖中有细微的腥甜,他像没感觉,继续把牌压回书下。七日,够了。他对自己说。

夜色真的落下时,城里人各归其位。

城门洞里的乌鸦先动了一下,又伏回去。

许褚带人把梁木抬到城河两侧预置的洞口,抹净铜铆。

夏侯惇在墙阴里抽刀又入鞘,练习“怕”的表情,练不久,自己笑了,转身对着墙,把笑压平。

曹仁把外环的缰再确认一次,不紧不慢,像用空手把腰带再挪上一个孔。

荀彧站在内府的檐下,听铃从内院到外院再回内院,铃不响,心响。灯花忽然爆了一下,落下黑屑,他弹走,抬眼正好撞上郭嘉,两人一个像秤,一个像刀,默契地各自退半步——今晚,王道在前,霸道紧紧跟着。

郭嘉去了城头。风更稳,于是更重。

他让传令官去把巡更的节奏换成“二短一长”,不为别的,只为让人心和天的鼓点对上。他又捡起沙盘里代表吕布的赤筹,看了看,没动,放回原处。今天不推。推在明日。

荀彧追上来,问:“还有什么要改?”

“把‘容易’留最后一次。”郭嘉道,“夜里,北门再让出半条街,让他以为我们怕极了,路给他自己走。”荀彧颌首:“术藏于法。”郭嘉笑:“法先立。”

子夜将过,雨仍未落,雷却在很远的云身里滚过一回,闷,不响,像有人捧着一面皮鼓在水底试拍。

远河的雾升高了一指,白得像一条铺开的道。

郭嘉把掌心覆在罗盘背上,像在给它一点稳。他不看刻度,他听自己的心跳。跳稳了,才不贪。他低声:“天时。”又道:“地利。”最后一字,他说得更轻:“人和。”

——人和在对面:温侯要痛快,士卒要解渴,陈宫要自证不被牵着鼻子走。三样凑在一处,便是他们的“和”。

他从城头下到鼓台,路过北市的井,摸了摸石沿。石沿微凉,像一块老骨头。

他忽然想起昨日那个停在井边多看一眼便咽口水的巡夜兵,想起那孩子哭得哑的“水”字,想起酒肆案上那本被盐压住封皮的戏本。

他对井说:“明日,让他自己来。”井当然不答,只把夜里最细的水汽送到他的袖口里,像一缕将熄未熄的香。

最后的宁静里,总要有人在数东西。

录事在数甲,老匠在数铆钉,营卒在数盐豆,程昱在数“断声”,荀彧在数铃的间隔,许褚在数木桁,夏侯惇在数自己能忍住不骂人的时辰,曹仁在数外环的步幅,曹操在数这城的呼吸。

郭嘉也在数——数风换了几次半线,数云脚低了几寸,数夜探绕河几回,数自己的心跳有没有乱。数到最后,他把所有数字丢回一个词里:次序。次序在,暴雨不过是按节骨来的水。

——

城外栅边,陈宫合卷出帐。

夜里的河,有一股淡淡的腥甜,像被人摸过的琴弦。他在心里把“太完美了”复述了一遍——怀疑不能压死,但可以推迟。

他决定明日多做一手“意外”:取空地,不取夹道;探最浅,不探最近;与天争风,不与人争井。他抬头看云,抬眼落在城影,忽然苦笑:他在等对面的“次序”。聪明人最怕被对方的次序牵住节拍,于是他试图自己下一个拍子。

高顺把盐豆分发完,回到他身侧:“军师,风稳。”

“稳就会重。”陈宫道,“重了,就容易陷。让兄弟们把楯面裹布,撒沙,先就位。”

“喏。”

吕布在离河更近的地方,没有睡。他把戟斜靠在肩,赤兔啃一口草,抬头看他。

他摸了摸马颈:“明日,再吃一口。”他喜欢在暴雨前睡觉——睡着了,明早更醒。

他正要回帐,忽然又回望了一眼城影:那道影像一笔细黑,压在白里。他笑,笑得像把手指在空中一拨:“弦,听到了。”

——

夜更深了。鼓台的灯亮了一盏,又被吹灭。荀彧把铃收进袖里,去看郭嘉。郭嘉把沙盘的边角抹平,指腹在“河弯”外的一点按了一下,像在替明日的“长箭”落一个标。荀彧问他:“若他不上当呢?”

“不上当,也是上当。”郭嘉道,“不上‘这’当,上‘那’当;不上人心的当,上风向的当;不上井的当,上河的当。——只要他急。”荀彧笑了笑,不再多问。

更深又过一刻,第一滴雨落在北门外的堤草上,声音小得像一粒芝麻打在鼓面。

第二滴落在城砖上,滑开,藏进砖缝。雨没有立刻大,只是像一层更细的布压下来,把一切的轮廓磨得柔软。城在呼吸,河在等,风在绷。最后一回巡更的脚步从鼓台下经过,许褚的声音低了一寸:“军师,风正。”

郭嘉把扇子横在掌心,轻轻弹了一下,看不见的弦在雨里发出一声极细极轻的颤。他道:“记住这个‘正好’。”

暴雨之前,最后的宁静,到此为止。

——

雨终于密了起来。它没有怒,只稳。

稳得像一只大手把这座城连同大河一起按在案上,托起一张看不见的弓。

郭嘉在暗处俯身,把掌心覆住罗盘背,像给它一寸温。他用极轻的声音对黑暗、对风、对河、对那面不见的旗说:

“来。”

风,正好。

雨,正好。

弓,已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