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54章 崩溃的防线,雪片的告急

风改了向。

三日前它还自东南来,带着雨,打在城砖和旌旗上,打得人心一阵阵发冷。

今日它自西北折回,夹着干燥的土腥和马汗,像一把目露凶光的锉刀,在兖州的城与城、村与村之间来回摩擦。每摩一下,就有一块防线的鳞片被蹭落。

濮阳西门,晨光未出,闸楼已被劈开一条齿缝。城上弩床未能全部摆开,辘轳的绳吱呀一声断裂,落下的并不是石球,而是一截失了主人的胳膊。

喊杀声顺着城缝灌入,像潮水掀过湿沙。城内守备多是仓促征来的丁勇,甲不合身,矛长不过二丈。

第一阵对撞,他们尚能靠着家门的恨咬住牙,第二阵时,身后便有妇人哭喊着扑到巷口,抱住男人的腿,让他不要往前走。男人甩不开,就让别人的刀替他做了决定。

第三阵,城内起火,风把火星从瓦脊上擦了下来,塞入每一处枯草堆。呛人的黑烟让眼睛像被人用灰捻搓过,泪水一颗一颗滚落,混在泥里,匆忙,狼狈。

程昱在北面土阜上远看,只看见“火”“烟”“奔逃”三个字。他的袖口湿到肘,指节发白。他没下城,相反,他让人把“守”字写在每一面能看见的白板上,写得大,写得直。

白板插在城道旁,如同有人把牙狠狠咬住。他把一截竹简按在案上,笔锋往下一顿又一顿,写出的不是漂亮字,是“急”。

“急檄第十四。”旗官接过,正欲转身,程昱又叫住他:“等等。”

“程公?”

“把‘守住一口气’这一句,再写粗些。”

“诺。”

急檄出城时,正撞上从南巷逃来的百姓队。有人背着老母,有人抱着新生儿,有人用一根竹竿挑着家里仅余的一口锅。

锅与刀撞在一起,发出空心的响。他们往外跑,跑到门洞处忽然一齐跪下,面朝城内,朝那座被火烟遮住的庙门磕头。

程昱在城头看见,喉结滚了一下,没有开口。他知道这队人下一刻会把膝盖转一个方向,跪在通往徐州前线的大营道旁。跪,是古法。跪,是哀告,是乞求,是拿不住刀的手最后能做的三件事之一。

“守住一口气。”他咽下这四个字,曲起指背敲了敲城砖,“再守一更。”

——

告急的文书开始像雪一样下。

不是一片两片,不是一个午后一阵怪风,而是自辰时起,一直落到酉,落到戌。先落的是小县的“民状”——字丑,行间挤着污渍与灰点,无印,无封,只在末尾摁了几指血。后落的是郡里正经的“白札”,用的是熬过胶的纸,水渍从封漆边缘漫开,像一朵慢慢散掉的花。

再后来,连“白札”也不够了,师爷从账册里扯下空行,拿炭条潦草写了三句“急急如律令”,让驿卒塞在怀里冲。驿卒的怀口很快被血浸透,等他抵达时,字已经糊成一团,辨不清“吕”“布”,只认得一个“火”。

徐州前线的天,整整一天都在落这样的雪。

士卒们先是好奇,伸手去接,接多了,掌心就开始发烫。烫到什么程度呢?烫到有人会把信从亲兵手里一把夺下,反复看三次,认出写信的是他堂叔,便转身扑上战车,双手抱住轮辐,抱得青筋爆起,让任何人都别想把车往前推一步。

烫到营里轻伤的军汉咬着牙卸下了衣甲,把内中缠着的帛布撕成条,扎在肩头,拎刀闯去帅帐要说话。

烫到营门外跪满了人,老的,少的,女人多,怀里抱着孩子的更多。有人把手伸进火盆里烤,烤得皮开肉绽,仍旧不喊疼,只哭着一句一句重复:“回去吧……求求你们回去吧。”

夏侯惇在雨歇后的第一道风里拆开第十九封急报。纸面摸上去是粗糙的,他的指腹有旧茧,能分辨出粗糙里的细纹是怎么走的。

他看一眼,就把那张纸折回去,塞进怀里。

他的刀今早锐极,今午有点钝,到了黄昏,出刀时会不自觉多退半步,用刃背磕,对面的人一倒,他恨自己,恨得重,以致浑身上下每一处旧伤都并着这股恨泛疼。

“将军,城下拒马已清,按令可再推三丈。”亲兵抱拳,胸腔里的气从牙缝里漏出一点凉。

夏侯惇没有应。他把刀尖插入土里,然后抬眼看远处营门外那片跪着的黑影。

黑影里有人举着一块木牌,牌上写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大字:“回家”。这两个字在风里忽明忽暗,像两只在泥里求喘气的小鱼。夏侯惇的喉头动了动。

他想起濮阳的一个旧友。那人姓靳,早年跟着自己在河上破过贼。

那人有个女儿,春天时才满两岁,头顶有一撮旋,旋里长了根新发。靳曾把那根发像宝一样给他看,笑得牙齿里一口烟渍。他没有把信拆开,他害怕看到靳写的字。他更怕的是连“靳”字都认不出来。

“主公未令回。”夏侯惇吐出这句,像把一块烫石头含在舌下,“继续攻。”

亲兵低头,随即应声。夏侯惇拔刀,刀锋贴着自己的腿擦过,冰。冰好,让人脑子清醒。他把那股“回”的念头硬按下去,按得深,深到心窝里,不让它再浮上来。

——

曹操的大帐是白的,帷幕里熬的灯油是清的,香也是清的。

可今日,清的味里混了一点腥。不是血腥,是焦灼的腥,像铁在火上烧到了某个温度,忽然被雨水一口吹灭,冒出一缕古怪的白气。

文吏把“白札”一卷卷摆在几案上,不敢堆太高,怕倒。倒了就不好收,纸角会起毛,起毛就会少一笔,多一撇,把“守”写成“手”,“手”写成“扌”,一切就都坏了。

诸将站在帐下,甲缝滴水的落点一寸不差,组成一行细密的点子。谁也不敢先说话。先说话的人,要么得拿“办法”,要么得替别人“死”。

“主公。”有人开口,声音低,“兖州……告急。”

这三个字今日已被说了四十七次。

曹操抬手,掌心向下,示意“我听见了”。他没有立刻回话,只把案上的告急按时间一份份翻到最后。

他看时间,看地名,看每封信里夹带的那一点真实气味——有的是烟焦,有的是潮霉,有的是马鬃混着豆饼的酸。他听诸将的呼吸,他甚至在其中辨出夏侯惇那一口压着不让外泄的火气,像封在瓷缸里的烈酒,轻轻一碰,整个缸壁都要嗡嗡作响。

“奉孝何在?”曹操忽然问。

“军师祭酒方才回帐,后又登台观星。”传令答。

“观星?”有人忍不住低低复了一句,唇边带出半分讥,一半焦。

曹操没有看他。他把手指搭在案沿,指骨一下一下轻敲,像在数星。

数到五,他才抬起头,那双眼里的光被灯油一照,显得很冷也很稳:“传我令——继续攻城,不可后退半步。”

帐中嗡地一声,是诸将的甲片在同一瞬收紧,发出的细声震动。有人立刻出列:“主公!兖州是根本!若根本被拔,徐州再破也失意义。”

又有人上前半步,不敢抬头:“请主公权衡。”

夏侯惇没有说“请”。他往前出一大步,膝盖重重着地,额头在地毯上磕出一声闷响。

他从怀里掏出那张未拆的信,按在地上,伸手撕开自己的袖口,用“袖”蘸“血”,在毯上写了一个“回”字。字写得极大,像一面旗迎风立起。他抬头,双目里血丝密布,声音带着砂砾:“家都没了!还谈什么霸业!主公!我等愿死战,求您回师!”

这句“求”,像一块长久挂着没落下的冰凌,被他用力一握,捏成千万片。诸将的膝盖也开始一枚一枚跪下。帷幕外,营门处的哭号传来一阵断一阵,像波浪撞礁,在帐内的白光下反而愈发清晰。

曹操看着地上的一个“回”。他忽然想起一件微不足道的旧事。

年少时,他曾因打猎误入民田,田主跪求,他笑一笑,把手里东西丢给对方,策马而去。

那个跪着的背脊在他视线里是一个小小的“曲”。今日,他面前也是一个“曲”,是夏侯惇的背,是诸将的背,是营门外那些妇人和老人的背,是兖州每一条街、每一根巷子、每一扇门板共同弯下的背。他把手心紧紧按在案上,指节泛白,嘴里吐出的两个字还是先前那两个:“不可。”

他不是说给夏侯惇的,也不是说给诸将。他是说给自己,给整盘棋。

“文若在否?”曹操问。

“尚在后帐,理库。”传令答。

“传文若,开库,以一月饷临时补前线。”曹操顿了顿,又道,“告诉他,这笔是借,不是拿。账要记清楚。”

夏侯惇的肩一颤。他知道,主公在做的是“安人心”。可人心还在往外跑,像水在裂开的堤上找缝。他咬紧后槽牙,额头重新触地,声音压得更低更沉:“请主公,回师。”

曹操看他。那目光里有疼,但不软。他摆摆手,示意夏侯惇且起。夏侯惇一直跪着,不动。曹操便不再看他,转而看向传令:“再问奉孝——此刻是否可动?”

传令应声去了。

帐里只有雨后冷风在吹,吹得灯焰一上一下。诸将的跪不再齐,有人撑着膝盖慢慢起,有人还在原地一动不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有未收拾干净的情绪,像战场上来不及清理的血泥,既难看,也诚实。

——

濮阳城下,吕布的军阵成三鼓之势,鼓面蒙的是新牛皮,响得足以惊飞城噪。城门那一线已裂,裂缝里有妇女的哭,也有刮锅的声。

吕布抬戟往前一指,人潮如潮头压上。他没有回头,背后陈宫却看得极仔细。

破城,最快的办法,很少是硬砸。最快的,是让城自己散。

陈宫看见了“散”的迹象:城上火势不整齐,说明各部号令不一;城门内外传来不统一的“退”声,说明至少有两位指挥在抢同一条命;城墙缝隙里有人丢下了武器,那根矛在空中打出一个轻轻的弧,像一条脱臼的手臂。

陈宫把这些记在心里,不语。他为了这日筹了久,查烽燧、探堑口、访驿传,一件件做过,甚至在三处桥下埋了“铁齿”,以防城中趁夜突围。他

本想一口吃下,吃得干净利落,可不知为什么,今日风从北来时,心口忽然像被一根细线勒了一下。那线勒得不紧,只提醒你——有人在看着。

“主公。”陈宫抱拳靠近,“破门有戏。但需防城中‘假开’。若城上忽鸣三短一长之角,请避锋半刻。”

吕布眼里掠过一丝不耐。他知道陈宫的“谨慎”救过他几次,也拖慢过他几次。他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半刻,不要。最多两更息。”

陈宫也不再争。他往北望,望着更远那条捆在天上的狼烟尾巴,尾巴直直立着,又被风摸弯。

他忽地想起一则笑话:某处山上立了一根“风杆”,平日里看杆知风。后来有人把杆锯了半截。再看风时,人人皆言今日风小。其实风并不小,是人的眼睛少了半段杆。

“曹操的杆,锯了哪一截?”陈宫心里问,“是‘回’,还是‘攻’?”

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在大势上,自己占尽了天与地。至于人,他不愿多想。想多了,会慢。

——

传令去了,复又折返。曹操的帐内仍是那一盏灯,仍是那一股淡淡的清香。

夏侯惇还跪着,脊背像一块硬木板,纹理里全是力。

程昱派来的第三十七骑在帐外坠马,滚进泥里,爬起来一脚跨进门,又一脚跪在门槛内,双膝“咚”地磕到地上。他嗓子里像塞了一把砂:“主——公——城……城已……半陷……”

传令举手,低头,声音没有起伏:“回主公——军师祭酒在观星台。言‘时机未到’,任何人不得打扰。”

帐里忽然安静到能听见风从缝里钻入时擦过帷布的细声。那细声像一根细针,一寸一寸往每个人的耳膜里扎。有人脸色涨红,有人脸色发白,更多的人眼神里先是空了一瞬,随即被一团实在的怒和慌填满。

夏侯惇喉间“吼”的音未出,就被自己重重咬断。他抬头,死死盯住传令:“不得打扰?”

传令低首:“诺。”

夏侯惇猛地一拳砸在地上。地毯下的木板发出一声闷响,像有人在湖底敲了一下一块石头,声音沉而远。

他把拳头按在“回”字上,手背的青筋一根根凸起,像要把字从毯子里活生生拽出来。他忽然笑,笑得难看,像一个人在寒夜里被人泼了一盆冷水后,牙齿打颤的那种笑:“观星?”

他想说一句重话,把胸中的火从喉咙里推出来,再把那团火丢到谁的脸上。但他没说。他抬眼看曹操。

曹操不看他,只看灯。灯焰变细了一线,又被他轻轻一抬手护住。护住之后,他才抬眼,极轻地吐出两个字:“我在。”

他不说“他在”或“奉孝在”。他说“我在”。

帐中许多人的背便在这一瞬不自觉直了一直。那道跨过山河的线被人用手按住,按住了半息,再按住一息。

帷幕外,营门边跪着的人声仍旧一阵一阵传入,喊的是“回”,哭的是“家”,其间夹着孩子忽胖忽细的哭腔。没有谁被立刻救回,也没有谁被立刻丢下,整座大营像一口烧红的炉,被人用钳子在火上稳稳举着。

“传。”曹操把手按在案上,吐出第三道令,“徐州加攻,今夜不息。”

“诺!”

诸将出帐。

夏侯惇最后一个起。他用手捶了捶自己的膝盖,让血再快一点流动。他走到门口,停了一瞬,又回身,对曹操深深一揖:“主公,给我一个‘死’字。”

曹操看他,点头:“去。——死,死在徐州城下;活,活在徐州城上。”

夏侯惇笑,笑里只有铁。他转身走出。

营门外的人群像潮水一样分出一条路。他骑上马,不看左右,提刀直出。他要把所有“回”的念头都砍碎,砍成泥,明日再捡,捡不起来,就把自己也踩进去。

——

兖州各县的鼓角此刻已经乱到分不清“警”“退”。民间的更夫敲子时敲错了点,子与丑的界在夜里移了一寸。有人在半夜里忽然醒来,以为天将亮,摸到门口才发现只是风把窗纸拍坏了一角,露出一小块被云遮住的月。

程昱在濮阳的城上又写下第十九道急檄。他终于没有再写“守住一口气”,他把那四个字抹掉,换了两个字:“再守”。他对身边旗官说:“若主公来,城就还在;若主公不来,城,也还在。”

旗官怔住。程昱笑,不苦,甚至还带着一点在极静之中才有的澄澈:“你不懂。这城不是砖,不是门,不是这些木栅。城,是我们在这个时辰里没有乱。只要这口气还在,城就在。”

“诺。”旗官用力点头,眼里却红了。他转身去传命时,忽然听见北门后巷传来一串不合拍的角声。那角声既不是三短一长,也不是一长三短,它像有人在夜里拿错了角,吹着吹着才想起来,随即停住。他背脊一紧,回头看程昱:“程公,有人……在城里吹角。”

程昱的笔一停。他没有抬眼,只把那一笔补完。补完后,他才抬头,眼神里没有慌,只有硬:“守。”

——

风又改了向。它绕过徐州的城,绕过濮阳的门,绕过每一条写着“回”的毯子与白札,吹到观星台的栏边。

栏上挂着一口小铃,风一掠,铃一下不响,一下轻响。郭嘉站在台上,没有披斗篷,夜的凉在他的皮肤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霜。他不看下面,不听下面,他只看天。

他知道有人来过。他也知道有人没动手,只转身走了。因为他留了一句话给来的人,写在台阶的第一层石上,用粉笔,写得极小:“时机未到,任何人不得打扰。”

粉会被风吹走,字会淡,但在吹走之前,它能挡住一切走错步的人。挡不住的,便由天来挡。

郭嘉仰头,天幕沉沉,斗柄斜指。

云缝里隐隐有光。他轻轻闭了闭眼,把手心那一丝旧寒摁进去,再摁深一点。他在等“甜”——甜到第三口之前,不能咽。

台下的风声把雪片般的告急送得更急,送到每一处人的耳里。

有人抱紧刀,有人抱紧孩子,有人抱紧一封从未拆开的信。破晓未到。黑,正浓。

而炉,正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