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华娱重生之完美人生 > 第65章 正月十五祭祖

华娱重生之完美人生 第65章 正月十五祭祖

作者:我的牛马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6:34:40

初五那场盛大喧嚣的宗族“迎新酒”,如同一场**迭起的交响乐,在杯盘狼藉的余温和欢声笑语的回响中缓缓落下帷幕。但对陈诚来说,这个漫长而丰盈的春节远未结束,只是从热闹的宗族盛宴,切换到了更闲适、更浸满烟火气的走亲模式——吉安乡村的“迎新酒”从来不是一家一户的独角戏,而是亲戚间轮番宴请、共享团圆的绵长习俗,各村各户依着辈分和日子,把这份热闹延续得悠长。

从初六到初十,陈诚一家彻底进入了“赶场子”喝迎新酒的节奏。他们村的“出方酒”刚散,周边沾亲带故的村庄便陆续拉开了自家迎新酒的序幕:今天是村东头表舅家的迎新酒,明天是山那边堂姑婆家的迎新酒,后天又是远房叔公家孙子的迎新酒……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像一张写满人情的迎新酒宴请日历,每一页都透着热闹的期待。

最神奇的是,这几天家里几乎不用开火。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要么有亲戚打来电话:“诚娃,收拾好没?晌午来家里喝迎新酒!”要么就有叔伯骑着摩托车直接上门来接,车把上还挂着一包刚炸好的米果。陈诚和父母只需穿戴整齐,提着早已备好的、象征性的礼品——不是一包用红纸包着的白糖,就是几条油纸裹着的糯米糕,或是一瓶自家酿的米酒——便笑着应下,欣然赴宴。

每一天,都在不同的村庄、不同的院落里喝着迎新酒。宴席的菜式大抵相同,都是吉安乡下最扎实、最够味的乡土菜:大块的红烧肉泛着油光,肥而不腻;整只炖鸡蹲在粗瓷碗里,鸡汤飘着金黄的油花;河鱼裹着面粉炸得外酥里嫩,咬开全是鲜美的肉;还有自家熏的腊肉、灌的香肠,切得厚薄均匀,蒸得喷香扑鼻……但每一家的迎新酒,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心意:有的人家会提前腌好酸笋,炒着腊肉当开胃菜;有的人家擅长做豆腐,煎豆腐、煮豆腐、酿豆腐,一桌能摆出四五种吃法;还有的人家会在席间端上热气腾腾的米糕,是专门给孩子们准备的甜食。

氛围更是各有各的热闹:有的亲戚家院坝里摆着七八桌,男人们端着酒碗猜拳行令,“五魁首”“六六顺”的喊声震得屋檐下的灯笼直晃,酒液洒在桌上也不在意;有的则清净些,长辈们围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捧着温热的米酒,慢悠悠地说收成、聊儿女,女人们在厨房和饭桌间穿梭,笑着添菜、续酒:“多吃点,这是咱自家养的鸡,香着呢!”

陈诚跟着父母,穿梭在这些或亲近或疏远的亲戚之间。听着他们用熟悉的乡音唠着家长里短,看他们握着父母的手嘘寒问暖,感受着酒杯碰撞间流淌的、不掺杂质的质朴情感。在这里,他不再是那个被记者围着、被粉丝追着的“明星陈诚”,更多时候,他是“陈向生家的大小子”“贺兰英的大儿子”,是那个小时候总爱蹭着亲戚家迎新酒、偷偷捡鞭炮玩的孩子。这种回归本源的称呼,配上席间温热的饭菜香,让他心里又暖又松快。

“重生回来,心境是真的不一样了。”陈诚坐在表叔家喧闹的院坝里,手里端着一碗米酒,看着远处起伏的山峦——山头上种满了油茶树,墨绿的叶子在阳光下泛着光,心中忍不住感慨。前世,他总觉得这样的迎新酒宴请繁琐又浪费时间,酒桌上的客套、重复的寒暄,都让他想早点逃离,回到城市里那种“高效”又“精彩”的生活里。可如今,他学会了慢下来:坐在院坝里晒晒太阳,就着花生喝两口米酒,听长辈讲过去种油茶、办迎新酒的事;跟着亲戚去田埂上转一转,看地里的油菜冒了新芽;甚至帮着剥剥豆子、烧烧火,感受着这种扎根在土地里的、缓慢而扎实的节奏。他忽然觉得,这个被迎新酒浸润的春节,是他重生后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春节——它不只是团聚,更是一次对根的回望,一次被乡土与烟火滋养的精神“充电”。

悠闲的日子总像指间的沙,抓不住也留不下。转眼就到了正月十四,北京电影学院的报到日是正月十七,而他投资的《情满四合院》定在正月十六开机,他必须提前返校。

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晨,薄雾像一层轻纱,轻轻盖在村庄上空,连远处的油茶林都变得朦朦胧胧。但老宅里早已热闹起来,还透着几分肃穆——今天上午,是陈氏宗族一年中最庄重的集体活动:全族男丁上山,给先祖扫墓(当地叫“挂纸”)。

爷爷陈百顺换上了那身藏蓝色的旧军装,领口的纽扣扣得严严实实,虽有些褪色,却依旧笔挺。他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神情庄重,手里拄着一根枣木拐杖。父亲、二叔、三叔,还有堂伯、堂叔们,都穿着深色的衣服;陈诚和陈赟、陈建这些小辈,也规规矩矩地站在院坝里。女眷们则留在家里,忙着洗菜、切肉,准备中午的全族宴——宴席上,自然少不了按迎新酒规矩备好的米酒和乡土菜,那是敬长辈、待族人的必备之物。

很快,一支上百人的队伍在院坝里集合。族老走在最前面,手里捧着泛黄的族谱,另一位长辈拿着罗盘指引方向;后面的人有的扛着锄头、柴刀,有的提着装满香烛、纸钱、三牲祭品的竹篮,还有的抱着一沓沓白色的“坟纸”。队伍沉默而有序地向村后祖山进发,像一条逶迤的长龙,慢慢钻进薄雾笼罩的山林。

山径湿滑,露水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一路上,不断有其他支系的族人从岔路汇入,队伍越来越长,脚步声、呼吸声,还有偶尔的低语声,在安静的山林里格外清晰。

最先抵达的是开基祖的合葬墓。墓冢用青石板砌着,上面长满了杂草,却透着一股厚重的年代感。族老站在墓前,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除草,培土!”几个青壮年立刻上前,拿着锄头小心翼翼地铲掉杂草,又从竹篮里捧出新土,轻轻添在墓冢上——这是给祖先“修缮屋宇”,是后辈的孝心。

“摆供,敬香!”族老接着喊。三牲(鸡、鱼、猪肉)和水果被恭敬地摆在墓前的石桌上,香烛也点燃了。爷爷陈百顺作为族里辈分高、威望重的长辈,率先走上前,拿起三支香,对着墓碑深深三鞠躬,然后将香插进香炉。接着,按辈分长幼,父亲一辈、陈诚一辈的孙辈,依次上前敬香。顷刻间,香烟缭绕,飘向山林深处,肃穆的气氛像一层薄纱,裹住了所有人。

“挂纸,鸣炮!”最后一道仪式开始。大家拿出白色的坟纸,一张一张用石块压在墓顶和四周,远远望去,像给墓冢披了一层素缟,是对祖先的怀念,也是对家族延续的祈愿。随着族老一声令下,万响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声音震得山谷回声阵阵,惊飞了树上的小鸟——这是告慰先祖,也是祈求家族人丁兴旺、平安顺遂。

之后,队伍又依次祭扫了列祖列宗的墓地。每到一处墓前,族老都会站在墓碑旁,指着碑文讲墓主的生平:“这是你太爷爷的弟弟,当年在村里当会计,一辈子老实本分,每年办迎新酒都要请全村的老人来喝……”“这是你三太爷爷,年轻时去部队当过兵,回来后守着这片油茶林,种的茶籽榨的油,每年都给亲戚们分……”这些故事,像一堂生动的家族史课,让陈诚对自己的根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当他站在太爷爷的墓前,看着爷爷弯腰添土时,花白的头发在风中飘动,眼中满是追思,他忽然懂了——爷爷对乡土、对传统的执着,正是从这一代代的传承里来的。这不是简单的扫墓,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是血脉的延续。

中午,全族在宗祠里吃“团圆宴”——虽不是迎新酒,却沿用了迎新酒的热闹规矩,几十张桌子摆在宗祠的院子里,大家围着吃饭、聊天,酒杯碰撞的声音、说笑的声音,和着祠堂里的香火味,格外温暖。下午是家族内部的元宵团聚,晚上,家里煮了香甜的汤圆,黑芝麻馅的、花生馅的,盛在白瓷碗里,冒着热气。可团圆的甜意里,也飘着离别的愁绪——明天,正月十六,他就要回北京了。

当晚,陈诚坐在书桌前收拾行李,把母亲塞的腊肉、山茶油仔细放进箱子里,手机忽然响了,是导演刘家成打来的。

“陈诚,没打扰你收拾东西吧?”刘家成的声音透着爽朗,“跟你说个事,《情满四合院》那个片场,南锣鼓巷95号院的最后修复,为了做得更地道,工期比预期多了几天。我们商量了下,想把开机仪式改到下周末,也就是正月二十四。这样既不耽误你和同学们返校上课,片场也能做到万无一失,你看行吗?”

陈诚一听,心里顿时松了口气,这安排太贴心了:“刘导,太合适了!谢谢您考虑得这么周到,学业和剧组都不耽误,一切都听您的,以戏的质量为重!”

挂了电话,他把开机时间调整的消息告诉了父母,又给罗晋发了条短信。虽然开机延后了,但返校的日子不变,他还是得按时走。

正月十六一早,天刚亮,父亲陈向生就把车开到了院坝里。没有太多的话,父亲帮他把行李搬上车,拍了拍他的肩膀:“到了北京照顾好自己,有事给家里打电话。”母亲贺兰英则拉着他的手,又往他包里塞了几袋煮好的茶叶蛋:“路上吃,别饿肚子,到了学校记得报平安。”

陈诚点点头,眼眶有点热。车子驶出村庄,穿过晨雾,奔向市里的长途汽车站。之后,他又转了省城的公交,最终在昌北机场和罗晋汇合。两人并肩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看着窗外熟悉的江西山水慢慢被云层覆盖,陈诚心里满是眷恋,却也揣着满满的动力——新的学期,新的项目,都在等着他。

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干燥寒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和家乡湿润的气息截然不同。打车回到北电,校门口已经有不少返校的同学,拖着行李箱,笑着打招呼。看着熟悉的教学楼、操场,陈诚知道,新的一年,校园生活和事业征程,要一起开始了。

开学第一周,一切都步入了正轨。早上的晨功、专业课的排练、剧本分析课的讨论……熟悉的节奏让他快速找回了学生的状态。同时,他也利用课余时间,和刘家成导演、王劲松老师保持着密切沟通:确认片场的最后修复进度、核对演员的档期、把角色试镜的机会一一通知给班上的同学。朱亚文、罗晋他们接到消息时,都兴奋得不行,摩拳擦掌地准备着。校园里,因为他的归来和《情满四合院》即将开机的消息,又泛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终于,到了农历正月二十四,星期六。春寒料峭,风里还带着点冬天的凉意,但阳光格外明媚,把南锣鼓巷的青石板路晒得暖洋洋的。95号院经过精心修复,已经完完全全变回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模样:灰色的砖墙、红色的木门、院子里的老槐树、窗台上的旧花盆……门上贴着红纸黑字的“开机大吉”,透着浓浓的喜庆。

陈诚一早便到了现场。作为编剧和投资人,他穿了一件深色的外套,低调却得体。导演刘家成、主演何冰、郝蕾已经到了,正和工作人员讨论着什么;班主任王劲松老师也来了,他要带着第一批进入剧组的表演系同学,进行现场教学实践。

吉时一到,院坝中央摆上了供桌,铺着红布,上面放着香炉、烛台,还有一只烤得金黄的乳猪和几盘水果。在刘家成导演的带领下,主创人员依次上前敬香。

“我代表《情满四合院》剧组,祝咱们这部戏开机大吉,拍摄顺利,收视长红!”刘家成举起香,声音洪亮,对着供桌深深三鞠躬。

随后,他走到摄像机前,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红布——这是“揭机”的仪式。他双手抓住红布,用力一掀,红色的布料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露出了乌黑的摄像机镜头。

“《情满四合院》,开机!”

现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鞭炮也“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是电子鞭炮,符合规定),气氛瞬间达到了**。

陈诚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一切:复原如初的老院子,砖墙上还留着当年的标语;何冰老师穿着“傻柱”的衣服,正和郝蕾对戏,眼里满是戏;身边的同学们睁着求知的眼睛,紧紧跟着王劲松老师;工作人员们忙着调试设备,脸上带着期待……他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暖又胀。这个他从构思到筹备,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项目,终于在今天正式启动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是他影视梦想的第一块基石,也是他想回报母校、帮衬同窗的一个平台。

开机仪式结束后,第一场戏的准备工作立刻开始:灯光师架起灯光,场记拿着场记板站在一旁,演员们也进入了状态。王劲松老师则召集了同学们,站在角落低声讲解:“你们看,那边是导演组,负责把控整体节奏;那边是摄影组,跟焦、构图都有讲究……在剧组里,要多看、多听、少说话,把每一次观察都当成学习。”

陈诚看着同学们那专注又兴奋的眼神,忍不住笑了。这时,导演刘家成喊了一声:“各部门准备——Action!”

随着这句话,《情满四合院》的拍摄正式开始,也拉开了陈诚校园生活与事业征程并行的崭新篇章。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忙碌,会充实,会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无限的可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