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刺”的独立宣言,如同一记精准而响亮的耳光,猝不及防地甩在“长风资本”和徐黎的脸上。这不仅是一次商业上的脱离,更是一种姿态上的公然蔑视。林薇,这个他们一度以为已落入陷阱的猎物,非但没有被压垮,反而巧妙地借助了他们试图用来扼杀她的资源——那笔曾在危机时刻雪中送炭,却也暗藏控制意图的资金——完成了惊险的一跃。她不仅清偿了债务,摆脱了枷锁,更以此壮大了自身的实力,并最终旗帜鲜明地投入了国家产业基金的阵营。这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绝地反击,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让“长风资本”的颜面扫地。
短暂的、几乎是暴风雨前兆的沉寂之后,报复如期而至。然而,与徐天时代那种直来直往、略显粗暴的风格截然不同,这一次,由徐黎主导的反击,显然吸取了过往的教训。它不再是大张旗鼓的收购要约或舆论轰炸,而是变得更加精细、隐蔽,如同潜入夜色的刺客,手段精准而难以防范,力求以最小的动静,造成最大的内部创伤。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窒息”战术,目的在于让“钉刺”在无声无息中慢慢失血,最终力竭而亡。
第一波凌厉的攻击,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指向了“钉刺”跳动的心脏——它的人才核心。
首先察觉到这股寒流的是乔娜。这位以敏锐和干练着称的运营负责人,在短短一周之内,接连收到了五份令人心惊的离职申请。三名来自“天穹”和“深蓝”这两个核心项目的项目经理,以及两名在算法架构和数据处理领域堪称中流砥柱的技术骨干,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递交了辞呈。表面上的理由五花八门,无懈可击:“家庭原因需要回乡发展”、“寻求个人职业上的新突破”、“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身体亮起红灯,需要休养”。职业化的措辞背后,却透着一种不寻常的整齐划一。
乔娜的直觉告诉她事情绝非如此简单。她立刻动用了自己的人脉网络进行私下打探,反馈回来的信息印证了她的担忧。这五个人,几乎都收到了来自同一家名为“晨曦咨询”的新公司的橄榄枝。这家公司仿佛凭空出现,背景成谜,注册信息简单得近乎敷衍,查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业务记录。然而,它开出的条件却奢侈得令人咋舌:薪资待遇直接翻倍甚至更多,配以高额的签约奖金,并且承诺了远超其当前级别的职位头衔,几乎是捧着金砖来砸人。
乔娜顺着“晨曦咨询”这条藤蔓小心翼翼地摸索,几经周折,终于捕捉到了关键线索——这家公司的资金来源最终指向了海外几个复杂的离岸账户,而通过这些账户的层层穿透,隐约显现出与“长风资本”存在着千丝万缕、若即若离的联系。这是一场**裸的、不计成本的精准挖角!其目标明确无误:直指“钉刺”当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几个关键项目,意图通过抽走核心人员,造成项目进度中断、技术断层,最终引发客户的信任危机和流失。
情报被立刻呈送到林薇的案头。林薇面色冷峻,眼中没有丝毫意外,只有冰冷的了然。她立刻下令,启动最高级别的核心员工留任计划。由首席财务官秦悦牵头,人力资源部配合,对名单上真正不可或缺的关键人才进行紧急评估,随后由林薇亲自出面沟通,给予极具竞争力的涨薪和额外的期权激励,同时严格强调和启动竞业协议的法律条款,试图构筑一道防线。
然而,金钱和合同并非万能。在巨大的、近乎疯狂的诱惑面前,忠诚与情怀有时显得格外脆弱。最终,那两名技术骨干还是选择了离开,尽管在法务的严密监督下,他们只带走了一些属于非核心但仍具价值的技术资料和代码片段。这点损失,从技术保密角度看或许不算伤筋动骨,但这种被人在内部精准“爆破”的感觉,以及由此带来的团队士气打击,恶心人的效果已经足够。
紧接着,第二波攻击接踵而至,这一次,矛头瞄准了“钉刺”赖以生存的血液——客户。
一家刚刚与“钉刺”签署了长期服务协议、正处于蜜月期的本地生活服务类APP公司,其老板突然亲自给林薇打来电话,语气充满歉意却又异常坚决地提出解约,甚至表示愿意按合同约定支付高额的违约金。当林薇追问原因时,对方只是含糊其辞,反复强调是“公司战略方向突然调整”,无法再继续合作。
事出反常必有妖。林薇示意乔娜从侧面多方打听。很快,消息传来:“长风资本”通过其投资控股的另一家行业巨头公司,向这家规模不大的APP公司提供了一个“无法拒绝”的超级捆绑合作方案——包括极低息的贷款、流量入口的强力推荐以及联合市场活动,而这一切优厚条件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立刻终止与“钉刺”的一切合作。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家已经谈判了数月、接近签约尾声的大型制造企业,也突然态度急转直下,从热情积极变得冷淡敷衍。项目对接人开始以各种理由推迟会议,对方案细节吹毛求疵。乔娜设法联系到对方一位关系较好的中层管理人员,才得知真相:有“热心人”向他们公司高层“透露”消息,称“钉刺”核心团队不稳,技术骨干正被大规模挖角,公司前景不明,很可能无法保证后续项目的质量和长期维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