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签订后的第二天,按照约定,金敏哲一行人要参观汪氏集团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总部办公区。清晨的阳光洒在汪氏集团园区内,绿树成荫的道路旁,员工们正快步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昂扬的斗志,这一幕刚入园区就被金敏哲看在眼里,他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眼神里满是好奇。
“汪董,贵集团的员工似乎…… 格外有活力。” 金敏哲忍不住开口,语气里带着一丝惊讶。他去过不少企业,员工上班时大多是按部就班,像汪氏集团这样充满 “紧迫感” 又不失秩序的场景,他还是第一次见。
我笑着解释:“金总,汪氏集团有个‘早会文化’,每个部门每天早上会用 15 分钟梳理当天的工作目标,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大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达成什么效果,自然会更有方向感和动力。”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研发中心大楼。刚走进一楼大厅,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的研发进度数据就吸引了金敏哲的目光 ——“新型电池能量密度测试:420Wh/kg,达标率 100%”“电控系统优化:响应速度提升至 0.8 毫秒,超预期目标 20%”。
“这些数据…… 是实时更新的?” 金敏哲指着电子屏,语气里满是不可置信。在现代汽车的研发中心,这类核心数据通常只会在每周例会上汇报,实时公开对他来说简直是 “不可思议”。
研发总监张教授走上前,笑着回答:“金总,我们的研发数据实行‘透明化管理’。每个团队的进展都会实时上传到系统,一方面能让管理层及时掌握研发动态,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团队间的良性竞争 —— 看到其他团队进度快,大家就会更努力追赶。”
走进研发实验室,眼前的场景更是让金敏哲一行人惊叹不已。穿着白大褂的研发人员们专注地操作着仪器,有的在调试电池性能,有的在编写电控程序,每个人都神情专注,连我们走进来都没察觉到。实验室的角落里,几个年轻工程师围在一起讨论问题,手里拿着图纸,时不时在白板上写写画画,争论得面红耳赤却又充满默契。
“他们…… 不需要领导监督吗?” 金敏哲小声问我,在他的认知里,员工工作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像这样 “自发投入” 的场景实在少见。
“金总,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靠监督出来的。” 我指着实验室墙上的 “创新激励机制” 海报,“我们为研发人员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只要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不仅能获得丰厚的奖金,还能享受项目分红。更重要的是,我们会给每个研发人员充分的自主权 —— 只要方向正确,他们可以自主安排研发计划,不用层层汇报。”
这时,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拿着一份测试报告跑过来,兴奋地对张教授说:“张教授,我们的电池低温性能又突破了!在 - 30℃的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能达到 8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张教授接过报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赶紧整理成文档,下午的技术会议上汇报。”
金敏哲看着这一幕,眼神里满是震撼。他拉过现代汽车的技术总监,低声说了几句,从对方的表情能看出,他们对汪氏集团的研发效率和创新氛围已经彻底改观。
离开研发中心,我们来到了生产基地。走进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地完成着焊接、组装等工序,AGV 机器人来回穿梭,将零部件运送到指定工位。车间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每条生产线的产量、合格率和能耗数据,各项指标都控制在最优范围内。
“这条生产线的自动化率是多少?” 金敏哲走到生产线旁,仔细观察着机械臂的运作,语气里带着一丝惊叹。
生产总监李总回答:“金总,这条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线的自动化率达到了 95%,每小时能生产 300 块电池,合格率稳定在 99.8% 以上。而且我们的生产线采用‘柔性生产’模式,能快速切换不同型号的电池生产,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99.8% 的合格率?” 金敏哲的下属忍不住惊呼,“现代汽车最先进的生产线,合格率也只有 99.5%,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李总笑着指向车间墙上的 “质量追溯系统”:“我们给每个零部件都赋予了唯一的‘身份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组装,每一个环节都有记录。一旦发现问题,能在 10 分钟内追溯到具体的生产批次和责任人,及时整改。而且我们的员工都有‘质量意识’—— 他们知道,每一块电池都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车间的休息区,我们遇到了一群刚换班的工人。他们穿着统一的工装,脸上带着疲惫却依旧笑容满面。看到我们,一位老工人主动走上前,笑着说:“汪董,您来视察啦?最近生产线效率又提高了,我们这个月的奖金估计能多拿不少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