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董事长,你好,这是最新的市值报告,截至本月末,集团市值较半年前整整翻了一番,正式跻身亚洲企业十强!” 助理小陈拿着文件,声音里满是激动,快步走进汪绿萍的办公室。
我微笑放下手中的新能源项目规划图,接过报告,目光扫过那组醒目的数据,脸上露出了沉稳的笑容。“辛苦大家了,这份成绩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也多亏了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抬头看向窗外,汪氏集团总部大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刚投入使用不久的新总部,正是集团规模不断扩大的见证。
半年前,汪氏集团还在为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发愁,核心技术虽已突破,但资金和政策支持成为了瓶颈。就在这时,华国政府推出的 “绿色能源产业扶持计划” 为集团带来了转机。我至今还记得与发改委领导会面时的场景。
“汪董事长,汪氏集团的新能源技术符合国家‘双碳’战略方向,政府愿意为你们提供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同时协助你们对接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希望你们能尽快实现技术落地,为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发改委李主任的话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
“感谢政府的支持,我们一定不负所望,不仅要做好企业,更要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为华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汪绿萍坚定地回应。那次对话后,汪氏集团的新能源产业驶入了快车道,生产线从 3 条扩充到 10 条,产能大幅提升,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区。
会议室的落地窗外,华国发改委大楼前的国旗迎风飘扬。我恭恭敬敬地将一份厚度达 30 页的《汪氏集团新能源产业五年规划》推到李主任面前,指尖轻轻点在 “技术迭代路线图” 一页:“李主任,您请看,我们虽突破了钙钛矿光伏电池的核心技术,但规模化生产需要两条关键生产线 —— 一条用于薄膜沉积设备的自主研发,另一条要搭建电池效率检测实验室。这两项投入合计需 12 亿元,若仅靠企业自有资金,至少要推迟 18 个月才能投产。”
李主任拿起规划书,逐行翻阅着数据图表,不时用红笔标注重点。“汪绿萍同志,你们的规划很扎实,尤其是将技术研发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思路,很有创新性。” 他指着 “光伏扶贫电站合作方案” 部分,抬头看向汪绿萍,“政府推出‘绿色能源产业扶持计划’,就是要解决民营企业‘有技术、缺资金’‘有想法、缺资源’的困境。除了之前提到的 2.8% 低息贷款,我们还能为你们对接中科院的材料研究所,协助优化电池封装工艺,同时协调江苏、广东两地的光伏组件配套企业,让你们的上游供应链成本降低 15%。”
闻言,我眼中闪过一丝亮芒,身体微微前倾:“这正是我们急需的支持!您可能不知道,我们团队上个月在德国慕尼黑光伏展上,已经与三家欧洲企业签订了意向订单,但对方要求我们在一年内实现月产能 500 兆瓦。若能快速落地生产线,不仅能保住订单,还能带动国内 12 家配套企业的出口业务 —— 仅苏州那家玻璃基板厂,就能新增 200 个技术岗位。”
“这就是我们扶持民企的初衷。” 李主任放下笔,双手交叉放在桌上,语气诚恳,“华国要实现‘双碳’目标,不能只靠国企单打独斗,更需要你们这样有技术、有担当的民企冲锋陷阵。政府不仅要给钱给政策,还要帮你们打通产业链堵点。下周,我们会组织一次政企对接会,邀请电网公司、储能企业与你们座谈,解决光伏电站并网和储能配套问题。另外,你们规划中提到的‘光伏 农业’示范项目,发改委可以将其纳入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争取每亩地额外补贴 800 元。”
我听了李主任的话,心中激动,当即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名单:“李主任,我正想向您汇报这事。我们计划在河南兰考、甘肃定西等地建设 20 个‘农光互补’电站,既能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入,又能利用光伏板下方空间种植耐阴作物。但目前面临两个难题:一是部分村庄的电网改造需要协调当地电力部门,二是农民对光伏项目的接受度还需引导。”
“这些问题我们来协调。” 李主任立刻回应,拿出手机拨通了能源局农村能源司的电话,开着免提说道,“老张,汪氏集团要在兰考建农光互补电站,你们尽快派人去现场勘测电网容量,两周内给出改造方案。另外,让农业农村部的同志准备一份光伏农业收益测算表,我们一起去村里开宣讲会,用数据让农民放心。”
电话挂断后,李主任看着我,笑着补充:“汪绿萍同志,政府不仅要做‘资金后盾’,更要当‘服务管家’。你们只管安心搞生产、做研发,遇到任何政策对接、资源协调的问题,随时找我们。下个月,国务院会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我已经推荐你们作为新能源行业代表发言,到时候可以把你们的技术成果和带动就业的案例好好分享,让更多民企看到政府的支持力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