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烽火逃兵谁让这祸害进了独立团? > 第181章 粮荒

烽火逃兵谁让这祸害进了独立团? 第181章 粮荒

作者:猫儿桥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09:18:35

听赵保胜讲述了赵明的情况以及他的一些猜测以后,丁政委陷入沉思。

苏青表情严肃,如果是真的,那其实独立团能做的也很有限,毕竟那是梅县本地组织的安排,那是他们的人。

赵保胜其实想教赵明一些保命的东西,但他本身就是半路出家靠莽出来的,甚至都不算情报线上的人,可教的实在不多。

苏青有经过系统情报训练,掌握的怎么样不好说,但知识肯定是学到了的……他开不了这个口。

丁政委沉吟片刻,翻本子记录下来,答应会和地方组织协商此事。

至于手里这份情报,只限当场三人知道,据点具体情况,独立团下面几个连会派侦察员绘制详细地图,并定期观察记录……也就独立团缺编,这些本来该侦察科参谋做的事。

另外一件事,是苏青掌握的,丁政委想问问赵保胜意见。

这在赵保胜看来,是独立团真正信任自己的一个信号。

其实事情很简单,就是王铁匠,最早由赵保胜接触的那家人,前段时间鬼子抓丁修炮楼,他家老大和老二被便衣队抓去了,结果老大被打断腿,老二被打死。

他家老三在治安军,已经成为苏青的线人。

这回是王铁匠让他小儿子想办法,说城外待不下去了,想举家搬迁进山。

苏青的意思是治安军里好不容易有个钉子,不愿意失去,想动员王家不要跑。

丁政委不愿失去获得铁匠的机会,认为可以接受。

他们认为老赵处理这些事会有好办法……赵保胜:不是,你们都咋看的我?怪不得连小红缨都觉得我馊主意多……

赵保胜很快给出建议:先考察王家老三有没有作为深潜钉子的能力,愿不愿真心实意为八路军做事,像这样的敌占区青年,独立团情报系统可以酌情发展,进行情报基础教育,做初步培养。

其实老赵的私心显而易见,就是想让苏青连赵明一起培训了。

王铁匠的事好处理,把家里的地和房子什么的,给家里剩下两个儿子分家,他假装带大儿子离乡看腿去,绕道进根据地。

如果舍不得糟蹋地,直接租出去,同样借口,还是给大儿子看腿,老三再回家闹一回,分家,划清界限。

赵保胜提醒苏青,这种情况以后可能会更多,为了潜伏同志的安全,需要严格保密。

他没遇见过,但影视剧看得太多,这种桥段信手拈来。

聊完正事,丁政委说起了赵保胜最早预警的粮荒,已经很明显了,话里话外都在在说山里的主力部队缺粮严重。

赵保胜手一摊,独立团采购的粮食他没经手,李算盘那边有数,要支援兄弟部队,你们算账去嘛。

丁政委索性摊开来问,问赵保胜有没有可能找到外购的大渠道……这是把咱老赵当多啦A梦啦?

赵保胜头摇得像拨浪鼓,他能想到的招数,能提醒的,早都做过了。

山里耕地面积小得可怜,靠土地养活本就不多的人口,已经很勉强,现在还得养活那么多部队,粮食的外部输入必不可少,开源也要节流,还得自力更生。

大北庄的梯田已经有些样子了,种上土豆红薯,也能解不少粮食缺口,加上前期断断续续的小规模采购,目前还算问题不大。

但说到支援兄弟部队,那就有点打肿脸充胖子了,这话不利于团结,赵保胜只敢腹诽,可他也没好办法啊。

其实赵保胜托李算盘去晋省找高产玉米种子,包括和森田打听日本的高产红薯,甚至寻找苜蓿种子和大豆种子打算套种在玉米高粱地里,都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

至于说从鬼子嘴里夺粮,现在来看难度很大,一个是八路军自身还不够强,还有一个,是在敌占区没有群众基础。

鬼子的粮食也是在占领区收的,要抢,也得在鬼子收粮回去的路上动手,没有具体情报,根本没法计划。

想要顺利解决粮食问题,还得壮大自己。

当然,有外购渠道最好,可运输是个大问题,还有就是外购需要资金……靠抢已经不现实了,现在汉奸们身上都是带的伪钞,晋省和其他地方不认。

那就得发展工商业,用根据地的产出去外面换……依然很难很难,根据地没基础,全靠手工业,原料也是问题。

赵保胜在纸上写写画画半天,丁政委在旁边看着,也是不住叹气。

苏青在这些事上面帮不上忙。

把纸笔一推,赵保胜往桌上一趴,斜眼看丁政委:“政委,想支援兄弟部队没人会反对,但咱得想好退路,大家一起饿死和饿死一部分人之间,得有个考量有个章程。”

这话说得极其政治不正确,丁政委却意外地没批评老赵,老赵觉得丁政委是真的被逼到绝路上了。

于是老赵给出了个馊主意:“咱独立团这几个连队,都是吃奶的幼崽儿,缺粮了,母狼把崽儿赶出去自己觅食,你说有没有搞头?”

丁政委瞥他一眼,没吭声。

赵保胜摇摇头,打声招呼,去忙他的事去了。

他在试制土法水泥,没找到附近的砖窑和石灰窑,就在炊事班的大灶上烧的一点点,连石灰都没烧出来,柴火和煤炭差太多。

老牛还不肯让他在炊事班折腾了,太行山里柴火都缺啊!

赵保胜其实不是要烧出高标号水泥,他只需要土水泥就行,主要是想搞蓄水池,对的,在梯田高处搞,试着对梯田进行灌溉。

太行山缺水,但这里其实并不是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并不低,但地形原因存不住水!

水窖这些在这里都没法挖,石头太多,村里倒是可以打井,但也是地下条件允许的地方才行。

九班租的孙寡妇的院子,吴石头已经挖出来水了,但赵保胜不满意,他让石头想办法,得把井口藏起来!

这是上次大北庄差点坚壁清野时发现的问题,水井填埋费时费力,污染的话以后恢复又有卫生风险,当时赵保胜就琢磨来着,现在他想通了,不能全指着自己,得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动脑筋。

其实他想到了办法,但暂时没法实现,很简单,就是手压井,装个手压泵头就行,问题出在没有管子……

地面只留一个管子粗的口子就非常好隐藏了,拿掉手压泵头,盖块石板压上土就行。

同样的,水锤泵也是管子问题解决不了。

浑水河从大北庄前白白流过,没法用来灌溉,实在是浪费。

他一开始计划的筑鱼鳞坝,也只能稍稍抬高一两米水位,方便河边一小部分土地进行灌溉。

想起来水锤泵之后,鱼鳞坝的这点水位高差,就足够能把河水抬到梯田上去了!

不用电,能把水打到几十米高,哪怕是效率极低,也值得一试——望天田变成水浇地,你就问问那些地主,舍不舍得花钱搞?!

现在原理他已经借助手机搞清楚了,哪怕泵本体用铜铸,他都舍得,但管子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这可是需要密封不漏的管子啊!

老李走之前答应帮他去津门打听,但这种东西可能很敏感——无缝钢管肯定是别想了,可以造武器的玩意儿,别说买,就是想运进来,都不可能。

要是在后世,中东游击队早都开始购买莱阳钢管和煤气罐手搓重型火箭炮了,可三十年代的太行山根据地,普通镀锌焊接钢管都找不到。

至于说铸造工艺的铸铁管,那也是无能为力,要是能有可靠的矿和可靠的工业……边区造手榴弹的水平已经可以看出,原料和工艺差得远呢,小东西都造不好,大玩意儿别想了。

赵保胜现在搞土水泥,就是为了提前准备蓄水设施,哪怕最后提水设备搞不成,看天吃饭,蓄积雨水做水窖总行的吧?

日子一天天的过,气温也在一天天升高,梯田里的土豆长势良好,但作为试验性质的种植,种植面积不大,主要还是七拼八凑的填土根本没肥力,高温堆肥没能力一下子满足那么大面积的土地。

堆肥也是需要原材料的,周边的树叶杂草都被搜刮一净,就差打柴火的主意了,氮源则是占用了一部分粪肥,连大北庄的老鼠都倒了霉。

空闲没法种植的梯田,全撒了苜蓿种子,这种随处可见的豆科植物,在本地没有人种植,但其固氮作用和根系固土作用很值得利用,反正撒下去随便长,不用管,村里的羊和其它牲口随便吃,如果牲口吃不掉,收割用来堆肥也行。

赵保胜的土水泥没有进展,他得寻找石灰窑去合作搞这个,山里缺煤,没石灰窑。

闲着没事还研究了边区造手榴弹,当时躲在水里的时候,马良刘坚强身上的几个边区造进了水,回来发现后进行了拆解,火药造粒已经用上了,发火装置也很简单,但弹体铸造真的很粗糙。

赵保胜还想着铸造刻槽……弹体都铸不均匀,预制刻槽可能均匀吗?一旦不均匀,炸开还是一样两半,只不过炸开的从弹体薄弱位置换成刻槽不均匀位置。

当然,这其实还是黑火药的爆速太低,换成黄药,分分钟给你炸成碎屑。

也不是完全没收获,老赵搞明白了结构细节,成功拆解了一枚结构一致的巩造手榴弹!

这个拆解的目的很明确,拆掉延时结构——一段缓燃火药柱,换成潮掉的边区造手榴弹的主装药,速燃的颗粒黑火药,去掉木柄,用蜡封装缺口,拉弦缩短,一起封进蜡里,做成一个简单的圆柱体瞬发地雷。

其实这东西……赵保胜没敢提,这就是光荣弹。

当然,这东西只能是应急就便的产物,引信封口不严,一但布设,时间长了会受潮失效。

真正的地雷,还得军工部门专业人士去搞。

独立团的手榴弹,在之前的战斗中消耗很大,现阶段除了上级给的一点边区造试用品,一直没有得到补充,小红缨用盒子炮换手榴弹的生意,也没做得成多久,不是其他连不需要盒子炮,而是他们也舍不得手里不多的手榴弹。

赵保胜其实有信心,他提供的土法黄药制造工艺,那是经过战争洗礼的,也是无数军工人的心血,现在只不过提前拿出来,那些能自己研究出来的军工人,省略了研究过程,那也一样能造出来,嗯,迟早的事!

夏收,和山里关系不大,山区不适合小麦种植,因此没有麦收,但这不妨碍山里人出山去挣麦收钱……麦收需要快速收割,对人力需求很大,其实说到底,就是出去打短工嘛。

但现在鬼子封锁线的初步建立,阻住了很多人出去的希望,加上鬼子在山里凶残祸害,敢出去的人也少,本还可以出去挣钱,哪怕没钱,只管饭,也能给家里省粮食。

粮荒,还是在不知不觉中,笼罩了山区。

独立团现在已经想了很多办法,但主食已经以杂粮为主了……前段时间支援上级了一批粮食,日子越发的紧了。

团党委扩大会再次召开,这次的目的只有一个,讨论某人提出来的,分散队伍,各自谋生路谋发展的可行性。

胡义作为单列出来的九班的非党员军事主官,列席了会议,老赵当然不会参加,他怕被喷口水。

其实大家都知道粮荒的事,也都在想办法,从赵保胜第一次提出来已经好几个月了,独立团各种干菜什么的也存了好多,但……总不能看到兄弟部队饿死人吧?哪怕提醒过,人家没重视,该支援的还是得搭把手。

丁政委把议题抛出来,就捧着搪瓷杯不吭声了,给三天口粮,各连出去觅食……郝平和高一刀面面相觑,吴严面无表情,胡义不知道要说什么。

牛大叔包四他们都是团直属,除了节流,顶多帮忙挖野菜什么的。

李算盘也愁,供给处早已经在想办法筹粮了,梅县粮食不好买,晋省那边多少人都盯着去买,价钱也高,关键运输困难。

三连和杏花村那边结对,稍好点,但山里缺粮的是普遍情况,杏花村再怎么着省口粮,也省不出百多号人全年的粮食。

不过郝平也在动员杏花村那边利用地形合适的山头垒梯田,跟着团里学,总能长点什么,那边山头都不大,光照条件好,指不定以后谷子都能长。

但现在要出去找机会弄粮,郝平别的本事不算高,进敌占区多做宣传鼓动,他不信敌占区连个爱国商人爱国地主都没有,捐点爱国粮支持抗战,是应当应分的事。

二连差不多只有定员的三分之二,剩下要么养伤,要么牺牲,高一刀的主意早就想好了,除了薅侯三的据点,还得去外线搞粮食,据点里的人总要吃粮食的吧?那送粮总不能一直都是大部队送吧?

一连之前在杏花村拖走大量鬼子,纠缠之后损失很大,差不多全在养伤,大北庄也要有人看家,总还能养的起。

九班……就那几个人,其实老赵想想办法就能搞定,但之前胡义和老赵聊过,不能什么都指着老赵,九班得学会在这片土地上自己战斗自己生存。

所以会议前丁政委和胡义谈话,提到九班可以不用‘外出觅食’,胡义拒绝了,他觉得九班能搞定,能填饱自己的肚子。

丁政委其实会前都和几个人谈过,独立团目前的困境,老赵早提醒过粮荒的可能,大家都理解,办法总比困难多,活人总不会让尿憋死。

会上所有人都表态,会想尽一切办法,带好部队,搞到粮食,丁政委心里却沉甸甸的总有些提不起精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