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未雨绸缪布先手 雏凤清于老凤声
宋敬坤的话,如同在寂静的房间里敲响的定音鼓,让陈临海纷乱的心绪瞬间沉淀下来。他明白,这不是告别,而是冲锋前的最后部署,是宋敬坤在为他铺路,也是在考验他能否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依旧保持定力,扛起责任。
“省长,我明白。您交代的任务,我一定全力以赴,确保完成!”陈临海的声音坚定而沉稳,没有丝毫犹豫。
宋敬坤满意地点了点头,开始交代任务,语气快而清晰,显示出他早已深思熟虑。
“第一,是关于全省开发区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问题的专项整治方案。”宋敬坤目光锐利,“这个问题积弊已久,牵扯利益巨大,是块硬骨头。之前几次想动,都因为阻力太大而不了了之。你以云川模式和梧桐里项目的经验,牵头起草一个方案,要敢于碰硬,提出切实可行的清理、盘活和问责措施。这份方案,必须在我离开前,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陈临海心中一震。这确实是一块极硬的骨头,涉及各地市的核心利益和招商引资政策,触动的是盘根错节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政商关系。让他来牵头起草,无疑是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但也是赋予他一次在重大全省性问题上展现能力和立场的机会。成功了,他的威信将极大提升;失败了,则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第二,”宋敬坤继续道,“‘梧桐里壹号’项目要加快进度。这不仅是一个文物修复项目,更是我们探索城市更新和社会治理新路径的试点。你要亲自盯着,确保资金、技术、政策到位,把它做成一个标杆,一个能在全国叫得响的‘江海样板’。”
“第三,”宋敬坤的语气变得更加凝重,“我离开后,省里的格局可能会有变化。你要有所准备。对于未来,你自己有什么初步的想法?”
终于来到了这个最关键的问题。陈临海抬起头,迎向宋敬坤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省长,如果……如果您真的调动,我想……我想下到地方去。”
他没有选择更稳妥的“跟随”,而是直接表达了“下放”的意愿。
宋敬坤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欣赏,有担忧,也有释然。他沉默了片刻,缓缓问道:“想好了?地方不比省里,尤其是基层,矛盾更直接,情况更复杂,很多时候需要你独自面对,没有人再为你遮风挡雨。”
“我想好了。”陈临海语气坚决,“在您身边,我学到了宏观视野和决策思维。但我觉得,我的根在基层,我的价值,也应该在直接为群众解决问题的一线去实现。我不想永远活在您的羽翼之下。”
“好!有志气!”宋敬坤脸上露出了真正开怀的笑容,他用力拍了拍陈临海的肩膀,“雏凤清于老凤声!我果然没有看错你!既然你有这个决心,那就要去最艰苦、最能锻炼人的地方。新河市东河区,常务副区长的位置,你觉得怎么样?”
东河区!果然是他!
陈临海心中早已有所预料,但此刻从宋敬坤口中明确说出来,还是让他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刘国栋的强硬,张志鹏的阴险,盘根错节的本土势力,以及秦劲松提到的开发区土地和金融问题……这一切,都预示着东河区将是一个巨大的漩涡。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目光反而变得更加锐利和坚定:“我愿意去东河区!请省长放心,无论多难,我一定在那里扎下根,干出个样子来,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不是不辜负我的期望,”宋敬坤纠正道,语气深沉,“是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东河区百姓的期待。记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句话,在基层有着最真实、最沉重的分量。”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陈临海,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我会向新河市委的主要领导郑重推荐你。但是,到了地方,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多看,多听,少说,谋定而后动。有时候,忍耐和等待,比盲目的冲锋更重要。”
“是!我记住了!”陈临海郑重应道。
宋敬坤交代完这一切,仿佛卸下了一副重担,又恢复了那个沉稳如山的常务副省长形象。他转身,看着陈临海,最后叮嘱道:“在我正式调动之前,开发区整治方案和‘梧桐里壹号’的进度,就是你最重要的任务。这不仅关系到工作,更关系到你下去之前的‘势’。有了这份沉甸甸的政绩,你到了东河,腰杆才能更硬,说话才能更有分量。”
“我明白!我一定在您离开前,交出满意的答卷!”陈临海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和任务的艰巨,一股昂扬的斗志在他胸中燃烧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陈临海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状态。他仿佛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高速旋转着。
白天,他召集相关厅局业务骨干,组建了开发区问题整治方案起草专班。他不再是那个只是传达领导意图的秘书,而是真正的主导者。在会上,他引导讨论,聚焦问题,鼓励大家打破部门壁垒,畅所欲言。他引用云川项目协调中“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思路,提出整治不能简单粗暴地“关停并转”,而要设计“引导升级、盘活重生”的政策工具箱,赢得了不少务实派官员的认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