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18章 苏清鸢的“药材普查”,完善医疗体系

景和三年暮春,草木蔓发,万物勃兴。苏清鸢坐在长乐宫的暖阁内,案上摊着全国各地惠民医馆的呈报文书,眉头微蹙。自惠民医馆在全国推广以来,虽已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核心问题,但新的挑战也逐渐显现——各地药材种类繁杂,部分地区有疗效显着的本土草药,却因缺乏系统记载而未被广泛应用;同时,一些医生对异地药材的药性、用法了解不足,导致诊疗效果参差不齐。

“医疗体系的完善,离不开药材的支撑。”苏清鸢召来太医院院判与惠民医馆总领,语气坚定,“大靖地大物博,山川河流间藏着无数天然草药,这些都是百姓治病的宝贵财富。朕决定,开展‘全国药材普查’,组织专业团队分赴各地,系统记录本土草药的种类、药性、用法,编撰成《大靖草药图谱》,为全国惠民医馆提供统一、全面的药材参考。”

太医院院判躬身应道:“皇后娘娘英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草药资源极为丰富,但此前缺乏系统普查,许多珍贵草药隐于山野,未能发挥救治作用。开展普查既能丰富药材种类,又能完善医疗体系,实乃利国利民之举。”

“此事需周密筹备。”苏清鸢点头道,“令太医院选派三十名经验丰富的御医,惠民医馆挑选五十名熟悉基层草药的医生,再从农桑司抽调二十名懂植物辨识的官员,组成十支普查团队,每支团队由一名御医带队,分赴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十大区域。普查期间,各地官府需全力配合,提供食宿、向导与安全保障;同时,允许团队吸纳当地熟悉草药的药农、民间郎中参与,确保普查全面准确。”

为确保普查工作有序推进,苏清鸢还亲自制定了普查规范:要求团队详细记录每一种草药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采集时间、药性归经、主治病症、用法用量,同时绘制草药图谱,标注产地与分布范围;对于有争议的草药,需多方验证药性,避免误录有毒或无效的植物;普查过程中,还要向当地百姓普及草药知识,收集民间验方,丰富诊疗资源。

筹备就绪后,十支普查团队带着苏清鸢的嘱托与普查工具,陆续启程前往各地。他们或深入深山老林,或跋涉戈壁草原,或穿梭水乡湿地,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药材探寻之旅。

西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湿润,是草药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普查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由太医院院判李御医带队的西南普查团队,刚进入川蜀境内的龙门山脉,便遇到了难题——山区云雾缭绕、山路崎岖,许多草药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采集难度极大;同时,当地百姓多为少数民族,语言不通,沟通不便。

好在当地官府提前安排了熟悉地形与方言的向导,还邀请了一位世代采药的老药农王伯加入团队。王伯年逾六旬,自幼在山中采药,对当地草药了如指掌。他带着普查团队穿行在山林间,指着路边的植物一一介绍:“这是鱼腥草,能清热解毒、利尿通淋;那是蒲公英,可消肿散结、利湿通淋;前面崖壁上长的是铁皮石斛,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是难得的好药。”

普查团队的医生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绘制图谱,遇到不认识的草药,便向王伯请教;遇到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便小心翼翼地采集样本,标注生长位置。李御医感慨道:“民间藏龙卧虎,若没有王伯这样的老药农相助,我们不知要走多少弯路,错过多少珍贵草药。”

一日,团队在深山峡谷中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草药:根茎粗壮,呈圆柱形,表面淡黄色,叶片互生,花呈蓝紫色。王伯告诉众人:“这种草我们叫‘山桔梗’,生长在阴湿的山谷溪边,以前村里有人咳嗽不止,用它的根茎煮水喝,不出三日便能痊愈。”

团队成员立刻对“山桔梗”进行了详细记录:绘制形态图谱,标注生长环境为“海拔800-1200米的阴湿山谷、溪边草丛”;采集根茎样本,带回临时驻地进行药性验证。李御医按照民间用法,将山桔梗根茎切片煮水,亲自品尝,感受其药性:入口微苦,随后回甘,下肚后喉咙清爽,有润肺之感。

为进一步验证疗效,团队在附近村庄寻找咳嗽患者进行临床试验。村民张大妈患咳嗽半月有余,服药多日无效,听闻普查团队有治疗咳嗽的草药,便主动前来尝试。团队为她煮了山桔梗水,让她每日服用三次。三日后,张大妈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五日过后,咳嗽彻底痊愈。

类似的临床试验在多个患者身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团队确定山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的功效,对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痰多等病症疗效显着。李御医当即撰写普查报告,详细记录了山桔梗的各项信息,连同草药样本与图谱,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苏清鸢收到西南团队的呈报后,十分重视。她亲自来到太医院的药圃,查看山桔梗的样本,仔细研读普查报告与临床试验记录。为确保药性准确,她还邀请了三位太医院资深御医共同验证,将山桔梗与已知的桔梗、沙参等润肺药材进行对比,发现其药性温和、疗效确切,且资源丰富、采集成本低,非常适合在惠民医馆推广。

“此药潜力巨大,应纳入惠民医馆常用药材。”苏清鸢当即下令,“令太医院编撰山桔梗的标准化用法用量,刊印后发放到全国各惠民医馆;同时,通知西南各地官府,组织药农合理采集山桔梗,由官府统一收购,纳入官办药园储备,确保药材供应稳定。”

山桔梗的发现与推广,为惠民医馆增添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止咳药材。以前治疗咳嗽,多使用桔梗、贝母等药材,成本较高;如今改用山桔梗,疗效相当,成本却降低了五成。江南某惠民医馆的医生说:“山桔梗价格低廉、疗效显着,尤其适合贫困百姓,自纳入常用药材后,我们每月救治的咳嗽患者较之前增加了三成。”

除了山桔梗,各地普查团队还陆续发现了许多珍贵草药:西北团队在戈壁滩上发现了能治疗风湿的“沙棘根”,华北团队在太行山区发现了能止血的“岩白菜”,华南团队在岭南地区发现了能清热解毒的“穿心莲”,华东团队在水乡湿地发现了能健脾祛湿的“芡实”。每一种新草药的发现,都经过了详细记录、药性验证与临床试验,确保安全有效后,再推广到全国惠民医馆。

普查过程中,团队还收集了大量民间验方,如用“马齿苋 车前草”治疗腹泻、用“金银花 连翘”治疗风热感冒、用“艾叶 生姜”治疗关节疼痛等。这些验方简单实用、成本低廉,苏清鸢下令将其整理成册,作为《大靖草药图谱》的附录,供各地医生参考。

同时,普查团队还向当地百姓普及草药知识与采集规范,告知百姓哪些草药有药用价值、如何合理采集、如何避免误食有毒植物。西北某县的药农说:“以前我们采药都是凭经验,很多时候采到的草药要么无效,要么有毒。现在普查团队教我们辨识草药、规范采集,还收购我们采的药材,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知识。”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全国药材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十支普查团队行程总计数十万里,足迹遍布大靖的山川河湖,共记录草药一千两百余种,其中新发现的草药三百余种,收集民间验方两千余个,绘制草药图谱一千两百余幅。

在此基础上,苏清鸢组织太医院御医与普查团队核心成员,历时半年,编撰完成了《大靖草药图谱》。这部图谱共二十卷,详细记载了每一种草药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药性归经、主治病症、用法用量、采集加工与储存方法,附带精准图谱与产地分布,内容详实、通俗易懂,成为全国惠民医馆的标准化药材参考手册。

《大靖草药图谱》刊印后,迅速发放到全国各惠民医馆与太医院。医生们有了统一的参考标准,对各地草药的了解更加全面,诊疗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大幅提升。同时,图谱的推广也促进了各地药材的流通与共享,西南的山桔梗、西北的沙棘根、华南的穿心莲等草药,不再局限于产地,而是走进了全国的惠民医馆,让更多百姓受益。

药材普查的完成与《大靖草药图谱》的编撰,不仅丰富了大靖的药材种类、降低了诊疗成本,更完善了全国医疗体系,为后续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苏清鸢并未止步于此,她计划以《大靖草药图谱》为基础,联合太医院与惠民医馆的资深医生,编撰一部涵盖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药材用法、验方集锦的综合性医学典籍——《大靖医典》,让大靖的医疗体系更加成熟、完善。

太医院院判在编撰工作启动仪式上感慨道:“皇后娘娘主导的药材普查,是大靖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不仅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珍贵草药,更让医疗体系实现了从‘零散’到‘系统’的跨越。《大靖医典》的编撰,必将让大靖的医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为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苏清鸢站在暖阁内,望着窗外盛开的牡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完善医疗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药材普查只是其中的一步。但她坚信,只要始终以百姓健康为根本,持续探索、不断完善,定能构建起一套覆盖全国、惠及全民的医疗体系,让大靖的百姓远离病痛,在景和盛世的阳光下,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而那些隐于山野的草药,经过普查团队的探寻与记录,终于走出了深山,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见证了苏清鸢“救死扶伤”的初心,更见证了大靖医疗体系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为景和盛世增添了温暖而坚实的底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