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王跪在金殿中央,双手高举一卷黄绢。他的额头贴着冰冷的地面,声音发颤:“臣南诏王携全族归附大周,愿岁岁进贡,永为藩属。”
殿内一片寂静。文武百官立于两侧,目光如钉。裴砚端坐龙椅,神色不动,只抬了抬眼。沈知微坐在凤座侧,指尖轻轻搭在扶手上,目光落在那卷黄绢上。
她闭了闭眼,心镜系统悄然启动。目标锁定南诏王。
三秒静默。
机械音在她脑中响起:【只要保我王位,做什么都行】。
她睁开眼,神色未变。唇角微微压低,又很快恢复平静。这不是真心臣服,是被逼到绝境后的求生。但她不点破。这种时候,顺水推舟比揭穿更有用。
裴砚终于开口:“平身。”
南诏王缓缓起身,仍低着头,双手奉上归降书。内侍接过,呈至御前。裴砚扫了一眼,未多言,只道:“准。”
这一声“准”,如铁锤落地。南诏王肩头微松,膝盖却还在抖。
沈知微垂眸。她知道,西南边患至此告一段落。火药案之后,北狄请婚,如今南诏归降,局势一步步稳了下来。但她也清楚,表面的安定下,暗流从未真正停歇。
裴砚合上归降书,看向南诏王:“你既来降,朕自当宽待。但藩属之礼不可废,岁贡需依例呈报,不得延误。”
南诏王连忙应下:“臣不敢违。”
“另。”裴砚声音渐沉,“朕将设监察使赴南诏,巡查民情、税赋、军备,三年一轮换。”
南诏王脸色一僵,随即低头:“臣……遵旨。”
沈知微看着他垂下的脖颈,再次闭眼。
心声浮现:【总算活下来了……只盼他们别派官吏进来】。
她几乎要笑出来。可她忍住了。这种软弱的心思,正是最容易拿捏的地方。她不需要当场拆穿,只需要让这个人带着恐惧回去。恐惧会让他守规矩,至少在十年内不敢轻举妄动。
裴砚站起身,袖袍一挥:“设宴太和殿,款待南诏王。”
钟鼓齐鸣,仪仗开道。众人移步外殿。太和殿早已备好酒席,宫人穿梭其间,流水般送上菜肴。南诏王被引至右首第一席,位置尊贵,却紧挨着禁军统领所在方位。
沈知微缓步走入殿中,红裙曳地,发间白玉簪映着烛光。她落座时,南诏王偷偷抬眼看了她一下,又迅速收回视线。
裴砚举杯:“今日南诏归附,乃天下同庆之事。望尔等忠心不二,共保太平。”
满殿齐呼:“万岁!”
沈知微也举起酒杯,声音清越:“愿两国永结同好。”
南诏王跟着举杯,手有些抖。酒液晃出半滴,落在衣襟上。他急忙擦去,脸上挤出笑意:“谢陛下,谢皇后。”
沈知微微笑点头,没有多言。她知道,这句“同好”在他听来,恐怕更像一道枷锁。但她不在乎。真正的控制从来不在刀兵,而在人心被制。
宴至中途,歌舞起。舞姬列队而入,水袖翻飞。南诏王看得出神,但眼神飘忽,几次往殿门方向瞟。
沈知微不动声色,再次启用心镜。这一次,她并未锁定南诏王,而是扫过他随行的两名亲信。
第一个心声:【王若能留得性命,回去立刻加固城防】。
第二个心声:【中原人狡猾,今晚不能醉】。
她放下酒杯。这些人嘴上说着归顺,心里早已盘算后路。但她依然不动。现在撕破脸,只会逼他们狗急跳墙。不如让他们带着侥幸回去,等监察使一到,那些小动作自然暴露。
裴砚察觉她的沉默,侧头看她一眼。
她回视,轻轻点头。
那一眼中没有多余情绪,只有确认。他知道她在想什么。他们早已不必多言。
片刻后,裴砚开口:“南诏地处偏远,民生艰难。朕已令户部拨粮十万石,送往滇南,助其安民。”
南诏王一愣,连忙起身谢恩:“陛下仁德,臣感激涕零!”
“不必谢。”裴砚淡淡道,“朕施恩,是因你识时务。若有一日失忠,这些粮草,也会变成讨伐你的军资。”
南诏王脊背一凉,重重叩首:“臣绝无二心!”
沈知微看着他伏地的身影,终于开口:“西南多山,道路难行。陛下派去的官员,需有当地人协助引路。不知王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南诏王抬头,迟疑片刻:“臣……可派两名老臣随行。”
“不必。”沈知微摇头,“朕之意,是你最信任的人。”
南诏王脸色变了:“这……”
“怎么?”她语气平和,“莫非连一个可信之人都派不出?还是说,你根本不愿我们的人进去?”
殿内瞬间安静。
南诏王额头渗出冷汗。他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
沈知微继续道:“你若真想保王位,就该主动交出治理权。否则,陛下今日收你降书,明日也可发兵问罪。”
裴砚接话:“皇后所言极是。你选谁,明日便随监察使一同启程。若拖延,视为抗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