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90章 新朝初立,北地深耕

公元前192年 汉前少帝元年 农历二月至三月

凛冬渐逝,春意萌动。公元前192年的春天,在帝国权力更迭的余波中,悄然降临北地。湟水坚冰初融,潺潺水声打破了原野一冬的沉寂,向阳坡地上,残雪消融处已见点点嫩绿。然而,这个春天注定与往年不同。长安城传来的正式消息,如同一声沉闷的钟鸣,回荡在每一位北地高层的心头:年轻的汉惠帝刘盈已然驾崩,一位幼主在新年伊始继位,是为汉前少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功臣受遗诏辅政。这意味着,中央政权进入了一个“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的微妙时期。对于远离权力中心的北地郡而言,新朝的建立,非但没有带来明朗的前景,反而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靖王李凌深知,在辅政功臣们巩固权力、梳理内外的敏感阶段,任何边镇的过激举动或显眼表现,都可能被无限放大,甚至引来不必要的猜忌。因此,他审时度势,为北地定下了“深耕”之策——即利用春季万物复苏的时机,将全部精力转向内部治理的深化与细化,对外则极力表现出恭顺、安分、甚至略带保守的姿态,宛如一位勤恳的农人,在自家田地里默默耕耘,不问窗外是非。

二月初,春寒料峭。李凌在王府议事厅召见周勃、公孙阙、高顺。厅内炭火已撤,仍有些清冷,但众人的神情却比冬日时更为凝重。

“王爷,新朝初立,辅政者皆为先帝旧臣,于王爷有旧谊,然其心难测。”周勃率先开口,分析局势,“彼等首要之务,乃稳定长安,清除吕氏余孽,安抚宗室功臣。我北地地处边陲,只要安分守己,不生事端,短期内当可无虞。然,长久来看,功臣秉政,未必乐见强藩坐大。”

公孙阙补充道:“阙亦作此想。今岁春耕,乃新朝立后之首务,我北地若能借此契机,将内政打理得井井有条,边陲宁谧,赋税如期,便是对新朝最大的支持与恭顺。反之,若此时急于表功或有所请托,反易惹人生疑。”

高顺点头道:“军备方面,亦当以稳为主。去岁冬训,将士技艺皆有精进,今春可侧重于戍守、屯田,外示无害,内敛锋芒。”

李凌聆听完毕,目光扫过案几上象征性的几缕新麦穗,沉声道:“诸位所虑,正是本王所思。新朝如初生之木,风雨未定。我北地,当为其‘西陲藩屏’,而非‘肘腋之患’。故此‘深耕’,意在‘固本培元’,示之以‘静’,予之以‘安’。”

他随即做出具体部署:

“勃兄,今岁春耕,乃重中之重。不仅要按时完成,更要‘精耕细作’。郡府需派出精干吏员,分赴各县,督导选种、施肥、兴修水利,尤需关注去岁新垦田地及军屯田之管理。赋税征收,务必依制而行,公平公正,绝不可加征分毫,亦需严防胥吏中饱私囊。可借此机会,进一步核查户籍田亩,使郡府掌有最准确之数据。总之一切政务,务求‘扎实’、‘精准’,让朝廷看到的是一个‘治理有效、民生安堵’的北地。”

“子通先生,学吏馆春季学期,当以‘实务’与‘忠君’为核心。增加律令解读、公文规范、钱粮核算等课程,培养干吏之才。同时,需向学员宣讲新朝恩德,强调恪守臣节、忠君爱国之理。情报网络,重心转为长期、隐秘地监测新朝政策风向,尤其是其对藩王、边郡之诏令与举措,不必急于求成,但求持续、准确。对朔方、匈奴之动向,保持常规监视即可。”

“高顺将军,军队今春以‘戍卫’与‘助耕’为主。除必要边境巡逻外,大规模操练可适当减少,或以协助春耕、修缮水利等名义进行,融入民间。然,内部战备不可松懈,军官战术推演、士卒个人武艺打磨,仍须抓紧。对朔方王勇部,保持距离,维持现状。”

李凌最后强调:“自即日起,北地一切对外文书,言辞务必谦卑恭顺,只汇报例行政务,如春耕进展、边塞安宁等,绝口不提军备强弱、钱粮多寡等敏感话题。我等要让长安看到的,是一个‘知进退、守本分、能安边’的靖王。”

【系统提示:宿主面对新朝权力结构未稳的敏感期,采取极致内敛与务实深耕的策略,旨在最大化降低自身存在感,将外部政治风险降至最低,同时苦练内功,等待时机… 宿主状态:于微妙局势下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审慎性与战略耐心,统治艺术更趋老练…】

“深耕”之策一经推行,北地郡上下立刻行动起来。春耕的繁忙景象如期而至,但与往年相比,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沉静与专注。郡县官吏们奔走于乡里,指导生产,解决纠纷,一切都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周勃坐镇狄道,每日处理大量文书,细致核对着春耕进度、粮种发放、水利修缮等各项数据,力求事事心中有数,案无积牍。

学吏馆内,书声琅琅,公孙阙亲自讲授《汉律》要义,并结合北地实际案例,分析政务处置之道。课余,则组织学员讨论“忠孝节义”,潜移默化地强化对汉室和新朝的认同。情报网络的触角,则像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渗入各地,不再追求惊天内幕,而是耐心收集着新朝各项政令的颁布与执行情况,以及各地官员的反应,从中分析政策走向。

军营中,高顺调整了训练计划。每日清晨,士卒们依旧出操,但声势减小了许多。白天,部分军士被派往军屯田协助耕作,或帮助百姓修缮沟渠,军民关系显得愈发融洽。只有在夜晚的营房内,军官们仍在烛光下研讨战法,士卒们也在悄悄打磨着兵刃。整个北地,呈现出一种外示平和、内蕴力量的独特气象。

二月下旬,春耕进入**。北地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然而,公孙阙的情报网络,还是带来了一些外部消息的涟漪。长安方面,辅政的功臣们似乎忙于内部整合与清算吕氏余党,对各郡国的诏令多是例行公事的安抚与要求稳定。有消息称,太尉周勃(灌婴侯)可能有意整顿边备,但具体方略尚未出台。朔方都督虫达,依旧保持着沉默,其部下王勇军也异常安静,似乎也在观望长安风向。匈奴方面,左贤王部的内乱接近尾声,一个名为稽鬻(虚构,或据史实)的部落首领似有脱颖而出之势,但短期内仍无力南顾。

这些消息,进一步印证了李凌的判断:新朝无暇他顾,北地当前“深耕”静观的策略是正确的。他指示属下,继续维持现状,不予回应,不主动招惹任何一方。

三月初,春暖花开。李凌在周勃陪同下,轻车简从,巡视了狄道周边的春耕情况。看到田间地头军民协力、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长势良好的禾苗,他深感欣慰。

“勃兄,你看这春苗,只要根基扎实,雨水调顺,自能茁壮成长。治国安边,亦是此理。”李凌感慨道,“我北地今日之‘深耕’,看似平淡,实则是为将来可能的风雨,扎下最深的根。”

“王爷明见。”周勃颔首,“只要我北地内部铁板一块,仓廪充实,民心归附,纵有外变,亦可从容应对。”

巡视期间,李凌还特意去看了学吏馆学员在乡间的实习点,勉励他们踏实学习,将来为郡国效力。一切举动,都显得那么自然、务实,毫无张扬之处。

三月中旬,一件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发生了。朝廷的使者再次抵达狄道,此次并非宣诏,而是下达了正式的春耕劝农诏书,并要求各郡国汇报今岁春耕概况及边情。诏书语气平和,意在安抚。

李凌依礼接待,呈上早已准备好的、内容详尽却措辞谦卑的奏报,重点陈述了北地春耕顺利、边塞安宁、军民感念圣恩的情况,对军备、钱粮等只字未提。使者查验无误,勉励几句,便告辞复命。整个过程波澜不惊,完全符合一个边郡应对中央例行检查的标准流程。

送走使者后,李凌对周勃等人言道:“新朝此举,意在摸底,亦是安抚。我等应对得体,可暂安其心。然,切记不可松懈,‘深耕’之策,仍需持之以恒。待其内部稳固,必有新政出台,届时方是我北地需要认真应对之时。”

北地的春天,就在这种外松内紧、专注内部的“深耕”中悄然度过。田野里的禾苗一天天长高,郡府库房的数据日益详实,军中的战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吏馆的学子们也日渐成熟。李凌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水域中,稳稳地把控着北地这艘大船的方向,不追求速度,只注重航行的平稳与船只本身的坚固。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就在下一个季节,或者更远的未来。而此刻的“深耕”,正是为了那时能够从容应对,屹立不倒。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惠帝纪:“少帝元年春,北地靖王凌劝农桑,边郡无事。”

* 家族史·始祖本纪:“少帝元年初,新朝立,主少国疑。凌公定‘深耕’之策,外示恭顺,内修实政。令周勃狠抓春耕,清核户籍;公孙阙强学吏馆实务忠君之教,密观朝政;高顺敛军锋,助耕戍守。北地务本安内,不矜不伐,以静待变。”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新主立,上帝令圣域务本,隐迹修政,密察新朝风。”

* 北地秘录·凌公新朝深耕:“少帝新立,李凌不表功,不惹眼,一心督导春耕,整顿内政,精炼士卒,北地于沉寂中根基愈厚。”

(第二百九十章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