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78章 冬藏待机,京华风云

第二卷:开府建衙,世家初成

第二百七十八章:冬藏待机,京华风云

公元前194年 汉高后四年 农历十月至十一月

北地的深秋,寒风渐起,湟水水量减退,原野上的草木尽数枯黄,一片萧瑟景象。丰硕的秋收已然结束,仓廪充实,百姓们正忙于储存过冬的物资,修补房舍,准备迎接严寒的考验。狄道城内,喧嚣的市井稍稍安静下来,但郡府各衙署的灯火,却常常亮至深夜。靖王李凌在成功应对丰收、深化“秋课”之后,并未有丝毫松懈。来自长安的惊人消息——吕后病重,朝政由吕氏子侄把持,皇帝身边旧臣势力抬头——如同一块巨大的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虽远在千里之外,但其激起的波澜,却真切地拍打着北地这艘航船的船舷。外部政治格局的剧变已呈山雨欲来之势,李凌深知,北地能否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中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取决于未来数月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应对是否得当。

十月初,靖王府书房内,李凌与周勃、公孙阙、高顺进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秘密会议。会议的主题,不再是具体的政务军务,而是针对长安剧变可能引发的各种情况,制定一套系统性的、多层次的应对预案。

“王爷,吕后病笃,朝廷权力更迭在即,此乃数十年未有之变局。”公孙阙首先分析局势,面色凝重,“根据目前情报,吕产、吕禄等虽暂掌大权,然其威望不足以服众,且与皇帝及部分功臣旧臣矛盾已深。一旦吕后驾崩,长安必有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其结果,无非三种:其一,吕氏成功压制对手,继续把持朝政,然其合法性堪忧,内部反抗不会停止;其二,皇帝在旧臣支持下夺回权力,清算吕氏,然过程必然血腥;其三,双方势均力敌,陷入僵持甚至内战,天下动荡。”

周勃接口道:“无论何种结果,对我北地而言,皆机遇与风险并存。若吕氏继续掌权,以其猜忌之心,对我等边镇藩王,恐更难容,削藩之策或更激进。若皇帝亲政,或可念及王爷乃先帝所封,且有公主这层关系,态度或稍缓,然亦未必全然放心。若天下动荡,则我北地拥兵粮足,或可更有作为,然亦可能成为各方觊觎的目标。”

高顺握拳道:“末将以为,当此乱局,首要在于自强!只要我北地军精粮足,内部铁板一块,任他长安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若有人敢犯我疆界,必叫其有来无回!”

李凌静听众人议论,手指在地图上长安的位置轻轻敲击,目光深邃。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坚定:“诸位所虑,皆切中要害。长安之变,确系我北地命运之关键转折。然,我等身处边陲,信息滞后,局势瞬息万变,主动介入,不啻火中取栗,风险极大。故,当下之策,核心仍在于‘以静制动’,‘冬藏待机’。”

他具体阐述道:

“所谓‘冬藏’,其一,乃藏粮于仓,藏兵于民。今岁丰稔,务必将粮食储备做到极致。勃兄,立即着手,对郡内所有粮仓,进行最后一次彻底盘点和加固,尤其要确保隐蔽‘义仓’的绝对安全。可借口防范寒冬雪灾,适当增加民户存粮指导,藏粮于民。军备方面,高顺将军,利用冬闲,加强士卒休整和装备维护,表面可减少大规模操练,示以外松,实则暗练精兵,尤其要储备箭矢、加固城防,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

“其二,藏锋于内,敛迹于外。对外,一切言行,须极度谨慎。对朝廷,继续保持恭顺姿态,所有文书往来,措辞要更加谦卑,只汇报边郡寻常事务,绝不涉及长安政局一字半句。对朔方都督府及王勇部,礼数周全,供给无误,但保持距离,不给他们任何寻衅的借口。边境互市,规模可适当收缩,强调以稳为主。总之,要让外界觉得,北地靖王,只是一个恪守臣节、专心边务的武夫,对中枢之事,既不关心,也无能力干涉。”

“其三,藏智于府,安内固本。子通先生,长安的情报网络,要投入最大资源,务必做到消息灵通、准确、及时。不仅要关注吕后病情、朝会动态,更要留意关键人物(如陈平、周勃(灌婴侯)、乃至宫中宦官)的动向,以及各地藩王、郡守的反应。内部,‘秋课’发现的问题,要加速整改完毕。吏治要清明,民心要安定。要利用这个冬天,将北地内部打造得如同铁桶一般。”

【系统提示:宿主面临中央政权更迭的巨大历史关口,采取极度谨慎的防御性策略,旨在最大限度保存实力、规避风险、等待最佳时机,政治智慧与战略耐心面临终极考验… 宿主状态:于惊涛骇浪前选择深潜,外示羸弱,内修甲兵,将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寄托于自身的绝对稳固与精准的情报判断,展现其作为乱世枭雄的深沉与隐忍…】

“至于‘待机’,”李凌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压低,“便是要睁大眼睛,看清时局变化,选择最有利于北地的时机和方式,有所作为。这个‘机’,可能很快到来,也可能需要数年。我们要做好长期等待的准备。若吕后驾崩,朝廷混乱,短期内无暇北顾,我便能赢得更宝贵的巩固时间。若新君(无论谁)站稳脚跟,欲稳定边陲,我北地治理有成,边患稍息,或可借此表功,争取更有利的地位,甚至……设法化解朔方都督府这一掣肘。若天下大乱……届时再行权衡。但一切的前提是,我北地必须活着,必须强大!”

“王爷深谋远虑,臣等谨遵号令!”周勃、公孙阙、高顺肃然应道,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计议已定,北地郡立刻转入了一种外松内紧的“冬藏”状态。对外,一切如常。给朝廷的奏章,依旧是关于边塞安宁、粮储充足、军民感念天恩之类的套话。与朔方都督府的公文往来,客气而平淡。狄道城门口,守军检查往来商旅,神色如常。王勇部的探子回报,北地军似乎因冬寒减少了操练,一切平静无波。

然而,在平静的水面之下,是汹涌的暗流。郡府仓曹灯火通明,吏员们加班加点,核算着最后的粮储数据,周勃亲自督查,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记录在案,储存得当。军营中,高顺选拔最忠诚可靠的军官,组成核心战备小组,秘密检查武库,规划城防应急预案,组织小规模的精锐部队进行夜间演练和极端天气下的适应性训练。公孙阙则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情报工作中,他派出的心腹,携带重金,以各种身份潜入长安,编织着一张更为细密的信息网。狄道城内,也加强了宵禁和巡逻,以防万一。

十一月,北地降下了第一场大雪,天地间银装素裹,寒气逼人。在这片洁白与寂静之下,隐藏着北地统治核心的高度紧张与期待。终于,在十一月中旬,公孙阙通过一条极其隐秘的渠道,获得了一个确切无疑的消息:皇太后吕雉,已于数日前,在长乐宫驾崩!消息被吕产、吕禄等人严密封锁,秘不发丧,正紧锣密鼓地布置权力交接,试图压制反对力量。

消息传到狄道,李凌在书房中独自静坐了很久。吕后,这个强大、精明而又冷酷的统治者,终于走完了她的一生。她的时代结束了,一个大汉王朝前途未卜的新时代,即将开启。对于北地,对于李凌个人,这究竟是福是祸?

他立刻召来周勃、公孙阙。“吕后已崩,然秘不发丧,京中局势,一触即发。我北地,‘冬藏’之策,进入最关键阶段。传令下去,自即日起,北地进入最高级别戒备,但外松之态,要比以往更甚!没有我的直接命令,任何人不得擅动,不得对外发表任何关于长安的言论。一切,等!”

“诺!”周勃与公孙阙深知,决定命运的时刻,或许真的不远了。

北地的冬天,在严寒与等待中,显得格外漫长。李凌坐镇狄道,如同一只蛰伏的猎豹,收敛了所有的锋芒,将力量积蓄于爪牙之内,冷静地注视着远方长安城上空,那正在积聚的、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暴风云。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四年冬,北地靖王凌谨守边备,吏民安堵。”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四年冬,凌公得吕后病笃之确讯,定‘冬藏待机’之策。令周勃藏粮固仓,高顺外松内紧暗练精兵,公孙阙广布侦骑密察长安。北地外示恭顺如常,内实戒备森严。十一月,得报吕后驾崩,秘不发丧。公令北地进入最高戒备,静观京华风云之变。”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高后四年冬,闻吕后濒危,上帝行冬藏策,积粮秘兵,广布耳目。后得后崩秘讯,上帝令静待时变。”

* 北地秘录·凌公冬藏待变:“吕后病危,李凌令北地外松内紧,藏粮练兵,密侦长安。及后崩讯至,凌公蛰伏静观,以待天时。”

(第二百七十八章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