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4年 汉高后四年 农历八月至九月
北地的八月,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广袤的原野上,金黄取代了翠绿,沉甸甸的粟穗黍穗在风中摇曳,形成一片丰收的海洋。狄道城外,通往各处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满载着新收的谷物,运往郡县的大小粮仓。田间地头,农人们挥汗如雨,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收获着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靖王李凌推行的“秋课”大计,恰与这丰收时节同步,使得北地郡上下,沉浸在一片繁忙而又充满希望的景象之中。外有长安变机初显,内有秋粮丰稔在望,历经数年艰难经营的北地,似乎正迎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八月初,秋收全面展开。郡府长史周勃坐镇狄道,统筹调度,各曹署吏员分赴各县,督导收割、征收赋税、入库仓储。得益于去岁以来的水利兴修、农技推广以及相对风调雨顺,“靖边三策”中的“固本策”成效卓着,今岁秋收的丰稔程度,甚至超过了去岁。初步统计的数据不断报来,显示郡内仓廪入库粮食将远超定额,不仅足以支付来年官俸军饷、抚恤赏赐,更有大量盈余可用于储备和进一步投入再生产。狄道城内的大仓率先堆满,随后各县城仓也陆续告盈。周勃下令,立即启用去岁规划、今岁增建的数处隐蔽“义仓”,将部分新粮转入其中,以备非常之需。府库的充实,极大地增强了北地郡应对任何潜在风险的物质底气。
“王爷,天佑北地,今岁又获丰稔!”周勃难掩兴奋地向李凌禀报,“各县赋税征收顺利,仓廪充盈,百姓家有余粮,人心安定。此乃推行‘固本策’以来,最大之实效!”
李凌仔细审阅着汇总的账册,脸上露出了欣慰而沉稳的笑容:“勃兄辛苦,此乃我北地军民同心,天道酬勤之果。然,丰收之后,尤需谨慎。仓储管理,防火防潮防鼠患,乃重中之重;赋税征收,须严格依制,绝不可盘剥百姓,徒增怨言;余粮调配,用于储积、赈贷抑或流通,需有长远规划。尤其要保障军需及孤寡抚恤,此乃稳定之本,绝不可有失。”
“臣明白!已严令各仓增派人手,加强巡查;赋税征收,由户曹严格监督;余粮调配方案,正与诸曹会商,不日即可呈报王爷审定。”周勃肃然应道。丰收的喜悦,并未冲淡李凌居安思危的警惕。
【系统提示:宿主“固本策”迎来重大成果,资源储备达到新高,统治的物质基础得到空前巩固,应对变局能力显着增强… 宿主状态:于丰收中保持清醒,关注资源分配与风险管理,将利好转化为长期战略优势,展现其稳健务实的统治风格…】
与此同时,“秋课”大计的考核工作也在秋收的背景下深入推进。由公孙阙总责的考课小组,将秋收的组织、赋税的征收、仓廪的管理等具体工作,也纳入了对各县令、蔷夫及相关吏员的考核范围。实干与考核相结合,使得此次“秋课”更具实效性。一批治理有方、催科得力的官吏脱颖而出,记录在案,等待擢升;同时也暴露出个别地区在仓储管理、赋税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被责令限期整改。整个北地的官僚体系,在丰富的实践和严格的考核双重作用下,效率与规范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学吏馆方面,首批接受“急训班”深造的学员,已在秋收和“秋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晓律令、精于算学的特长,在文书处理、账目核算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公孙阙趁热打铁,扩大了招生规模,并增设了“仓廪管理”、“边市贸易”等更具针对性的实务课程。李凌亲自前往学吏馆,对师生们予以勉励,强调“通晓实务,方为良吏”,北地未来之兴,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北地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边境方面,秋高气爽,正是游牧活动频繁的时节。然而,剧孟的斥候持续回报,匈奴左贤王部的内乱有愈演愈烈之势,几个大部落为争夺草场和人口相互攻伐,无暇南顾。边境地带出现了少有的宁静。灌婴的骑兵巡逻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也适当减少了出击频率,以休养马力。但对朔方都督府王勇部的监视,却丝毫未敢放松。高顺严格执行外松内紧的策略,北地军表面维持正常戍守,暗地里则利用秋收后的相对闲暇,加强了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装备的维护保养。
互市方面,随着秋收完成,北地有了更多的粮食可供交易。在官府的严格管控下,与烧当羌等部的边境互市在野狐泉等地有序恢复。汉地的粮食、布帛、盐茶等物,换取羌胡的马匹、牛羊、皮毛,双方各取所需。公孙阙制定的互市管理章程发挥了作用,交易过程较为规范,纠纷减少。有限的边境贸易,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也维持了与周边羌胡的相对和睦关系。
九月重阳,佳节又至。北地迎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丰年,狄道城内举行了比去岁更为隆重的庆祝活动。郡府赐下酒肉,犒劳官吏将士,并与民同乐。市井之间,熙熙攘攘,商贩叫卖之声不绝于耳,流民安置点也少见饥馑之色,整个北地呈现出一种劫后重生、欣欣向荣的气象。靖王府内,也设了家宴。李凌与刘玥对坐,看着日渐长大的李玄业和李玄承,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希望。家庭的温馨,成为他在复杂政局中重要的慰藉和力量源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