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 汉高后元年 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
北地的初夏,雨水渐渐丰沛起来,冲刷着狄道城墙上干涸的血迹,也滋润着城外那片饱经战火蹂躏、如今正顽强冒出点点新绿的田野。重建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虽缓慢,却坚定。城墙的缺口被逐渐堵上,坍塌的屋舍有了雏形,市集也恢复了些许烟火气。然而,一种新的紧张感,取代了战后初期的悲怆与混乱,悄然弥漫在狄道城的官署与军营之间——源于那道设立朔方都督府、命老将虫达节制北地防务的诏书。
五月末,一队打着朔方都督府旗号的人马,护卫着几辆马车,抵达了狄道城。来的并非都督虫达本人,而是其麾下的一位行军司马,姓赵,带着十余名属吏和一小队亲兵,持都督府公文,声称奉虫达之命,前来“巡视防务,核验军资,并传达都督方略”。此举虽在规制之内,但其时机与姿态,难免让人解读为新任上司对北地这位“靖王”的首次正式审视与权力宣示。
靖王李凌闻报,神色平静,吩咐以礼相待。他亲自在王府偏厅接见了这位赵司马。来人年约四旬,面容精干,眼神锐利,行礼虽恭,言语间却带着几分上官使者特有的矜持与审视。
“下官赵乾,奉虫达都督之命,特来拜见靖王殿下。都督初掌北疆防务,关切各郡情势,尤以王爷镇守之北地,新经血战,功勋卓着,特命下官前来聆听王爷方略,查验军备损耗,以便都督统筹全局,奏报朝廷,恳请后续钱粮支援。”赵乾开门见山,话语冠冕堂皇,实则点明了来意:了解北地虚实,掌握军权动向。
李凌心中了然,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感慨:“有劳赵司马,亦请代本王转达对虫达都督的敬意。北地此番侥幸退敌,全赖将士用命,然损失惨重,城防亟待修复,军械粮秣消耗殆尽,正亟需朝廷及都督府鼎力支持。”他随即命周勃陪同赵司马一行,前往武库、粮仓、城防工事等处巡视,并提供相关账册文书,供其核验,态度极为配合。
【系统提示:宿主面临上级权力机构的直接介入与审视,需在保持恭顺表象与维护自身核心利益间取得精妙平衡,政治手腕与应变能力面临新考验… 宿主状态:冷静应对,以退为进,利用对方巡视之机,巧妙展示困难与忠诚,规避潜在风险,同时加速内部整合…】
接下来的几日,赵司马一行在周勃的陪同下,仔细查看了狄道的防务。他们看到了修补中的城墙,清点了确实所剩无几的箭矢库存,核对了记录着阵亡将士名单和抚恤需求的冗长卷宗,也目睹了军营中许多带伤休整的士卒。周勃言辞恳切,不时叹息人力物力之匮乏,将北地面临的困难如实道出,甚至略带“诉苦”之意。高顺则陪同检阅了尚能成建制操练的部分军队,队列虽齐整,但兵员数量明显不足,甲?兵器也多有残损。整个巡视过程,北地方面表现得极为坦诚,甚至有些“过于”坦诚,将自身的虚弱与困难暴露无遗。
李凌则在一次正式的宴请上,对赵司马再次强调了北地军民忠于王事、愿听从虫达都督调遣的决心,但同时委婉提出,北地当前首要任务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若短期内再遭大战,恐难支撑,希望都督府能体谅下情,在兵力调配上予以考量。这番言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忠勇可嘉、但实力受损、亟待扶持”的边藩形象。
赵司马返回太原复命时,带走了大量关于北地困难现状的记录。李凌相信,这些信息传到虫达乃至吕雉耳中,至少能在短期内降低朝廷对北地的戒心与索取,为北地赢得宝贵的喘息时间。然而,他也深知,这种“示弱”策略只能一时奏效,长远来看,自身实力的快速恢复才是根本。
就在应付都督府巡视的同时,李凌加速推进着内部的“固本”之策。新招揽的几位人才开始发挥作用。公孙阙展现出其在钱粮户籍管理上的过人才能,他协助周勃,重新厘定了战后混乱的田亩册和户口簿,设计了一套更有效率的赋税征收与物资调配流程,并开始着手规划如何利用即将到来的秋收,逐步恢复郡府财政。墨衡则一头扎进了工匠营,他对现有弩机提出了改进方案,增加了射程和稳定性,并开始尝试利用北地有限的铁矿资源,秘密研制一种更坚韧的甲片。而剧孟,被高顺委以重任,负责整顿和训练军中的斥候队伍,他凭借其江湖经验和敏锐直觉,很快带出了一支更加精干、擅长潜伏与侦察的小队,活动范围逐渐向更远的边境延伸。
李凌特别叮嘱周勃,对于这些新来的人才,既要重用,也要暗中观察其忠诚与能力,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和尊重,使其能安心为北地效力。同时,招贤的脚步并未停止,更多的眼线被派往关东、巴蜀等地,寻找那些因各种原因不得志的实干之才。
六月仲夏,北地迎来了一场难得的透雨,缓解了春旱的焦虑。雨水过后,狄道城外的禾苗长势喜人,似乎预示着秋后能有一个好收成。也就在此时,来自朔方都督府的正式公文送达狄道。虫达都督在文中对北地军民的忠勇表示嘉许,对其面临的困难表示理解,承诺将向朝廷奏请减免北地今岁部分赋税,并酌情调拨一批军械补充损耗。但公文也明确要求,北地郡今后凡兵力调动超过五千人,或进行大型筑城、出征等军事行动,必须事先呈报都督府核准。此外,都督府将定期派员巡查各边郡防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