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 汉高后元年 农历四月至五月
北地的春日,在血腥与焦土的气息中艰难地萌发着生机。狄道城外的田野里,劫后余生的农夫们在那片曾经浸透鲜血的土地上,小心翼翼地播下希望的种子。城墙的修补工程日夜不停,叮当作响的锤凿声取代了震天的战鼓,成为这座城市新的主旋律。靖王李凌颁布的抚恤与劝农政策,如同及时雨,渐渐稳住了惶惶的人心。然而,表面的重建之下,暗流从未停息。
这一日,狄道城来了一行风尘仆仆、装扮各异的人。为首的是位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却异常敏锐的文士,身着洗得发白的儒袍,带着几名弟子模样的年轻人;另一拨则是一位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手指关节粗大的匠人,与其同行的还有几个背着沉重工具箱的汉子;还有一人,独自骑着一匹瘦马,衣衫褴褛,却腰杆笔直,眼神中带着一股落魄却不屈的锐气。他们手持着不同渠道获得的、盖有靖王府特殊印记的荐书,被周勃派出的心腹秘密接引,并未惊动太多人,径直进入了守备森严的王府。
李凌在书房秘密接见了他们。没有繁文缛节,开门见山。
那清癯文士名叫公孙阙(字:子通),乃原齐国故地人,曾为某郡小吏,因不满秦末苛政及楚汉战乱中的种种倾轧,弃官游学,精通律法、算学,尤善户籍田亩管理,对钱粮运转有独到见解。他听闻北地靖王重实务、行军功授田,特来相投。
那魁梧匠人名叫墨衡(无字),祖传工匠,尤擅营造器械,曾参与过前朝大型宫室的部分工程,对攻城器械、守城弩机、乃至水利设施均有深入研究,因战乱流离失所,辗转至北地。
那独行客名叫剧孟(字:子猛),本是赵国游侠,仗剑任气,因在当地得罪豪强,遭官府通缉,一路西逃,听闻北地抗胡,靖王用人重才不重出身,故前来碰碰运气。
李凌仔细聆听了他们的自述和应对,又提出几个关于治理、匠造、御敌的实际难题相询。公孙阙对答如流,思路清晰,于钱粮统筹、安民兴利方面颇有见地;墨衡谈起器械营造,眼中放光,当场画出几种改进的弩机草图,言及射程与威力,令人心动;剧孟虽不善言辞,但谈及边境地形、胡骑习性及小股部队袭扰之术,却颇有实战心得,显是久历风霜之人。
李凌心中暗喜,此三人虽非名动天下之大才,却正是北地目前急需的务实之才。公孙阙可助周勃理清内政,尤其是战后复杂的户籍、赋税重整;墨衡的技艺若能用于军备,北地防务将如虎添翼;剧孟这类熟悉江湖和边地情况的人物,用于侦察、缉私甚至一些隐秘行动,再合适不过。他当即表示接纳,许以相应职位和俸禄,安排他们暂时安顿下来,参与具体事务,以观后效。
【系统提示:宿主启动人才招揽计划初见成效,吸引到具备实务技能的中下层人才,有助于提升领地治理与军备技术水平… 宿主状态:审慎评估,量才施用,着眼于解决当前实际困境,展现出现实主义用人观…】
这批人才的到来,让李凌更加坚定了“人才立本”的策略。他嘱咐周勃,将招贤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限于文士匠人,凡有一技之长,如精通医道、善于畜牧、熟知商路、甚至通晓异族语言者,只要身家清白(或可控制),愿为北地效力,皆可暗中延揽。同时,他特别强调,对于招揽来的人才,既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待遇,也要有相应的考察和监督机制,防止良莠不齐,甚至混入细作。
就在李凌专注于内政建设与人才储备之时,来自长安的又一道诏书,打破了北地短暂的平静。这次来的不再是普通的嘉奖或询问,而是一道关于军事部署调整的正式命令。诏书以皇帝和太后的名义,重申了对靖王固守北地之功的肯定,但笔锋一转,指出并州新败,防务空虚,为加强整个北疆防御体系,决定设立“朔方都督府”,总揽并州及北地郡部分防务,任命老将虫达为朔方都督,驻节太原,有权调度包括北地郡在内各部边军,协同作战。诏书中特意提到,靖王李凌“勇冠三军,忠贞体国”,应“倾力配合”虫达都督,共御外侮。
这道诏书,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意味深长。虫达乃刘邦旧部,资历深厚,与吕氏关系亦不差,任命他为都督,既显示了朝廷对北疆的重视,又在北地郡之上设置了一个直接听命于长安的上级机构。这意味着,李凌此前获得的“便宜行事”之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日后北地军的调动、乃至大型防御工程的兴建,可能都需要向这位虫达都督请示报备。这无疑是吕雉及其幕僚为了遏制李凌势力过度膨胀,使出的又一招平衡之术。
消息传来,北地军政要员反应不一。高顺等将领面露愤懑,认为朝廷此举乃过河拆桥,担心日后作战会受到掣肘。周勃则相对冷静,劝慰众人,此乃朝廷制衡藩镇之常策,眼下不宜正面冲突,且虫达为人老成,并非一味争权夺利之辈,或可共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