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9年 汉高帝八年 农历九月
匈奴左贤王部寇边的烽烟虽已暂时消散于北地东方的天际,但留给狄道城的并非松懈,而是一种更深沉的紧迫感。秋高气爽,本是收获与储备的时节,然而刚刚经历了一场边境虚惊的北地郡上下,都清晰地意识到,和平并非理所当然,强大的武力才是生存最坚实的保障。靖王李凌(体质27)并未因敌人的退却而放松警惕,反而将这次危机视为一记警钟,加速推进他酝酿已久的一项根本性变革——旨在强军固本的“军功授田制”。
王府议事堂内,炭火盆已然撤去,取而代之的是窗外透进的明亮秋光。李凌与心腹重臣周勃(政治85,智力82)、高顺(体质26,武力86),以及刚刚从东部边境轮换回来、一身征尘的灌婴(敏捷88)齐聚一堂。案几上摊开的并非地图,而是厚厚一叠关于北地郡户籍、田亩、历年军功记录以及府库钱粮的简牍。
“此次左贤王入寇,虽未直接犯我北地,然其势汹汹,足见匈奴亡我之心不死。”李凌开门见山,声音沉稳,“我北地欲求长久安宁,唯有自强一途。强军之要,首在励士。然以往赏赐,多为金银帛粟,虽可解一时之需,却难系将士长久之心,更无法令其与脚下土地血脉相连。”
周勃颔首:“王爷所言极是。将士无恒产,则心无恒安。每逢战事,虽能效死力,然平日难免思归故里,或退役后生计无着,于军心士气乃至地方安定,皆非长久之计。”
高顺接口道:“尤其边军士卒,多来自流民或贫苦之家,若能以军功赐予田宅,使其落地生根,则守土即守家,必然效死力以卫桑梓。”
灌婴虽更擅军事,也明白其中道理:“末将麾下儿郎,若能以斩首、先登、破阵之功换取实实在在的田地,必然更加用命!”
李凌见众人意见一致,便将自己思虑成熟的方案和盘托出:“故,本王决意,在北地郡推行‘军功授田制’!其要如下:
一、 定功授田:凡北地军籍士卒(包括正规军、戍卒、乃至表现优异之归附胡骑),皆依军功大小授田。斩敌首一级,赐良田十亩;俘获敌军重要人物、率先登城、陷阵破敌者,依功加倍;军官按职级及所部战功,另有相应田亩赏赐。
二、 选址安置:所授田亩,优先从无主荒地、抄没之田以及新垦边塞屯田中划拨。原则上,就近安置于其服役的障塞、军镇附近,形成‘军户屯垦点’,使其戍守与耕种相结合,亦兵亦农。
三、 减免赋税:军功田亩,初定十年内免纳田赋,十年后减半征收,以示优抚,使其能安心耕作,积累家业。
四、 世袭与限制:所授田亩可由子孙继承,但若子孙无人从军或触犯军法重律,官府有权酌情收回部分或全部田产。严禁私下买卖军功田,防止土地兼并,确保军功授田之制不为豪强所乘。
五、 配套之策:由官府提供初始粮种、农具借贷,并组织老农指导耕种技术。同时,于各军户屯垦点兴办蒙学堂,教授将士子弟识字、算术及忠君爱国之道。”
这一套制度,不仅赏赐物质,更赋予身份和未来,旨在将将士的利益与北地这片土地彻底绑定,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子弟兵”。
【系统提示:宿主推行深层次军事与社会改革,创新制度设计能力与平衡各方利益关系面临考验… 体质:27… 力量:26,敏捷:25,智力:99(设计兼具激励性、可行性与长远眼光的制度体系的能力凸显)… 政治:99(推行触及土地分配的重大改革,需高超的政治手腕平衡内部利益、化解潜在阻力)… 魅力:99(以宏大愿景凝聚人心,推动变革)… 幸运:26(???推行重大改革,运势面临内部调整波动)… 信仰值:9.9… 状态:深思熟虑后果断推行军功授田制,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军队忠诚度与战斗力问题,巩固统治根基,此乃一项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
周勃仔细听完,眼中精光闪烁:“王爷此策,实乃固本培元之长策!然推行之初,千头万绪。需立即成立一专门曹署,负责军功核定、田亩丈量、户籍登记、契约颁发等一应事宜。吏员需绝对可靠,精通律法算学,以防胥吏从中舞弊,寒了将士之心。”
高顺补充道:“授田之地,需优先考虑水利条件尚可、相对安全之区域。新附之民(指归附羌胡或其他流民)亦可纳入此制,但需设定更严格的考核期与功勋标准,逐步同化。”
灌婴拍案叫好:“妙极!如此一来,士卒们有了盼头,谁还敢不效死力?末将回去就向儿郎们宣讲王爷的恩德!”
李凌点头:“勃兄所虑极是。此事便由你总揽,立即从郡府及军中遴选干练公正之士,组建‘功田曹’,专司此事。顺兄、婴兄,你二人协助勃兄,提供军功记录,并协助选址与初期安置。首要之务,是先将去岁抗匈、今春平羌以及此次巡边有功将士的田亩落实下去,取信于军!此事关乎北地长远根基,务必公正、公开、公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