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语之种”计划的选拔,从来不仅仅是能力的考核,更是心性与理念的试金石。林墨和凌霜精心设计的试炼场,如同两面镜子,映照出候选者们截然不同的潜质与局限。
试炼一:翡翠星云的伦理困境
“翠羽”文明的主星“青琉璃”轨道上,联盟观察团旗舰“远见号”静静地悬浮着。舰桥观察室内,三位“星语之种”候选人正凝望着下方那颗如同巨大翡翠雕琢而成的星球,以及远方那片孕育着“光涡水母”、散发着梦幻荧光的星云。
负责此次观察任务的是三位风格迥异的候选人:
· 艾莎·维兰,一位来自科技高度发达但社会结构略显僵化的“理性构架”文明的年轻科学家,她坚信数据与逻辑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石,对“光涡水母”这类无法用现有科学完全解析的“规则生命”抱有审慎的怀疑。
· 卡伦·星歌,出生于一个与自然灵能深度绑定的“森林之子”文明,天生能与植物和某些能量生命进行浅层沟通,她对“光涡水母”抱有近乎本能的亲近与保护欲,认为开发星云是对宇宙生命网络的粗暴切割。
· 李琮,来自一个历史悠久、注重辩证与平衡的“中和”文明,他性格沉稳,善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试图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找那条微妙的“中道”。
此刻,他们面前的全息投影正在激烈地播放着“翠羽”文明议会内部的辩论实况。一方以经济发展派为首,展示了零素结晶所能带来的能源革命、医疗突破和舰队跃迁技术的飞跃,描绘了一幅文明层级提升的宏伟蓝图;另一方则由生态守护者和部分灵能哲学家组成,他们展示了“光涡水母”族群独特的意识共鸣场如何稳定着星云边缘的脆弱时空结构,以及它们那无法复制的、可能蕴含着生命规则奥秘的生存方式。
“数据很清楚,”艾莎首先发言,她调出自己建立的资源效益模型,“零素结晶的短期和长期收益,远超维持星云原貌的‘静态价值’。‘光涡水母’的存在固然独特,但为了单个物种阻碍整个文明的飞跃,从效用最大化角度看不合逻辑。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基因库或全息记录,保留其‘信息’。”
“信息无法替代生命!”卡伦立刻反驳,她的灵能感知让她能隐约感受到星云中传来的、如同摇篮曲般温和而悲伤的波动,“它们不是冰冷的数据,是一个活着的、呼吸的、与规则交织的文明!它们的意识场是这片星云的‘免疫系统’。强行开采,就像为了获取矿物而摧毁一个星球的大气层和生态系统,是短视而残忍的!科技发展难道必须以牺牲其他生命形态为代价吗?”
李琮沉默地听着,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操作,调取了“翠羽”文明的历史数据、社会结构分析以及联盟内部关于类似争议的先例。“问题在于,”他缓缓开口,“‘翠羽’文明内部对此事的民意分裂严重,强行推动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社会动荡。而联盟的原则是尊重成员文明的自决权,除非其行为危及自身存续或联盟整体利益。目前看来,并未到那一步。”他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或许可以划定核心保护区,在星云外围进行有限度的、环境影响可控的开采,并将部分收益反哺生态研究和保护。同时,联盟可以提供替代能源技术援助,缓解‘翠羽’的燃眉之急,为更妥善的解决方案争取时间。”
艾莎皱了皱眉,认为这不够高效;卡伦则觉得妥协依然是对自然生命的背叛。观察团的首席顾问(一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没有表态,只是记录着三人的表现。艾莎展现了卓越的分析能力,但缺乏对非理性价值的共情;卡伦拥有强烈的生命关怀,但略显理想化,对现实困境考虑不足;李琮的平衡思路符合政治现实,但能否在更极端的冲突中坚持原则,尚未可知。
试炼二:规则阴影下的探针
与此同时,在远离繁华星域的“沉寂回廊”边缘,一艘代号“溯源者”的科研船正小心翼翼地徘徊。船上是以范因斯坦博士(远程指导)为首的科学院团队,以及四位对基础规则研究有浓厚兴趣的“星语之种”候选人。他们的任务,是近距离监测那股被命名为“概念寄生体”的异常规则波动,并尝试理解其本质,严禁任何形式的互动。
这四位候选人的背景同样多元:
· 瑞恩博士,一位痴迷于数学宇宙假说的理论物理学家,坚信一切现象皆可被数学语言描述。
· 苏茜,一位拥有罕见“规则视觉”天赋的灵能者,能“看到”能量与规则流动的色彩和形状。
· 阿米尔,一位来自工程学背景的技术专家,擅长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探测方案。
· 陈星,一位哲学家与历史学家,致力于研究不同文明对宇宙本质的认知演变。
“溯源者”的传感器以最高灵敏度运行着,捕捉着那片虚无空间中若有若无的波动。在瑞恩博士的数学模型里,它呈现为一系列不断自我否定、无法收敛的奇异吸引子。在苏茜的“规则视觉”中,那是一片不断扭曲、试图吞噬周围规则色彩(代表已知物理定律)的、不断变化的“灰色污迹”。阿米尔设计的各种被动探测装置传回的数据支离破碎,仿佛那个“概念”本身在抗拒被观测。陈星则从联盟浩如烟海的古籍和“织网者”遗留资料中,寻找着任何关于“规则悖论”、“存在性危机”或“被拒绝现实”的隐喻记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