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投喂”策略的初步成功,为联盟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无法沟通的毁灭者,而更像是一个受困于自身残缺本能、在宇宙中盲目游荡的古老饥民。
范因斯坦的团队将这次“投喂”的数据进行了反复分析。“‘基石’筛选的规则信息碎片,主要是关于基础物理常数稳定性的数学证明和一些低熵的能量结构模型,”他汇报道,“这些信息似乎恰好符合了它某种……‘修复自身规则基底’的内在需求。吸收后,其规则签名的紊乱度确实有所下降。”
“也就是说,它在‘自我治疗’?”凌霜若有所思,“它的‘饥饿’,源于它自身规则结构的不稳定和缺失?”
“可以这么理解,”范因斯坦点头,“但它的‘消化’速度和我们提供的信息‘营养’含量,需要精确计算。投喂太少或能量密度过低,无法满足其需求,它可能会变得焦躁,加速移动寻找其他‘食物源’;投喂太多或信息过于复杂,则可能加速其恢复进程,甚至引发不可预测的进化,那可能更加危险。”
“协奏基石”也传递了类似的警示意念:【目标存在‘信息代谢’周期。需建立……可持续的……‘供给-稳定’平衡。过度刺激或放任皆不可取。】
于是,一场精密的“规则饲养”计划开始了。联盟在“潜在聆听者”——现在被研究团队临时命名为“回响吞噬者”——的预测路径前方,建立了数个隐蔽的自动投送站。这些站点由“静默守护者”哨站暗中保护,定期、定量地释放由“基石”精心配比的规则信息包。
吴庸的快速反应舰队则如同牧羊犬,在安全距离外默默跟随,监控着“回响吞噬者”的状态,确保它不会突然转向,靠近联盟的疆域或任何有价值的星域。
这种奇特的“共生”关系持续了数个周期。“回响吞噬者”似乎默认了这种定期的“投喂”,它的移动轨迹变得更加规律,活性扰动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那种冰冷的饥饿感也明显减弱。它甚至开始围绕那几个主要的投送点,进行周期性的盘旋,仿佛将这些区域标记为了自己的“牧场”。
危机似乎暂时被控制住了。
---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止。
首先,“基石”的“脉络预测”捕捉到,“回响吞噬者”在稳定下来后,其内部似乎开始了一种缓慢的、基于吸收信息进行的自我重构。它并非简单地修复损伤,更像是在利用这些新的规则信息,尝试补全自身缺失的部分,甚至可能……演化。
“它像是一个拥有极强学习能力的……规则生物,”范因斯坦忧心忡忡地看着最新的结构扫描模拟图,“我们投喂的信息,正在成为它自我完善的‘砖瓦’。我们无法预测它最终会变成什么。”
其次,“虚妄之潮”也发来了新的观察报告。它指出,这种针对古老存在的“信息投喂”行为,本身就在改变该区域的历史因果链,其长期后果难以估量。它再次强调,联盟需要对所有行为负起全部责任。
最让人不安的发现,来自于对“回响吞噬者”规则签名的深度解析。在“基石”和艾尔丹歌声的协同下,研究团队从其规则结构的最深层,剥离出了一丝极其古老、且与“记忆方舟”中某个被标记为“禁忌协议”的碎片高度相似的……烙印。
这个“禁忌协议”的记载语焉不详,但大致描述了一种在宇宙早期,某个文明为了追求终极力量或永生,试图将自身意识与宇宙规则本身强行融合,最终失败后,其失控的、只剩下吞噬本能的意识残骸,化为了游荡的“规则之癌”……
“难道……‘回响吞噬者’是某个古老文明进行禁忌实验失败的产物?”凌霜感到一阵寒意。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它那无尽的“饥饿”,或许就源于那次失败融合导致的、永恒的规则缺失感和存在性焦虑。
这个推测让“饲养”计划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他们喂养的,可能是一个宇宙级的悲剧产物,一个无法被真正治愈,只能暂时安抚的、活着的“灾难”。
---
就在联盟高层为如何长期应对“回响吞噬者”而激烈讨论时,意外发生了。
一支不属于联盟的、来自某个未知文明的探险舰队,误入了“回响吞噬者”的游荡区域!这支舰队显然没有联盟的隐匿技术,他们的能量签名和规则扰动,在“回响吞噬者”的感知中,如同黑暗中的火炬般醒目!
“警告!未知舰队触发‘回响吞噬者’活性急剧升高!”
“它转向了!速度提升300%!目标锁定未知舰队!”
“吞噬者规则签名中的‘饥饿感’指数飙升!进入捕食状态!”
监控中心警报声大作!
“立刻向那支未知舰队发送最高优先级警告!告知他们危险,并提供安全撤离矢量!”林墨立刻下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