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95章 她让沉默的人学会了敲门

晨光里的铁门还在摇晃,苏霓望着跪在地上的男人,喉间泛起一丝发烫的酸意。

她见过太多这样的眼神——像被按进水里的人突然触到浮木,指节发白地攥紧,连呼吸都带着破音。

“先起来。”她蹲下身,伸手虚扶男人的胳膊。

对方却像没听见似的,将U盘往她脚边推了推,金属外壳磕在水泥地上发出脆响:“我是纺织厂的老周,我们车间二十三个姐妹,从上个月开始工资少了三百块。找厂长说效益不好,可隔壁机修车间天天发奖金……”他抬头时,眼角的皱纹里还凝着昨夜的泪痕,“我拍了三个月考勤表,可每次去信访办,材料都被退回来,说‘证据不足’。”

赵小芸快步上前,蹲在老周对面,从兜里摸出包纸巾递过去。

她的指甲盖还留着昨夜熬夜做方案时蹭上的红墨水,此刻正轻轻叩了叩老周颤抖的手背:“周师傅,您这U盘里的东西,我们收。但您得先站起来,行吗?”

苏霓看着老周被赵小芸扶到椅子上,目光扫过门口挤成一团的人群。

有拎着菜篮的阿婆攥着皱巴巴的医疗缴费单,有穿工装的年轻人举着手机里的欠薪记录,还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抱着个缺了耳朵的布娃娃——那娃娃胸口别着张纸条,歪歪扭扭写着“爸爸在工地摔断腿,老板不管”。

“小芸,把会议室的折叠椅全搬过来。”苏霓转身对赵小芸说,声音里带着连自己都没察觉的哑,“再让人去买两箱矿泉水。”她又看向陆承安,后者正站在幕布前,指尖抵着下巴,镜片后的目光像在扫描某种精密仪器。

“承安,”她扬声唤他,“你猜现在有多少人?”

陆承安走过来,顺手替她理了理被门风吹乱的刘海:“刚才数了,门口三十七个,屋里十七个。”他低头看表,“从五点半第一波人来,到现在不过两小时。”

“所以我们的‘蜂巢’得提前筑了。”苏霓摸出兜里的便签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昨夜和赵小芸讨论到凌晨的方案,“不能再集中培训,得让他们自己飞。”

赵小芸抱着一摞椅子回来,听见这话脚步顿了顿:“苏姐,你说的五人小组制……万一有人拍到不实信息?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她指尖掐着会议记录的边缘,纸张被掐出一道白印。

苏霓接过她怀里的椅子,轻轻放在老周旁边:“我们要的不是复制我们,是要让每个角落都能自己发声。”她指节敲了敲老周攥着的U盘,“就像周师傅,他自己拍了三个月考勤表,比我们派记者去更有说服力。”

陆承安忽然低笑一声,抽出苏霓手里的便签本。

他的指尖扫过“法律顾问”“技术支援”“播出接口”几个关键词,钢笔尖在“自主决策”下画了道粗线:“我下午就去律所,把经济法团队分一半过来。”他抬眼时,镜片后的目光亮得惊人,“正好,我发现最近送审材料总被‘技术性拖延’——三次无实质意见驳回的,该治治了。”

老周突然站起来,手里的矿泉水瓶捏得变形:“苏主持,我们能现在分组吗?我车间的王姐还在医院躺着,她儿子明天要交学费……”

“现在就分。”苏霓扯过桌上的马克笔,在白板上画了个蜂窝状的图案,“每五个人一组,自己选议题,自己定怎么拍。我们的人会跟着,但只做顾问。”她转身时,马尾辫扫过老周肩头,“周师傅,您算第一组组长怎么样?”

老周的喉结动了动,用力点头时,后颈的皱纹都绷直了:“我……我能行!”

隔壁的“老张教室”突然传来一阵欢呼。

苏霓循声望去,透过玻璃门,看见老张举着台老款诺基亚,正教卖菜的李大姐怎么拍市场管理员收“卫生费”。

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戳着手机屏幕:“记住了,第一要拍环境参照物——你看这根电线杆,上面有‘文兴街17号’的牌子;第二要录同期声,管理员说‘不交钱别摆摊’的时候,你手机别关录音;第三宁可晃不要剪,抖得像抽风都行,但别删画面!”

李大姐举着手机比画,镜头晃得老张的脸在屏幕里忽大忽小:“张师傅,我刚才试拍了段,您看看?”她点开视频,画面里市场管理员叉着腰:“王姐,这个月卫生费涨五十,不交就把你秤收走!”同期声清晰得连管理员指甲缝里的泥都能听见。

“好样的!”老张拍了拍李大姐的肩,转头对教室里二十多个学员喊,“看见没?这就是证据!”他话音刚落,教室外的走廊突然响起嘈杂的脚步声——七八个拎着手机、背着相机的人挤在门口,最前面的阿婆举着个掉漆的老年机:“同志,我想学拍我家楼下的垃圾站,夏天臭得睡不着……”

陆承安的手机在此时震动。

他看了眼屏幕,对苏霓挑眉:“法治办的高主任来电,说我的《行政回应有效性评估标准》草案,他们下午想开个座谈会。”

苏霓刚要说话,余光瞥见教室后排的许文澜。

这个总穿素色衬衫的姑娘正抱着笔记本,眉头微蹙地记录着什么。

她的笔尖停在“卖菜大姐”“阿婆”“工地工人”几个词上,最后画了个问号——在“留守儿童”和“聋哑摊主”之间。

“小许?”苏霓走过去,许文澜惊了下,赶紧合上笔记本:“苏姐,我……我在记学员背景。”

“记吧。”苏霓扫过她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忽然笑了,“你发现了什么?”

许文澜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杆:“有些学员……比如刚才那个抱布娃娃的小姑娘,她爸爸是聋哑人。我教她怎么拍的时候,她手一直在抖,说‘万一被老板知道,爸爸会被赶走’。”她抬头时,眼睛里像蒙了层雾,“苏姐,有些声音,不是不会发,是不敢发。”

窗外的阳光突然被云遮住,许文澜的话像根细针,轻轻扎在苏霓心上。

她望着教室里李大姐举着手机兴奋讲解的背影,又看向门口那个攥着布娃娃的小姑娘——她正缩在墙角,脚尖在地上画着小圈,手机屏幕黑着,始终没打开过摄像头。

“我知道。”苏霓轻声说,伸手替许文澜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刘海,“所以我们的‘蜂巢’,得有更软的蜂房。”她转身时,目光扫过整个演播厅——老周正和四个工友凑在白板前画分组图,陆承安对着手机**律条款,赵小芸蹲在阿婆身边教她怎么存视频,老张教室外的队伍已经排到了楼梯口。

晨光重新穿透云层,照在苏霓发梢。

她忽然想起昨夜陆承安说的话:“真正的改变,不是我们替他们说话,是他们自己学会开口。”而现在,这些人正攥着手机、U盘、笔记本,像攥着最锋利的武器——不是用来攻击谁,是用来在沉默的墙上,凿出一个个能透出光的洞。

那个抱布娃娃的小姑娘突然抬起头。

她看见苏霓在看她,手指微微动了动,慢慢从兜里摸出手机。

屏幕亮起的瞬间,苏霓清楚地看见,小姑娘的拇指指腹上,有一道新鲜的咬痕。

许文澜的笔记本在深夜台灯下泛着暖黄的光,她盯着“聋哑摊主”那行字,笔尖突然戳破了纸页。

三天前那个抱布娃娃的小姑娘走后,她蹲在墙角捡回对方遗落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二十七条未发送的视频,每条都是爸爸在工地打手势比划“疼”,最后一条拍在暴雨夜,镜头里的男人蜷在工棚角落,雨水顺着油毡布滴在他打着石膏的腿上。

“苏姐,我想做个‘代际传声筒’。”许文澜攥着笔记本冲进苏霓办公室时,晨雾还未散。

她的白衬衫下摆被风吹得翘起,发梢沾着水珠,“让孩子帮长辈录故事,他们不敢说的,由最亲的人说出来。”

苏霓正翻着“蜂巢”小组的日报,闻言抬头时,钢笔尖在“留守儿童”那栏点出个墨点。

她望着许文澜泛红的眼尾——这是连续熬了三个通宵的痕迹,忽然想起自己刚进电视台时,也是这样攥着策划案,指甲掐进掌心才能压下颤抖。

“为什么是孩子?”她问,指尖敲了敲桌上的保温杯。

许文澜的喉结动了动:“那天教小姑娘拍视频,她突然用手语问我‘阿姨,爸爸说的话,用手比划也算说话吗?’”她从兜里摸出张皱巴巴的便签纸,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手语图案,“我查了资料,很多老人、残疾人习惯用‘不说’保护自己,但孩子不会——他们会把奶奶的唠叨、爷爷的叹息,都当宝贝似的记下来。”

苏霓的目光落在便签纸上,忽然笑了:“周伯的孙女小棠,昨天在老张教室学了半小时手语对吧?”她抽出钢笔在日历上圈出“下周三”,“就用他们做第一期。”

录制那天,老张的摄像机对着墙根的老藤椅。

周伯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枯瘦的手在胸前快速翻动——小棠跪坐在他脚边,同步用手语翻译:“1973年在黑龙江,队里分粮,会计说我是‘黑五类’,少分20斤……”她的声音带着哭腔,“爷爷说,他不是要讨回那20斤粮,是想让大家知道,他的手也种过地,他的汗也浸过土。”

老张的镜头始终没切。

他举着摄像机的手微微发抖——这台跟了他20年的机器,第一次记录下没有声音的“说话”。

后期制作时,他坚持在画面右侧打上滚动字幕,和手语画面并列:“知青周建国口述:被克扣的20斤口粮”。

节目播出当晚,声浪传媒的热线被打爆了。

赵小芸抱着电话本记到第三页时,突然喊起来:“苏姐!弹幕要挤爆了!”

苏霓凑到监控屏前。

滚动的弹幕里,“手语”“爷爷的手”“原来听不见的人,心里话最多”刷成了一片海。

最顶端一条被顶到10万赞:“我爷爷也是聋哑人,他总在我手心里写字,原来他藏了这么多故事。”

陆承安端着咖啡过来,镜片后的目光亮得惊人:“法治办高主任刚才发消息,说要把这期节目放进社区普法教材。”他顿了顿,指尖点了点屏幕上的手语画面,“你看,当表达工具回到说话的人手里,连沉默都有了重量。”

这种重量在7天后的夏夜,彻底砸开了社区的水泥地。

“路灯下的议事会”原定8点开始,6点半广场上就摆满了小马扎。

老周举着手机当直播机,李大姐的摊位挪到了边上,支起“免费凉茶”的红布——这是三个“蜂巢”小组联合发起的,讨论旧楼加装电梯的筹资方案。

苏霓站在二楼办公室的窗边,能清晰看见广场中央的LEd屏。

赵小芸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苏姐,物业的人来了,3个穿制服的,正往直播机那边走。”

广场上突然响起刺耳的拉扯声。

穿黑制服的物业主管一把按住老周的手机:“谁允许你们直播的?这是小区公共区域!”他的脸涨得通红,“电梯装不装,得听我们的!”

老周的胳膊被拽得抬高,手机镜头晃成一片光斑。

但下一秒,光斑里出现了无数只手——抱布娃娃的小姑娘举着手机挤到最前面,李大姐的菜篮扣在地上当路障,阿婆们把小马扎堆成墙。

人群自发围成个圈,把直播机护在中间,喊声响彻夜空:“我们要看得见的商量!”

“切备用信号!”赵小芸在导播间拍了下桌子。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提前布置在广场四周的“观察哨”——5个中学生举着手机——同时接通了直播流。

监控屏上的画面瞬间从晃动的光斑,变成了稳定的全景:人群围成的人墙里,老周举着手机,声音带着破音:“王主管,您说电梯装不装听你们的,可这楼里住了82户,您问过82次吗?”

20分钟后,穿白衬衫的街道办副主任挤开人群。

他举着录音笔,额头挂着汗:“各位邻居,我是街道办的老陈。今天大家说的每句话,我都录下来了。”他转向物业主管,声音突然沉了,“王经理,《物业管理条例》第27条,公共事务要公开协商,您不会没学过吧?”

广场上爆发出欢呼。

苏霓望着楼下的人潮,忽然想起陆承安说过的“干柴与火”——此刻这些举着手机、喊着“要商量”的人,就是被点燃的干柴,而她不过是递了根火柴。

测试进入第10天的清晨,那只匿名U盘躺在苏霓的办公桌上,金属外壳还带着晨露的凉意。

U盘里的录音清晰得可怕:“这个月回扣按三七分,台账改到‘设备维护费’里……”说话的是市三院的张主任,苏霓在医疗专题里见过他。

附言是打印的,字迹歪歪扭扭,像用左手写的:“我不敢露脸,但能给你们证据。”

“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播’,而是‘该怎么播才不会害了举报人’。”苏霓把U盘往会议桌上一推,目光扫过围坐的小组成员。

老周的指节抵着桌沿,李大姐攥着手机的手在抖,许文澜的笔记本又被笔尖戳出了洞。

陆承安推了推眼镜:“我让人开发了安全脱敏程序,AI变声 虚拟场景重构,关键信息用马赛克覆盖。”他敲了敲电脑,屏幕上跳出个戴狐狸面具的虚拟人,“举报人如果愿意,可以用这个形象出镜。”

当夜11点,苏霓的邮箱弹出新邮件。

发件人Id是“医院信息科07”,附件里是20份篡改前后的台账对比图。

老张盯着波形图,喉结动了动:“这声音……和之前的录音,是同一个人。”他抬头时,眼角的皱纹里泛着光,“苏姐,这一次,是他们自己打开了门。”

晨光再次漫进办公室时,苏霓翻着“破坏性测试”进度表。

12项计划的完成度栏里,8项已经打上了勾。

她的指尖停在“医院回扣”那栏——虚拟狐狸面具的图标正在闪烁,提示举报人已同意出镜。

窗外传来麻雀的啁啾。

苏霓忽然想起第一天老周跪在地上推U盘的模样,想起小姑娘咬着拇指打开手机的瞬间。

那些被攥得发烫的设备,那些颤抖着举起的镜头,此刻都成了刻在沉默墙上的光洞。

而明天,是测试的最后一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