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80章 她删掉的第一行字,长出了新枝

那不再是冰冷的钢筋与水泥,而是一具正在被注入灵魂的骨骼,一个即将为无数沉默的声音提供庇护的殿堂。

苏霓的目光穿透施工的尘埃,仿佛已经看到了它落成后的模样——公民叙事中心,一个属于人民的记忆方舟。

施工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旧楼的礼堂正在被改造成一个极具未来感的沉浸式口述剧场。

项目经理拿着最终版设计图,向苏霓确认最后的细节。

“苏总,舞台背景是采用传统的幕布,还是全息投影?”

苏霓的指尖在图纸上轻轻一点,落在了舞台最中央的位置。

“都不是。”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决断力,“在这里,给我嵌入一块巨型实时数据屏。”

项目经理一愣,连旁边的赵小芸都凑了过来,满脸不解。

“数据屏?”赵小芸追问,“放什么?”

“放所有人都想看,却又看不到的东西。”苏霓的眼神里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冷静,“滚动播放当前全国民间影像备案的申请通过率、主要驳回理由的词云分布、申诉成功率……所有能公开的后台数据,都给我亮出来。”

赵小芸的脸色瞬间变了,她一把将苏霓拉到旁边,声音压得极低,充满了焦虑:“疯了!你这是在做什么?这不等于把巴掌直接扇到主管部门的脸上吗?他们会撕了我们的!”

“不。”苏霓摇了摇头,她的目光坚定如铁,直视着赵小芸惊恐的眼睛,“这不是打脸,这是递镜子。我们是在告诉他们——透明本身,就是最好的审查。与其让他们在暗箱里胡乱猜测民众的底线,不如让他们亲眼看看,那些被压抑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模样。”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锐利:“我们怕的,从来都不是审查本身,而是不透明的审查。”

赵小芸被这番话震在原地,久久说不出一个字。

她看着苏霓,忽然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早已不是那个在电视台谨小慎微的主持人,而是一个手握刻刀,准备在时代幕布上雕刻新规则的匠人。

几乎在同一时刻,城市的另一端,许文澜走进了民政服务大厅。

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和打印机工作的嗡嗡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循规蹈矩。

她取了号,平静地坐在等候区,手中紧紧攥着一份姓名变更申请表。

轮到她时,她将表格递进窗口。

工作人员是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女性,她熟练地扫过表格,目光却在“曾用名”一栏停住了。

那里工整地写着“许文澜”三个字。

而在它的旁边,还有一行极小的、却力透纸背的加注:“此名为我亲手构筑的牢笼,今自愿拆除。”

工作人员的眉头皱了起来,她抬起头,迟疑地看着许文澜:“女士,这种个人化的备注,按照规定是不能录入档案的。”

“我知道。”许文澜的表情没有一丝波澜,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深水,“那就把它记在我的个人情况说明材料里,作为附件。我需要它被记录下来。”

她的坚持让工作人员有些为难,但那双眼睛里的决绝,却又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最终,工作人员点了点头,在另一张附表上,一字不差地誊抄了那行小字。

当崭新的身份文件递到手中时,许文澜的指尖微微颤抖。

她走出服务大厅,刺眼的阳光洒在身上,温暖得让她想哭。

她深吸一口气,拿出手机,给苏霓发去了一条短信。

“我终于敢在官方文件上,写下一个真实的名字。”

收到短信时,苏霓正在策划下一步行动。

许文澜的勇气像一束光,瞬间照亮了她脑中的一个念头。

她立刻拨通了老张的电话。

“老张,帮我个忙,我要启动‘审查回声计划’。”

这个计划大胆得近乎挑衅:邀请那些曾经被驳回作品的创作者,重返当年他们作品被宣判“死刑”的单位,在同一间会议室,用同一套设备,重播他们的心血之作。

第一站,苏霓选在了市电视台那间尘封已久的老审片室。

十年前,她就是在这里,因为一个临时顶班的机会,被审片组长劈头盖脸地训斥“不懂分寸”。

那间屋子,是她职业生涯耻辱的起点,今天,她要将它变成光荣的祭台。

审片室里弥漫着旧磁带和灰尘混合的气味。

墙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的挂图还未拆下,字迹已经微微泛黄。

苏霓让老张架起了十年前那台老旧的松下录像机,嗡地一声,机器开始运转。

她没有播放完整的《潮起》,而是只截取了其中一个片段。

当镜头扫过墙上那张一模一样的挂图时,苏霓按下了暂停,一段画外音突兀地响起,那是她通过技术手段提取的、当年审片组长的录音:

“……想法是好的,但是太尖锐了!不适合现在这个舆论环境播出!年轻人,不要总想着搞个大新闻,要考虑影响!”

冰冷的声音在死寂的审片室里回荡,像一记无形的耳光,抽在时间的脸颊上。

现场邀请了六位作品曾在这里被“枪毙”的独立创作者。

他们有的是头发花白的退休教授,有的是满腔热血的青年导演。

当苏霓示意他们可以播放自己的作品时,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一位拍摄小镇变迁史的老教授,伸出手,指尖在播放键上空悬停了许久,颤抖着,却怎么也按不下去。

另一位年轻的女孩,则别过头,眼圈瞬间红了。

那台冰冷的机器,是他们共同的噩梦。

终于,一个中年男人站了出来,他深吸一口气,猛地按下了播放键。

屏幕亮起,一部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纪录片开始放映。

镜头里,孩子们的笑脸纯真得让人心碎,他们的教室简陋得令人窒息。

画面粗糙,收音甚至带着杂音,但那份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却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放映到一半,人群中一个不起眼的男人突然站起身,脸色苍白地快步离席,仿佛再也无法承受。

他曾是当年审片组的一员。

半小时后,一个电视台的年轻职员悄悄找到苏霓,递给她一封没有署名的手写信。

信纸上,字迹潦草而用力:“对不起。当年给那部片子签下‘影响社会稳定’的意见时,我撒了谎。我不是觉得它会影响稳定,我只是害怕万一出了事,会影响我自己的饭碗。我沉默了太久,今天,我不想再沉默了。”

苏霓将这封信小心翼翼地折好。

回到中心后,她把它放进了一个特制的展柜,安放在未来“记忆之厅”最显眼的位置。

展柜的铭牌上,她亲手写下标题:《沉默者的忏悔书》。

这件事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

陆承安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契机,借势推动了一项《民间创作权益保障指引》的地方试点方案。

方案的核心内容直指要害:明确要求所有驳回决定,都必须附上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依据,并向创作者开放第三方独立复核通道。

在为此召开的立法听证会上,面对一些保守派的质疑,陆承安的声音铿锵有力:“过去,我们建造高墙,是害怕声音太多、太杂,会乱。但现在我们必须明白,比混乱更可怕的,是死寂。我们不需要害怕声音多,我们要学会的,是听清楚每一声都来自哪里,为何而来。”

会后,走廊里,陆承安叫住了正要离开的苏霓。

他看着她,目光里带着前所未有的欣赏与郑重:“苏霓,你做的,早就不只是媒体了。你是在用记忆和影像,重建一种被我们遗忘已久的,说话的秩序。”

当晚,喧嚣散尽。苏霓独自一人,再次回到了那间老审片室。

她没有开灯,只借着窗外透进的月光,打开了角落里一台早已废弃的录像带播放器。

她从包里拿出一盘全新的、空白的磁带,塞了进去,按下了录制键。

镜头前,幽暗的光线勾勒出她清瘦的轮廓。

她对着那颗小小的、红色的录制指示灯,轻声开口,仿佛在对一个跨越了十年的幽灵说话。

“我是苏霓。十年前,你们站在这里,说我‘资历不够,不懂分寸’。今天,我回来,补交我的第一份主持稿。”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微微泛黄的稿纸,一字一句,清晰而沉稳地念出了十年前为《潮起》特别版块准备,却最终未能播出的开场词。

那段关于城市记忆与个体尊严的文字,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拥有了迟到的生命。

念完,她平静地按下停止键,弹出磁带。

她拿出一张白色的标签,用记号笔在上面写下编号:Yx000。

影像,零号。一切的开端。

她将这盘磁带郑重地放在审片室的片架上,就在那些被尘封的“禁片”旁边。

做完这一切,她转身离去,没有回头。

而在门外,一直默默等候的老张,悄无声息地举起相机,拍下了她离去的背影。

灯光渐暗,整个审片室陷入黑暗,唯有那个架子上,那盘崭新的磁带在微光中反射出一点点亮光,像一枚刚刚埋进历史土壤里的种子,静待破土。

就在苏霓走出电视台大楼,夜风拂面的那一刻,她的手机剧烈震动起来。

是赵小芸打来的,电话一接通,背景音是无数键盘敲击和电话铃声交织的嘈杂。

“苏霓!你快看后台!”赵小芸的声音里充满了极度的震惊和一丝无法压抑的狂喜,“我们的预约申请通道……刚刚被挤爆了!不是几百,不是几千……是……是看不见尽头的雪崩!”

苏霓停下脚步,抬头望向公民叙事中心那座在夜色中愈发清晰的轮廓。

她没有丝毫意外,嘴角反而勾起一抹极淡的微笑。

回声,只是序曲。

现在,真正的合唱,即将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