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78章 她站着的地方,曾是别人的牢笼

电话那头,高书记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没有半句寒暄,直奔主题:“苏霓同志,市委决定,将原宣传部大楼整体腾退,用于城市文化形象升级。我提议,由你们声浪传媒来主导,建立一个‘公民叙事中心’。”

苏霓的心脏猛地一跳。

那栋楼,地处全市行政中枢,是权力的象征。

一个民营机构入驻,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深水炸弹。

“高书记,这……”

“不用有顾虑。”高书记打断了她,“时代需要新的声音,更需要倾听这些声音的耳朵。我相信你们能做好。具体方案,你尽快拿出来。”

电话挂断,苏霓却久久无法平静。

消息一经传出,阻力排山倒海而来。

几位退休老干部联名上书,言辞激烈:“行政核心区,岂容一个追逐流量的民营公司染指?这是对体制的挑衅!”

办公室里,团队成员义愤填膺,苏霓却异常冷静。

她没有去争辩一分一毫,只是对赵小芸说:“给我剪个三分钟的片子。”

三天后,在市委的专题汇报会上,面对一众质疑的目光,苏霓没有打开厚厚的ppt,只是按下了播放键。

视频以许文澜手持麦克风的特写开场,她的目光坚定而温和。

紧接着,画面切入《潮起》节目中那些最鲜活的面孔:为城市建设奉献一生的老工人,在弄堂里守护非遗手艺的匠人,深夜街头为梦想打拼的年轻人……一幕幕社区放映会上,观众或笑或泪的场景交错闪回,火盆倾诉夜里,那些压抑已久的故事在火焰中升腾。

最后,画面定格在“记忆之厅”那面由无数旧砖砌成的墙壁上,砖缝里,透出温暖的光。

视频结束,全场鸦雀无声。

苏霓走到台前,声音清澈而坚定:“各位领导,我知道大家在担心什么。但这栋楼的意义,不该只由它的过去决定。这里曾是发布命令的地方,现在,我想让它变成倾听开始的地方。”

再无一人反对。

项目正式启动,施工前夕,苏霓带着团队进行最后的场地勘察。

大楼内部弥漫着一股陈旧纸张和灰尘混合的气味,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

当他们走到地下档案室最深的角落时,负责后勤的老张突然停下了脚步。

“苏总,你看这是什么?”

手电筒的光束打过去,一排蒙着厚厚灰尘的墨绿色铁皮柜赫然出现在眼前。

柜门上贴着泛黄的标签,用工整的馆阁体写着——“八十年代舆情管控原始记录”。

所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滞。

陆承安立刻上前,他戴上手套,仔细检查着封条,表情严肃:“封条完好,是当年的原始存档。”他转向苏霓,“根据档案法,这些已过保密期的行政档案,我们可以依法申请调阅。”

半小时后,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第一个铁柜被撬开。

一股封存了近四十年的霉味扑面而来,里面是码放得整整齐齐的牛皮纸袋。

打开第一个纸袋,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里面是数百份针对当年各种民间言论的监控报告、分析材料,甚至还有几份《听见昨天》栏目早期听众座谈会的访谈提纲草案,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引导方向”和“敏感词规避”。

那些看似随性的街头采访,原来背后有如此精密的设计。

赵小芸气得脸色发白:“他们……他们怎么能这样!”

苏霓的眼神却越来越冷,她拿起一份报告,纸张边缘已经脆化。

她轻笑一声,那笑声在空旷的地下室里显得格外刺骨:“他们想用沉默筑墙,我们就把墙拆了当砖。”

她环视一周,一字一句地宣布:“这些资料,一份都不许销毁。全部进行高精度数字化扫描,并入‘声浪记忆库’,建立一个全新的专题,就叫——‘禁声年代’。”

这个决定传到许文澜耳中时,她沉默了很久。

第二天,她主动找到了苏霓,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请求。

“我想在旧楼的礼堂,录制《我的名字叫赵小雨》的首发集。”

那间礼堂,是当年她作为宣传部领导,召开审查会议最多的地方。

她看着苏霓,目光里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当年,我亲手在这间屋子里,签发过三十二条‘不宜播出’的通知。现在,我要在同一个地方,说出他们当年最不想让别人听见的话。”

苏霓与她对视,重重点头:“我批准。并且,”她转向老张,“去找一台机器,要一九八五年产的JVc摄像机,就是当年电视台用来审查节目的同一型号。”

录制当天,礼堂的旁听席上,破天荒地坐满了人,其中不少是原宣传部的退休干部,他们表情复杂,带着审视,也带着好奇。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

许文澜穿着一身素净的衬衫,独自走上那个曾经代表着权威的讲台。

老式摄像机亮起了红色的录制灯,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她面对镜头,平静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礼堂:“我是赵小雨。十八岁那年,我烧掉了我的出生证明,给自己改名许文澜。我以为,换一个名字,就能和那个卑微、怯懦的过去一刀两断。但我错了——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你的身份,是敢于直视它。”

她开始讲述,讲述自己如何一步步从赵小雨变成许文澜,如何为了向上爬,将审查的标尺刻进骨髓。

她逐一说出自己曾利用职权压制过的节目、篡改过的采访记录、阻挠过的真相传播。

“我今天站在这里,不是在忏悔,我是在证明一件事:当一个人极度害怕被别人看穿时,他就会拼了命地去遮住别人的眼睛。”

全场死一般的寂静。

突然,旁听席第一排,一位头发花白的退休处长缓缓站起身。

他没有说话,默默地走上前台,从怀里掏出一枚边缘已经磨损的旧工牌,“啪”的一声,放在了讲台上。

那一声轻响,像是一道命令。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人站了起来。

他们陆续走上前,有人放下了一支刻着自己名字的英雄牌钢笔,有人放下了一枚用了半辈子的私人印章,还有人,放下了一份当年红头文件的复印件。

讲台上,那些象征着权力和身份的物件越堆越多,像一座无声的墓碑,埋葬着一个时代。

老张的镜头缓缓扫过这一幕,泪水模糊了他的取景器。

控制室外,苏霓站在阴影里,眼眶通红。

她轻声对身旁的赵小芸说:“你看,权力最怕的不是激烈的反抗,而是那些曾经紧紧握着它的人,突然,松开了手。”

当晚,苏霓独自一人站在即将拆除的旧楼顶层。

夜风猎猎,吹动她的长发。

远处,新文化园区的灯火璀璨如星河,与这边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

陆承安不知何时走到了她的身后,递上一份刚刚传真过来的文件,封页上是烫金的国徽。

“国家广电总局的正式批复。”他声音低沉,却难掩激动,“‘公民叙事中心’获批,成为全国首个‘民间影像历史资料备案自主权’的试点单位。”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意味着,以后你们发布的所有内容,不再需要层层送审。”

这是一个足以震动整个行业的胜利。

苏霓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文件,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的温度,脸上却没有预想中的狂喜。

她只是抬起头,望向深邃的夜空,轻声说:“你知道吗?我父亲当年写的东西,也被人这样删过。涂掉他名字的那支红笔,或许就放在楼下某个抽屉里。”

她的声音在风中有些飘忽,却带着一种宿命般的重量。

“现在,我终于替他,把话筒拿回来了。”

远处,午夜的钟声响起,沉闷而悠长。

空气变得湿润而冰冷,一片酝酿已久的雨,似乎就要落下。

明天,“禁声年代”专题的数字化工作将正式启动。

那些被尘封的铁柜,就像蓄满雨水的乌云,终于等到了撕裂夜空的一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