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51章 她的名字,是风暴眼

妇联的大门敞开着,一股混杂着消毒水和老旧木头家具的味道扑面而来。

老吴的脚步在门口停滞了一瞬,那股熟悉的、属于体制的气味让他几乎要转身逃跑。

但他终究没有。

他想起了苏霓那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睛,想起了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的言非,更想起了那个被“拖累前程”四个字轻易抹去的、素未谋面的婴儿。

他深吸一口气,走进了妇联主任陶敏的办公室。

陶敏正低头批阅文件,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神情紧张的老人站在门口,有些意外。

“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老吴没有说话,只是颤抖着双手,将那张复印了无数次、边缘已经磨损发黑的签批单放到了桌上。

那张纸,像是压在他心头三十多年的一块巨石,此刻终于被搬开了。

“陶主任,我……我是来赎罪的。”老吴的声音沙哑干涩,“这张单子,是1979年的。我当时在省台人事科打杂,亲眼看到的。”

陶敏拿起那张纸,目光瞬间被上面的内容吸引住了:一个新生女婴,因“家庭困难,无力抚养”被送往福利院。

而在经手人一栏,赫然签着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赵德海。

“当年,这孩子的母亲,是台里的播音员,难产死了。”老吴的眼眶泛红,声音里带着压抑了半辈子的愧疚与愤怒,“赵德令……赵德海当时正要提副科,他说,这个孩子是‘拖累前程’的包袱。他亲手销毁了所有相关档案,只留下这张需要存档的签批单。我……我偷偷复印了一份,一直藏着,我怕啊……”

陶敏的心脏猛地一沉。

赵德海!

这个名字在省里如雷贯耳,是改革的旗帜,是无数人仰望的标杆。

她抬起头,死死盯着老吴:“你说的,都是真的?”

“千真万确!”老吴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我这条老命可以不要,但不能让真相烂在土里!那个刚回国的许文澜顾问……他们都说她是赵德令的义女,可我看着报纸上的照片,她那眉眼,活脱脱就是当年那个难产死去的女播音员!”

一个惊雷在陶敏脑中炸响。

她立刻意识到这件事背后牵扯的绝不仅仅是一桩陈年旧案。

她拿起电话,手指因用力而有些发白:“陆局吗?我是陶敏,有万分紧急的事情,必须立刻见您一面!”

半小时后,在市局一间绝密的会议室里,陆承安看着桌上的签批单和一份刚刚从出入境管理处调来的档案,脸色凝重如铁。

许文澜,归国华侨,出生日期:1979年3月12日。

与签批单上那个女婴被送走的时间,完全吻合。

“老陆,这简直是……一颗炸弹。”陶敏的声音里还带着震惊。

陆承安沉默了片刻,他没有立刻将证据抛出,而是拨通了苏霓的电话。

“鱼,已经上钩了。但怎么收网,你来决定。”

苏霓的选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她没有选择立刻在网络上引爆这颗重磅炸弹。

那样虽然痛快,却容易被定性为“网络暴力”和“私人恩怨”,许文澜背后强大的资源足以将水搅浑,甚至反咬一口。

她要的,是堂堂正正的、无可辩驳的程序正义。

两天后,一份由陆承安签发的《信息公开申请函》被递交到了省委宣传部和省电视台。

申请内容简单而刁钻:依据相关规定,请求公开许文澜女士被聘为省级媒体“特约顾问”一职的全部审批流程、资质审核材料以及决策会议纪要。

为何一名长期在境外的归国人员,可以未经任何公示,直接获得如此重要的职位?

这封申请函,如同一根钢针,精准地刺向了体制的神经末梢。

与此同时,最新一期的《南方周刊》刊登了对苏霓的深度专访。

访谈中,苏霓以《破晓者》制片人的身份,大谈“草根叙事的政治正当性”,言辞犀利,观点鲜明。

而在文章的结尾,她不动声色地加上了一句:“这个时代需要真正的建设者,而不是复仇者。我们欢迎游子归来,但也要警惕,有些人回到体制,不是为了建设,而是为了清算。”

这句话,没有指名道姓,却像一把无形的利剑,悬在了许文澜的头顶。

风向,悄然变了。

许文澜感觉到了那股来自四面八方的、看不见的压力。

她一手打造的“改革先锋”人设,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她必须反击,必须重新夺回话语权。

她紧急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媒体通气会,宣布将亲自监制一个名为“青年思想引领工程”的系列专题片,宣称要“用国际化视野,重塑主流话语的专业高度与思想深度”。

发布会现场,闪光灯此起彼伏。

许文澜站在聚光灯下,恢复了往日的优雅与从容,侃侃而谈。

然而,就在记者提问环节,一只手高高举起,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会场。

“许顾问您好,我是《前沿观察》的记者林涛。”那个年轻的记者眼神锐利如鹰,“最近舆论对您的身份背景有些讨论。请问,您如何看待自己作为赵德海先生亲属这一身份,在您担任省台顾问、推动各项改革的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冲突?”

话音刚落,全场哗然!

这个问题,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那层华丽的包装,直抵最核心、最敏感的禁区。

许文澜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血色尽褪,变得惨白。

她攥紧了话筒,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声音尖锐地拔高:“这纯属无稽之谈,是恶意的揣测和诽谤!我的工作只对专业负责!”

她再也无法维持镇定,丢下这句话后,便在保安的簇拥下,以前所未有的狼狈姿态匆匆离场。

当晚,一篇名为《谁在用现代化包装复仇?

——揭秘“改革先锋”许文澜的回归之路》的长文在全网引爆。

文章以冷静而详实的笔触,附上了那张尘封三十多年的签批单高清扫描件、许文澜的出入境记录、其母亲当年的档案照片,甚至还有一段经过技术处理、听不清人声但能辨别出钱文彬与许文澜声音频率的会议录音。

文章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复仇之路:被抛弃的孤女,在海外成长,携资本与光环归来,第一步便是迅速与对赵德海心怀旧怨的钱文彬结盟,共同打击以言非、苏霓为代表的“非嫡系力量”。

她所谓的“改革”,不过是清除异己、为自己未来的权力之路扫清障碍的工具。

舆论瞬间反转,如山崩海啸!

之前对她的所有赞美,此刻都变成了最辛辣的讽刺。

“伪改革派”这个词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上热搜榜首,沸腾的民意几乎要将网络服务器烧穿。

黄志远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

在第二天的局务会上,他面色严肃地第一个发言:“许文澜顾问的任职程序存在重大疑点,且已引发严重负面舆情。我提议,立即暂停其在省台的一切项目审批权限,由组织部门牵头,对其任职程序的合法性进行核查!”

一直沉默的曾宪阳也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真正的变革者不会惧怕阳光。身份的疑虑,如果存在,为什么不主动向组织和公众说明?回避,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我同意志远同志的意见。”

压力,如同潮水般涌向了省台的最高层。

当天下午,省台纪委宣布正式介入调查。

许文澜,这位空降的女王,被迫暂停所有职务,配合组织核查。

一周后,江州国际会展中心,《破晓者》首播发布会如期举行。

苏霓一袭简单的白衬衫,独自走上舞台。

她没有准备华丽的讲稿,只是静静地站着,身后巨大的LEd屏幕上,缓缓浮现出一行字:“有些门,关了很久;有些人,一直没停下敲。”

全场寂静。

苏霓平静地开口,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每一个角落:“今天,站在这里的,不只是《破晓者》节目组。我们宣布,本节目不设立任何‘指导单位’,我们只有‘见证者’——每一位在场的,和不在场的,愿意说出真话的普通人。”

台下,掌声雷动。

在会场最不起眼的角落里,老吴戴着一顶旧帽子,悄悄地抬手,擦去眼角的湿润。

他看着台上的苏霓,用力地鼓着掌,仿佛要将这半辈子的压抑和愧疚,都化作此刻的力量。

而在几公里外的省电视台大楼,许文澜那间曾经象征着绝对权力的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

沈曼莉正在将最后一箱属于她的私人物品封上胶带。

箱子旁,桌面上,静静地留着一张便签。

上面是她清秀的字迹:“对不起,苏姐。这一次,我不想再沉默了。”

窗外,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照进了长长的走廊,精准地落在了那块崭新的金属铭牌上——“创新实验中心”。

在铭牌的右下角,那个熟悉的、由苏霓亲自设计的“言”字徽章,已经被悄然镌刻进了冰冷的金属边框,在晨光中闪烁着温润而坚定的光芒。

然而,这场由《破晓者》点燃的风暴,其真正的中心,才刚刚开始显现。

首播发布会后第三天,省电视台内部系统,正式下发了一份通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