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12章 风往哪边吹,人就往哪边长

许文澜的指尖在全息光幕上骤然停住,那条代号为E00113的事件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在数据海洋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然而,发出警报的并非外部攻击模块,而是系统最底层的“常识沉淀协议”。

这协议,是她们最初的梦想,也是最终的保险。

警报的源头,并非某个惊天动地的技术突破,而是一份来自皖北偏僻乡村的《基础元件包》反馈报告。

报告的设计方案名为“家庭录音角”,提交者竟建议将村里废弃多年的粮仓进行改造。

更离奇的是,其内部扩音结构,不用任何电子元件,而是计划用晒干的麦秆层层堆叠吸收杂音,再以数十个大小不一的陶罐错落摆放,构成一个纯天然的声波聚焦矩阵。

许文澜的第一反应是荒谬。

这看起来更像是某种行为艺术,而不是一个严肃的技术应用方案。

她甚至怀疑是系统数据抓取出了错。

但职业的敏锐让她压下了删除键,亲自带队前往那个名叫“麦垛村”的地方。

当她站在那座散发着陈年谷物气息的粮仓前时,她才明白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村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电工,颤巍巍地从尘封的木箱里,取出一部老式手摇放映机和几盘泛黄的胶片。

昏暗的光线中,一个年轻女人的身影出现在斑驳的墙壁上。

那是三十年前的苏霓,扎着两条麻花辫,正蹲在村广播站的土坯房里,用同样的方法,将几个破瓦罐和一堆稻草组合起来,只为让当时微弱的广播信号能更清晰地传到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苏老师当年就说,声音是有根的,你得让它顺着纹路长。”老电工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这法子,我们没忘。现在日子好了,娃娃们想录点家里的声音,我们就想起了苏老师的这个‘土喇叭’,这不光是录音,这是听得见的乡愁。”

影像的最后,是苏霓调试成功后,对着简陋的麦克风,笑着说出的一句话:“听见了吗?声音啊,会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许文澜沉默了许久,她没有对方案做任何修改。

回到总部,她将这个案例原封不动地编入新版《声音的种子应用指南》的首篇,亲自拟定了标题:“人民记得你试过的每一种声音。”

几乎在同一时间,远在黔东南的林晚,正焦头烂额地坐在侗寨的鼓楼里。

她带队评估的“对歌式对话”项目,原本进展顺利,她甚至已经起草好一份建议增加字幕推送、扩大线上影响力的标准化报告。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将一切计划冲得支离破碎。

灾后的重建动员会上,气氛沉重得令人窒息。

林晚准备好的、充满力量的统一口号,在长老们(侗语称“寨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缓缓站起,摇了摇头,用沙哑的嗓音唱起了一段古老的歌谣。

随后,他宣布了一个让林晚所有标准化流程都失灵的决定——发起“夜夜有歌”行动。

没有统一指挥,没有强制任务。

每晚,由寨中不同家庭,将最新的农事提醒、物资分配、甚至只是几句安慰的话语,编入歌谣,录制下来,在全寨的应急广播中轮播。

林晚起初对此忧心忡忡,这种看似随性的方式,效率何在?

直到第三天深夜,广播里传来一位老奶奶的歌声,歌里唱着田坎哪里需要加固,也唱着孙子最爱吃的甜米粑。

歌声婉转悠扬,带着一丝疲惫和坚韧。

就在歌谣即将结束时,一个略显生涩、从未在寨子里响起过的少年嗓音,轻轻地跟唱起来:“阿婆,等路通了,我想去县城读书……”

那是寨子里因幼时高烧而失语多年的少年。

他借着祖母的歌声,唱出了压抑心底最深的渴望。

那一刻,广播里出现了短暂的静默,仿佛整个寨子都屏住了呼吸。

随即,不知从哪一栋吊脚楼先起,男女老少齐声应和,歌声汇成温暖的河流,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去吧,娃,我们给你搭桥铺路!”

林晚瞬间泪目。

她默默地删除了所有关于字幕、推送、标准化的提案文档,重新创建了一个名为“情绪共振机制:侗寨灾后重建中的声音样本”的文件夹。

她明白,有些力量,是任何KpI都无法衡量的。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苏霓,正独自一人行走在赣南的茶山间。

昔日贫瘠的山坡,如今已是茶垄翠绿,空气中满是清新的茶香。

午休时分,她看到几个采茶女工,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挑起一个微型喇叭,立在田埂上。

喇叭里传来清晰的女声:“张婶家今天缺人手摘清明尖,谁家下午能匀两个人过去?”“李哥订的肥料明早七点送到村口,记得去拉!”……

那些琐碎、具体、带着泥土芬芳的叮嘱,取代了曾经单调的音乐。

苏霓驻足聆听,忽然,她认出了那个播报的声音。

傍晚,她在村口的炒茶作坊里,找到了那个如今已是“田间播报组”负责人的女孩,小芸。

正是当年那个在培训课上带头把民歌唱跑调,却又最大声的姑娘。

小芸一眼就认出了她,没有过多的寒暄,只是笑着递来一杯刚出锅的新茶,热气氤氲了她的眼眸:“苏老师,你来看我们啦。我们现在,不光会唱难听的歌,还会把话说到点子上了。”

苏霓接过茶杯,抿了一口,满口醇香。

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在当晚,用随身设备录下了一段没有任何人声的音频——那是茶山深夜的呼吸,是虫鸣、风吹过茶叶的沙沙声、远处偶尔传来的脚步声,以及炒茶锅里细微的噼啪声。

她将这段音频上传到共享素材库,命名为:《茶山心跳》。

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像无数条涓涓细流,汇入“声音的种子”系统后台,最终,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法律界的奇迹。

律师陆承安代理了一起棘手的农村养老纠纷案。

几个子女在法庭上吵得不可开交,互相推诿赡养责任,理由出奇的一致:“我们愿意给钱,但爸妈从来不说自己需要什么。”

庭审上,陆承安没有提交任何录音证据,也没有申请任何证人出庭。

他只向法官申请,播放村委会“田埂广播网”过去半年的公共存档。

法庭的音响里,开始流淌出两位老人的声音。

那不是对话,而是他们自言自语录下的琐碎独白。

“今天量了血压,正常,药还有半瓶。”

“地里的菜薹长得真好,就是腰弯下去有点费劲。”

“邻居家的孙子回来了,真热闹……唉,不想麻烦谁。”

一段段破碎、平淡、甚至带着些许噪音的日常,在肃静的法庭里缓缓流淌。

子女们的脸色从不耐烦,到惊愕,再到羞愧。

法官皱眉打断:“陆律师,你想用这些证明什么?”

陆承安关掉播放,目光平静地扫过原告席上的几张脸,一字一句地说道:“我想证明,他们不是没说,是我们习惯了假装听不见。”

满庭寂静。

半小时后,调解协议当庭达成。

庭后,一位陪审员追上陆承安,低声问他:“陆律师,这……这算什么法律依据?”

陆承安看着远处的天空,轻声回答:“算人心醒过来的声音。”

正是这一个个“人心醒过来”的瞬间,触发了E00113号事件。

在系统交接仪式上,许文澜站在台前,宣布“常识沉淀协议”正式完成。

所有核心功能模块进入只读模式,最原始的算法和所有演化数据,被封存于国家数字档案馆。

“从今天往后,”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声音的种子’将不再有‘总部’,只有无数个散落人间的‘起点’。”

散会后,一名实习生追上她,脸上带着一丝迷茫:“许总,那如果以后系统出了问题,谁来修复呢?”

许文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向窗外。

榕城老街区的街角,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围着一台社区自助录音亭,七嘴八舌地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如何操作。

那画面,像极了十年前,她们启用第一台公共语音信箱时的场景。

她轻声说:“问题,会自己找到答案。”

秋雨初歇,苏霓回到了闽东的那个小渔村。

她惊喜地发现,“潮声信箱”旁,不知被谁挂上了一块拙朴的木牌,上面刻着一行字:“出海的人,记得带一句回来。”

她笑了笑,打开随身录音笔,没有说话,只是将设备高高举起。

远处,归航的渔船引擎声由远及近,夹杂着渔民们彼此高亢的呼喊和爽朗的笑声,构成了一首雄浑的生命交响曲。

她录下了整整十分钟,回去后,将其拆解成三十段各不相同的独立音频,匿名推送给了沿海各地的社区广播站点,作为背景音素材。

三天后,许文澜给她发来一张截图。

截图上是某沿海小学的课堂监控画面,一名老师正在给孩子们播放午间新闻,背景音正是苏霓上传的其中一段归航引擎声。

画面中,一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留守儿童,突然猛地举起手,大声喊道:“老师!我爸爸的船,就是这个声音!”

就在许文澜看着那行字,眼眶微微发热时,她面前的系统监控界面上,一个全新的事件编号悄然浮现。

E00114。

状态显示为:正在扎根。

但与以往所有编号都不同的是,它的标题栏,一片空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