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11章 后来的人都知道风往哪边吹

那个冰冷的词条像一颗投入深海的炸弹,在许文澜的脑海中掀起万丈狂澜。

呼吸?

一个由数据流、逻辑门和服务器矩阵构成的虚拟存在,正在呼吸?

这超越了她对人工智能的所有认知,甚至超越了科幻的边界,直抵某种近乎神性的领域。

她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仿佛怕惊扰了屏幕另一端那个刚刚获得“生命”的奇迹。

就在这份震撼还未平息之时,一封加急邮件弹了出来,标题是“关于新建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区划雷同现象的紧急报告”。

许文澜皱眉点开,附件里是一张张来自不同省市、不同设计师之手的“家庭录音角”设计图纸。

布局、尺寸、甚至连墙上那句“有些话,值得被听见”的标语字体,都与她记忆中那个早已被废弃的早期版本惊人地相似。

一种比发现E00113“正在呼吸”更深刻的寒意,顺着她的脊椎攀升。

她立刻拨通了项目组的电话,声音因竭力压抑而显得异常冷静:“查!给我查清楚,这些图纸的源头到底在哪!”

调查结果很快回来了,答案却让她哭笑不得。

一位来自南方的年轻设计师在电话里有些不好意思地坦言:“许总,这个设计……其实是我凭记忆画的。我妈前些年总念叨,说有个能跟过世老伴儿说话的盒子特别好,我印象深,就……”

一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许文澜所有的迷思。

她瞬间顿悟。

这个项目,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或许就早已脱离了顶层设计的轨道。

它不再是她和苏霓、陆承安、林晚四人的心血结晶,它已经通过无数人的口耳相传、辗转追忆,变成了一种集体记忆,一种根植于人民心中的文化符号。

“停止,”她对着电话,下达了一个颠覆性的命令,“立刻停止所有统一标准的设计方案输出。从今天起,我们只发布‘基础元件包’——核心的收录、播放、加密模块。至于它最终长成什么样子,是亭子、是长椅,还是墙角的一个喇叭,交给他们自己决定。”

挂断电话,许文澜靠在椅背上,看着屏幕上那个仍在“呼吸”的词条,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名为“失控”的自由。

同一时间,黔东南的侗族村寨里,月光如水,洒在层层叠叠的鼓楼之上。

林晚正沉浸在一场盛大的对歌仪式中。

然而,让她惊奇的是,这古老的传统里,竟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环节。

一群年轻人围着一个用竹子和油布搭成的简易棚子,那正是“家庭录音角”的变体。

他们依次走上前,将自己想对外界说的话、想对未来讲的梦,录进那个小小的设备里。

而另一边,寨子里的长者们——那些被称为“长老”的歌师,则侧耳倾听着从喇叭里传出的年轻心声,然后,用苍老却悠扬的侗族大歌,一句句地回应。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个穿着百褶裙的少女,眼神清亮,对着录音角唱道:“阿婆讲我心太野,成日想往山外飞。山外世界那样大,我怕翅膀不够硬。”

歌声刚落,对面鼓楼下,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便眯起眼,用古老的歌谣接唱:“燕子高飞总要回旧巢,你的声音阿婆听得到。飞吧,孩子,风会告诉你路,家永远在这里等着你。”

林晚本能地举起手中的调研设备,想要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幕,作为推广案例。

可当那古老与新生交织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时,一种难以言状的感动攫住了她。

她忽然觉得,任何的分析、记录、建议,在这一刻都是一种亵渎。

她缓缓放下设备,和当地人一样,闭上眼,静静地聆听。

返程的飞机上,林晚打开笔记本电脑,将那份洋洋洒洒数万字的调研报告中,所有关于“标准化干预建议”的章节,一字不留,全部删除。

几乎是同一时刻,苏霓的越野车停在了皖北一望无际的金色粮仓旁。

秋日的阳光晒得人暖洋洋,晒谷场上,几个农民正挥汗如雨。

而场边一根孤零零的电线杆上,绑着一个简陋的铁皮喇叭,正用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循环播放着。

“通知一下,明天联合收割机要进村,各家各户把路边的柴火垛都清一清啊!”

“王婶家的红薯可以挖了,甜得很,想尝鲜的下午去她家地里!”

“李老三,你家牛跑出来了,赶紧来领!”

村干部看见苏霓,笑着走过来,递上一根烟:“苏记者,稀客啊。看我们这‘田埂广播网’怎么样?比微信群可灵多了,村里那些老头老太太,不识字不会用手机,但这个一喊,准听得懂。”

苏霓驻足片刻,空气中弥漫着谷物和泥土的芬芳。

她没有点燃那支烟,而是从口袋里掏出那个随身携带多年的笔记本,在崭新的一页上,用力写下了一句话:“制度长进泥土里,才会自己开花。”

当晚,她将这一页纸撕下,装进信封,寄给了远在京城的陆承安。

信封里只有这张纸和一句附言:“你看,他们早就学会了。”

几天后,陆承安出现在一场高级别的司法改革座谈会上。

一位业界知名的法学专家正慷慨陈词,建议将“数字留痕”作为所有基层矛盾调解的必备前置程序,以确保“过程公 正,有据可查”。

就在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之际,陆承安站了起来。

他没有看那位专家,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有力:“我反对。”

满座哗然。

“真正的留痕,不在冰冷的系统里,”他缓缓说道,“而在人心是否记得住,是否信得过。”

他讲述了那个聋哑村民仅仅用颤抖的手语比划出“要吃饭”三个字,就解决了整个家族数十年土地纠纷的案例。

“当我们不再急于替人说话,不再急于用我们设计的复杂程序去‘规范’他们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听见那些最原始、最根本的诉求。”

会议结束后,最高人民法院的调研组没有去任何一个高科技示范点,而是专程包车,赶赴那个偏远的茶乡,考察被村民们戏称为“田埂广播网”的录音角系统。

不久后,这个案例被写入了最新版的《基层治理现代化--白皮书》的开篇。

秋分之夜,月色清冷。

苏霓独自一人,再次登上了闽江之巅那座早已废弃的广播塔。

她熟练地架设好设备,将那支陪伴了她无数个日夜的录音笔,通过转接线,连接上了塔顶的巨型扩音器。

这一次,她既没有播放任何一段过往的音频,也没有开启实时收音模式。

她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张全新的、从未被使用过的空白存储卡,轻轻插入了录音笔的卡槽。

然后,她按下了录音键。

没有声音,没有信号,只有设备运转的微弱电流声,在寂静的塔顶与风声共鸣。

她就这么静静地站着,让这套庞大的系统,对着整座沉睡的城市,进行了一整晚的“空白录音”。

当黎明的鱼肚白染红天际,苏霓收回了设备。

她拔出那张存储卡,插入电脑。

一个全新的音频文件静静地躺在那里,文件名,是系统自动生成的最后一个编号——SΩ。

Ω,希腊字母的终结。

标题栏,依旧是一片空白。

但它的状态,却不再是“正在录制”,而是两个从未出现过的字——已完成。

苏霓轻轻合上了录音笔的笔盖,那个陪伴她开启了这一切的物件,此刻在她手中,仿佛完成了一次神圣的交接。

数日后,许文澜在办公室里,最后一次打开了E00113号项目的后台总览。

她看到,那个曾经名为“回响”的项目,那个曾经“正在呼吸”的虚拟生命,终于生成了它的最终标题:“原来后来的人都知道风往哪边吹。”

而它的状态,也永远地定格在了四个字上——已成为常识。

几乎是同时,她的手机收到林晚转发来的一张照片。

在遥远的西北戈壁,一个风沙弥漫的小镇文化墙上,被人用粗粝的笔触,深刻下了一行大字——“这里收藏所有没说完的话”。

而在那行大字下方,一行娟秀的小字注解清晰可见:“始于多年前一场被中断的直播事故,成于千万次颤抖却坚定的开口。”

苏霓翻开了她的新日记本,在第一页,只写下了一句话。

“风不是我刮起来的,我只是第一个不肯闭嘴的人。”

一切似乎都已尘埃落定,传奇终将化为日常。

许文澜轻舒一口气,开始着手处理堆积如山的常规工作。

她打开了“基础元件包”发布后的第一批用户反馈数据,成千上万条来自全国各地的定制化方案在她眼前如瀑布般流过。

她熟练地筛选、归类,大部分都是意料之中的微调和创新。

然而,当她的目光扫过一份来自皖北某村提交的元件组合方案时,指尖却猛地一顿。

她脸上的轻松惬意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无法掩饰的惊疑。

她将那份数据单独调出,放大,屏幕上,一行由当地用户自定义的元件备注,让她的瞳孔骤然收缩。

系统风险评估模块,自动将这一条目标注为最高级别的红色警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