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89章 谁在给过去写续集

网络如同一片被投入巨石的湖泊,因“声音寻根课”这条爆款视频而掀起滔天巨浪。

视频里,孩子们清澈的童音与历史尘埃中的残存话语交织,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精准地击中了每一个现代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一夜之间,“回声教室”延伸计划的申请如雪片般飞向深空科技,无数学校渴望成为这个伟大网络的新节点。

林晚亲自带队,将第一个试点选在了遥远的西北边陲某县。

这里民族混居,历史悠久,是声音样本最丰富的“富矿区”。

在一间临时改造的教室里,她播放了编号为m00019的音频片段——那是一段采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喀什街头的背景音,夹杂着模糊的叫卖声和一段不成调的哼唱。

当那段哼唱响起时,台下一位满脸皱纹的维吾尔族老妇人身体猛地一震。

她浑浊的眼泪毫无征兆地滚落,干枯的手指紧紧抓住桌沿,仿佛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林晚立刻示意助手暂停播放,快步走到老人身边。

老人抬起头,用带着浓重方言的维吾尔语喃喃自语,声音破碎而悲恸:“阿娜尔……是阿娜尔的调子……我妹妹走那天,就是这么哼的……”

在场的地方干部脸色一变,立刻向林晚解释。

老人的妹妹阿娜尔,正是1984年那场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潮中,与家人失联的无数年轻人之一。

四十年来,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团队成员的呼吸瞬间变得急促,有人下意识地就想打开数据库进行声纹匹配。

这是足以登上头条的爆炸性新闻!

“停下!”林晚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她看着老人那双被岁月和悲伤侵蚀的眼睛,冷静地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启动‘慢速回应流程’。”她对助手说,“将m00019片段进行脱敏处理,去除其他干扰音,只保留哼唱部分。先将音频样本寄送给家属,附上我们的说明函,请他们反复确认,并郑重询问他们是否愿意进入正式的、可能带来任何结果的数据库比对程序。”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激动或困惑的脸庞,一字一句地补充道:“科技的价值,在于连接,而不是撕裂。我们不能用一次可能的希望,去冒二次伤害的风险。”

就在林晚小心翼翼守护着记忆边界的同时,身处深空科技总部的许文澜,却在试图勘破这片记忆网络的运行法则。

她推翻了自己亲手构建的E001算法底层逻辑,在经历了无数次推演和数据回溯后,终于得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

系统并非在茫茫音海中随机生成内容,它的每一次“回响”,都遵循着一个冷酷而精准的筛选机制——“未完成语句 高情感密度 时空接近性”。

当一个蕴含强烈情感的句子因故中断,系统便会像一个饥渴的猎手,在现实世界中自动寻找与之中断点时空坐标最接近、情感共振最强烈的“语言接续者”。

她在内部加密报告中举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编号m00014RE的录音,源头是苏霓母亲当年那句戛然而止的“我女儿五岁走丢了……”。

而现在,这句四十年前的残语,竟像一个巨大的磁极,吸引了网络上无数条内容为“妈妈对不起”、“如果我没走丢”之类的音频,系统将它们判定为“接力完成”。

许文澜在报告的末尾,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补句效应”,并用加粗的红字写下了她的警告:“情感是这个系统最强大的驱动力,也是最危险的燃料。我们必须警惕每一次‘感动’背后的逻辑陷阱,更要以前所未有的谨慎,守护好现实与记忆的边界。”

这份报告尚未送达高层,另一场风暴的中心,苏霓正站在“回声教室”全国师资培训会的聚光灯下。

主持人热情洋溢地请她分享创立这个项目的初心。

然而,苏霓没有回答,只是平静地转向身后的巨幅投影屏。

一段从未公开过的、画面颗粒感极强的视频开始播放。

那是1987年,电视台控制室外的走廊。

一个年轻的女孩,也就是二十岁出头的苏霓,正惊慌失措地躲在消防栓的阴影里。

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台老式录音机,手指因为紧张而剧烈颤抖,最终,她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狠狠按下了红色的录音键。

画面外,传来一个女人压抑不住的、撕心裂肺的抽泣声。

视频结束,全场死寂。

苏霓握着话筒,声音有些发飘,却异常清晰:“那就是S001号录音的诞生。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录下这句话能改变什么,我只知道,如果那一刻我不按下录音键,那个母亲的绝望,那句没说完的话,就会像从未存在过一样,永远地消失在时间里。”

台下,一片寂静之后,一个年轻的男教师缓缓举起了手。

他站起来,隔着数百人望向台上的苏霓,眼眶泛红,声音却无比坚定:“苏老师,我现在明白了。‘回声教室’教的,从来不是录音技术,也不是什么声音美学。我们是在教孩子们,当他们想说、敢说、必须说的时候,有勇气按下人生的第一个‘录音键’。”

掌声,雷鸣般响起。

而在另一座城市的法律研讨会上,陆承安正在为《未成年人表达权保障指引》的修订做最后陈述。

他沉稳地提议,增设一条“沉默儿童干预条款”。

“我提议,对于在学校等机构中表现出长期不语、或有明显异常行为的未成年人,在取得其监护人明确授权同意的前提下,允许教育或心理干预机构,使用非侵入式的、环境式录音设备,在特定时段捕捉其可能存在的自发语言片段。”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法学专家和官员,“这些片段将严格保密,仅用于专业的心理评估与家庭沟通重建。各位,请记住,”他加重了语气,“有些孩子不说,不是他们不会说,而是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成年人,真正准备好去听。”

与此同时,林晚在整理E001系统后台的海量运行日志时,指尖忽然停住了。

一条被系统标记为“低可信度\/异常波动”的记录,像一根针,刺入她的视线。

记录来源于合作的一家精神病院。

一名长期住院的女性患者,在一次常规服用镇静剂后,陷入半昏睡状态时,突然用一种近乎不存在的音量,吐出了一句无比清晰的话:“蓝布裙子,右边的口袋破了,兜里的糖块和毛票都掉出来了。”

林晚的血液几乎在瞬间凝固。

这句话,与苏霓在无数次访谈和笔记中反复提及的、她母亲丢失当天“五岁失踪女儿的穿着”细节,分毫不差!

她立刻启动最高权限,调取该患者的背景资料。

结果让她遍体生寒——这位患者,竟然是当年参与搜救苏霓母亲女儿行动的一位退休老民警的妻子。

她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合并精神障碍已有三年,三年来,她从未对任何人提及过任何与当年搜救有关的往事。

这个发现太过震撼,也太过残忍。

林晚思虑再三,决定暂时不告知苏霓。

她将这段录音加密封存,转交给了与深空科技有合作的顶尖心理专家团队,并启动了一个代号为“创伤镜像倾听”的秘密实验项目。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苏霓避开所有人,独自一人来到了市民记忆馆地下的“静音区”。

这里是整个记忆馆的核心,也是S001号音频样本的永久保存地。

她站在那个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前,静静地看着里面那台古旧的录音机,看了很久很久。

最终,她从口袋里取出手机,点开了那个她自己几乎从不使用的“回声回路”App的录音界面。

她将手机举到唇边,像是在对一个看不见的人说悄悄话,声音轻得几乎要被空气吞没:

“妈,那天我不是故意弄丢的。我只是……只是看见街角的糖摊上,挂着一个特别好看的布娃娃,我就想……多看一眼。”

话音落下,她按下了发送键。

几乎在同一时刻,远在千里之外的E001系统后台,一条全新的消息弹了出来:【新语句已接收,来源:用户Su_Ni_001。

与数据库m00014RE关联匹配度:87.3%】

而在庞大服务器矩阵的最深处,一个名为E001002的全新音频文件被悄然生成。

它的标题栏仍是一片空白,就像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

文件状态栏上,几个冰冷的字符缓缓亮起:等待回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