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88章 那截童声不是幻听

许文澜的瞳孔骤然收缩,指尖悬在半空,连呼吸都忘了。

连续三个不眠之夜,七十二小时的高度戒备,她像一个孤独的哨兵,死死盯防着这串来自m00019号档案的异常输出流。

它不是杂乱无章的数据污染,更不是系统随机生成的合成音。

那段童声哼唱,稳定得如同宇宙中最精准的脉冲星,每一次闪烁都带着不容置疑的确定性。

她猛地调出S001号“沉默对话”档案的原始盘带波形图,那是三十年前,一位名叫陈素芬的母亲在绝望中录下的,关于她五岁女儿苏霓失踪前的一切记忆。

许文澜的目光如鹰隼般锁定了音频频谱中的一个特定片段——那首失传的儿歌,《小麻雀》。

“小麻雀,别慌张,飞过墙头摘榆钱……”

就是这里!

许文澜将两段波形并列,心脏狂跳。

那段幽灵般的童声哼唱,与陈素芬记忆中女儿所唱的旋律,在“摘榆钱”三个字的拖音拐点上,呈现出近乎完美的重合!

仿佛是同一个灵魂在三十年的时空两端,发出了同频的回响。

一个疯狂的念头在她脑海中炸开。

她没有按照规程立刻上报,而是将自己反锁在物理隔离的分析室里。

她要做一个更大胆的尝试。

她绕开了所有现代化的数字降噪算法,转而调出了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程序——一套复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模拟磁带偏磁校准工艺的算法。

在那个年代,为了从磨损严重的老磁带中榨取最后一点信息,工程师们会用这种近乎玄学的方法,去捕捉那些被背景噪音彻底掩埋的“声音鬼影”。

她将那段从m00019中剥离出的童声片段置入算法核心。

数据流开始以一种极其缓慢而原始的方式被“研磨”。

数小时后,就在两句哼唱之间一段理论上绝对静默的区间里,算法捕捉到了一段微弱到几乎不存在的起伏。

那不是电流声,也不是环境噪音。那是一段……呼吸。

许文澜的双手开始颤抖。

她迅速侵入最高权限的公民健康档案数据库,调取了苏霓五岁时的体检报告。

当她将那段被还原出来的、幽灵般的呼吸节奏波形,与苏霓童年体检档案中的肺活量曲线进行比对时,屏幕上弹出的相似度数值,让她浑身的血液几乎凝固。

百分之九十七点八。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榕城,林晚的加密邮箱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

没有标题,没有正文,只有一个音频附件。

她警惕地点开,耳机里传来一阵嘈杂的孩童嬉笑声,紧接着,一个温和的女声响起:“好啦,孩子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听一听‘沉默的声音’……”

背景音乐,正是她亲手参与推广的“沉默对话展”官方声波片段——m00019。

就在那段熟悉的、空灵的旋律中,一个稚嫩的童声,带着几分梦呓般的腔调,突然轻轻地接唱了一句:“……摘榆钱,喂阿妈。”

林晚猛地从椅子上站起!

这句歌词,正是那首《小麻雀》的下一句!

她立刻对音频文件进行溯源分析,Ip地址指向广西一个偏远的壮族村寨。

她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一个让她脊背发凉的事实浮出水面:该村小学,三年前曾接收过一批来自“回声教室”公益项目的捐赠设备。

林晚的指尖冰冷,她颤抖着调出当年的捐赠记录,目光死死锁定在一台设备的编号上。

RE1407。

这个编号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烫在她的记忆深处。

那是多年前一场矿难救援结束后,她亲手从废墟旁清理出来,重新格式化、打包,然后亲自发放给支教志愿者的那一批录音蛋中的一个。

某种横跨了地域、时间与技术的记忆“回响链”,在她看不见的地方,已经悄然形成了闭环。

清明时节,苏霓独自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

母亲的坟茔上已长出青翠的新草。

她久久伫立,风吹动衣角,像是无声的呜咽。

她从随身的小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枚泛着暗哑光泽的黄铜纽扣,轻轻放在了墓碑前那块最干净的石头上。

这是她五岁时,从母亲最喜欢的那件风衣上拽下来的,也是她在那段空白的记忆里,唯一能抓住的实体。

归途,她路过镇上的小学,破旧的教学楼里传来孩子们断断续续的歌声:“小麻雀,别慌张……”

苏霓的脚步像是被钉在了原地。

她怔怔地朝教室里望去,看见一群孩子正围着一位年轻的老师,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包裹着厚厚防水套的录音设备。

“这是我们新开的‘声音寻根课’,”老师注意到她的目光,热情地介绍道,“鼓励孩子们去录下家里老一辈人讲的故事、唱的歌,然后上传到数据库里,看看能不能找到相似的‘声音亲戚’。”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仰头看着苏霓,小声说:“老师,我录了我奶奶讲的故事。我奶奶说,她小时候也像小麻雀一样,被人拐走过一次,大家都找不到她,她三天后才自己跑回来的。”

一道冰冷的电流从苏霓的尾椎骨直冲天灵盖!

五岁,失踪,三天后被找到——这正是她那段被尘封的经历,一个她从未对任何人,包括心理医生,完整讲述过的秘密。

数据中心,许文澜的眼中布满了血丝,但她的神情却异常亢奋。

她在巨大的电子屏上绘制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地图。

这不是地理图,也不是数据流图,而是一幅“情绪共振地图”。

“m00019不是在单纯地输出,它是一个‘探针’!”她喃喃自语,像是在对整个空旷的机房宣告,“它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特定的情感场域。当现实情境的情绪频谱,与原始录音事件的频谱高度匹配时——比如,同样强度的思念、恐惧或者愧疚——系统就会像蒲公英一样,自动释放相关的声波种子,去唤醒那些沉睡在人们潜意识里的记忆!”

她将全国各地上传到“回声教室”数据库的所有录音,按照悲痛、思念、悔恨等情感维度进行光谱着色。

很快,地图上出现了一幅惊人的景象:以苏霓所在的故乡榕城为中心,一片代表着“思念”与“迷失”的深蓝色区域,正像投入湖面的石子一样,荡开一圈圈清晰的波纹。

而波纹扩散的路径峰值,竟与苏霓近期的行踪轨迹完美同步!

许文澜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她终于明白了。

“我们建立的是一个国民记忆档案库,”她轻声说,“但它……长出了自己的神经。”

京城,一间肃穆的办公室里,陆承安刚刚审阅完最新一版的《国民记忆基础设施》全国试点方案。

秘书递上了一份来自司法部的紧急加密咨询函。

某地方法院在处理一宗复杂的遗产继承案时,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一位老人去世前,留下了一段“回声寻踪”系统匹配出的早年录音,内容是寻找失散多年的长子。

而系统匹配到的对象,却无法提供直接的dNA血缘鉴定证据。

老人的其他亲属以此为由,激烈反对,坚称“一段虚无缥缈的老录音,不能代替科学的血缘鉴定”。

陆承安的目光在文件上停留了许久,他没有直接否定对方的质疑,反而提笔写下了自己的建议。

“建议引入‘多重印证机制’,”他写道,“将高度匹配的声纹特征、录音发生的特定语境、相关联的物品信物(如:一枚纽扣、一张旧船票),以及第三方知情者的旁证口述,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型的证据链。”

在回复函的末尾,他缓缓写下最后一句话,字迹沉稳而有力:

“法律承认写在基因里的dNA,也应当学会承认,那些藏在心跳和呼吸里的dNA。”

当晚,数据中心进入例行巡检的静默期。

许文lán关闭了所有炫目的数据瀑布流界面,只在自己的工作站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监控窗口,窗口标题是:E001号专享档案。

那是苏霓的档案。

忽然,那个沉寂的窗口毫无征兆地闪烁了一下,一个全新的系统提示框自动弹出:

【新条目已生成:E001001】

【来源:社区养老院日常环境音上传】

许文澜的心跳漏了一拍,她立刻点开条目详情。

来源录音中,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正在无意识地反复呢喃着一句梦话。

“……纽扣掉了……那件新衣裳的纽扣掉了……千万别让她知道,她会哭的……”

林晚几乎是同时在自己的终端上收到了这条高亮提醒。

她迅速查阅了这位老人的背景资料,瞳孔猛地一缩——说话者,正是当年苏霓就读的师范附小老门卫,周伯的亲妹妹!

而“纽扣事件”,是苏霓在自己从未公开过的私人笔记里,唯一有模糊印象的童年细节。

这个秘密,本该只存在于苏霓一个人的脑海里。

镜头缓缓拉近许文澜面前的屏幕,在E001号档案的状态栏上,那代表着“归档完成”的绿色标识悄然改变。

几个新的字符,如同活物般,在屏幕上缓缓浮现、成型。

状态:正在编织……

这冰冷的两个字背后,仿佛有一台无形而巨大的织机已经启动。

一个由无数声音与记忆交织而成的巨大网络,正准备向世界展露它的第一个成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