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84章 春天是从一句废话开始的

清明节后的雨丝,细密如愁,将整座城市洗刷得一片清寂。

记忆馆内,暖黄的灯光驱散了最后一丝阴冷。

苏霓的身影,在“第一声”展区的柔光里,被拉得颀长而孤单。

这里是记忆工程的起点,是她一切执念的源头。

她从随身的帆布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被岁月侵蚀得泛黄起皱的纸条。

指尖的温度仿佛能唤醒沉睡的笔迹,上面是十几年前,她用颤抖的手记录下的、那位清洁阿姨断断续续的口述,也是这个庞大工程的第一块基石:“那年冬天冷得邪乎,食堂后墙的那棵老榆钱树,皮都冻裂了……”

她凝视着这行字,就像凝视着一条通往过去的隧道。

良久,她走到展区一侧那个古朴的“原始记忆信箱”前,将纸条轻轻投入。

纸片飘落的瞬间,像一片枯叶归于尘土,也像一颗种子落入新的土壤。

转身离去时,她的眼角余光不经意地扫过展板的角落。

那里,一行新刻上去的烫金小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本项目所有灵感,始于一位临时工偷偷按下的录音键。”

她的脚步没有丝毫停顿,唇边却漾开一抹极淡的、释然的微笑,旋即隐没在记忆馆深邃的光影之中。

与此同时,记忆工程数据中心,许文澜的眉心拧成了一个川字。

她盯着实时上传的数据流分析报告,一个异常的指标如刺般扎眼——“无效语段”的比例,在过去一个月内激增了百分之三十。

“无效”,这是最初系统算法给出的标签。

点开样本,光怪陆离的声音涌入耳机。

有独居老人烧水时,水壶从低吟到尖啸长达三分钟的全过程录音;有中年男人在亡妻的遗像前,絮絮叨叨地念着今晚超市的打折菜谱;甚至有一位患有严重社交恐惧的青年,每天雷打不动地录下窗外地铁经过时的轰鸣。

最离谱的是一位退伍老兵,每天清晨对着录音笔,用跑调跑到爪哇国的嗓音,哼唱两句没人听过的家乡民歌。

“这是在浪费存储资源!”初级数据分析师在会议上忧心忡忡,“我们应该优化前端,引导用户上传更有‘价值’的记忆。”

“价值?”许文澜关掉投影,环视一圈紧张的下属,声音清冷而坚定,“你们觉得,一个孤独的人对着空房子说‘水开了’,和一位历史学家讲述一段尘封的往事,哪一个更没有价值?”

满室皆静。

她调出另一份用户画像分析图,清晰的逻辑链浮出水面:“这些所谓的‘废话’,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独居、丧偶、以及重度残障人士。这根本不是无效信息,这是他们对抗孤独的仪式,是他们确认自己还活着的证据,是说给另一个世界,或者说给自己的回响。”

她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一道新的指令发出:“立刻调整归档策略!设立一个新的数据类别,就叫‘日常回响’。另外,紧急抽调AI语义分析小组,开发一个摘要生成功能。”

“摘要?”技术主管有些发懵。

“对。”许文澜的眼神锐利如刀,“从这些日常回响中,提取关键词,比如‘粥好了’,‘今天天晴了’,‘我又梦到你了’……生成一份温情简报,每周一次,推送给他们的签约家属。让他们知道,即便不在身边,亲人生活的烟火气,从未断绝。”

那一刻,数据中心里冰冷的0和1,仿佛被注入了滚烫的灵魂。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一场面向基层协作者的培训会正在进行。

林晚站在台上,她的身后,是项目编号m00019号录音的最新进展报告。

“林老师,”台下一名来自偏远乡镇的护士举起了手,脸上带着点促狭的笑意,“我们那儿有个老爷子,脾气暴得很,每次我们去,他录的不是骂儿子不孝,就是骂护工手脚慢。这……这也算有效记忆吗?”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善意的哄笑。

林晚却丝毫没有笑意,她扶了扶麦克风,目光直视着那位护士,一字一句地说道:“算。当然算。因为那说明,他还留着一口气去生气。那不是噪音,那是生命力。”

笑声戛然而止。

林晚侧身,指向身后的屏幕:“m00019号,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晚期的老人,在过去三个月里,反复录下同一句话:‘榆钱要趁嫩摘,老了就不好吃了。’起初,我们都以为这只是无意义的呢喃。”

她的声音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但我们没有放弃。项目组的一位志愿者,是当年的知青后代。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数位老人,最终考证出,在六十年代的北大荒集体户,春天采摘榆钱果腹,确实是那一代人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趁嫩摘’,是当年他们互相提醒的口头禅。”

屏幕上,一张黑白照片缓缓浮现,一群年轻的面孔围着一棵榆钱树,笑得灿烂。

“现在,”林晚的声音微微提高,“我们记忆工程已经联合当地的学校,在老人曾经下乡的地方,重新种植了一片榆钱树林。我们给它命名为——‘数据流里的春天’。”

寂静之后,雷鸣般的掌声响彻整个会场。

在后排的角落里,一个年轻的志愿者攥紧了拳头,低声对自己说:“原来……骂人、唠叨、唱跑调……都不是废音。”

守护平凡,才是最大的不凡。

这句话,也同样出现在陆承安为《记忆工程传承公约》首次公开遴选流程撰写的评审总结中。

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候选人,角逐着项目未来的最高监督权。

其中一位背景显赫的文化学者,提出了“精选精华录音,打造人类记忆的精品殿堂”的理念,言辞华丽,构想宏大。

然而,他遭到了其余四位候选人的一致反对。

最终胜出的,是一名在基层殡仪馆工作了二十年的录音员。

他的陈述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笨拙:“我见过了太多来不及说的话。我不追求什么伟大,我只想确保,我们建立的这个地方,能让每一个想说话的人,都不被催促,不被筛选,不被定义为‘没有价值’。”

签约仪式上,陆承安亲手将那只沉甸甸的、装着最高权限密钥备份的金属箱,交到录音员的手中。

他的动作沉稳有力,曾经困扰他许久的、关于父亲那段空白记忆的执念,似乎在这一刻彻底消散。

他的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释然。

传承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过往,而在于为未来开辟更宽广的河道。

几天后,苏霓受邀参加了“回声教室”的首课仪式。

地点,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自闭症儿童班。

孩子们的手中,都拿着一枚彩色的、蛋形的迷你录音器。

他们轮流上前,将自己的声音录入其中。

有的孩子用力拍打着桌子,录下了“砰砰”的巨响;有的孩子发出了咯咯的笑声;有的孩子含糊不清地喊了一声“妈妈”。

轮到一个始终沉默着,把自己缩在角落里的小女孩时,整个教室都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

她紧紧攥着那枚蓝色的录音蛋,小小的眉头紧锁着,仿佛在与整个世界对抗。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

就在老师准备上前安抚她时,女孩突然伸出手指,用力按下了停止键。

然后,她用细若蚊蚋的声音,对着录音蛋说了一句:“我喜欢……蓝色。”

下一秒,教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和掌声。

苏霓慢慢走到她面前,蹲下身,轻声问:“录得太短了,要不要重新录一遍,说得再清楚一点?”

女孩抬起头,那双一直空洞无神的眼睛里,第一次闪烁起微光。

她摇了摇头,小声却清晰地回答:“已经说出去了。”

那一刻,苏霓忽然彻底明白了。

这个耗费了她半生心血的工程,真正的闭环,不在于数据有多庞大,技术有多先进,意义有多宏伟。

而在于,它是否能创造一个足够安全的空间,让一个最胆怯的灵魂,也敢于说出那第一句、在别人听来或许无足轻重的话。

当晚,数据中心进入了一年一度的系统自检维护期。

许文澜站在主控台前,关闭了所有繁杂的监控界面,只保留下一张巨大的实时热力图。

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超过十万个微小的红点,如同夏夜的萤火,静静地闪烁着。

每一个红点,都代表着一个正在被聆听、被记录的声音。

林晚坐在她的身旁,端着一杯热咖啡。

突然,主控台的角落里,一条自动提示信息无声地跳了出来:

【警告:编号m00014RE录音笔胶囊,内部传感器检测到轻微物理震动,原因未知。】

林晚的目光从屏幕上移开,望向窗外。

一场春雨刚刚停歇,洗净了铅华的夜空下,远处校园里隐约传来孩童夜读的琅琅书声。

而在数据中心地下三层、恒温恒湿的最高安保等级保险柜的至深之处,一本封面写着“第一声·原始访谈目录”的陈旧笔记本,正静静地压在一卷从未被数字化过的、边缘已经卷曲的旧式磁带上。

磁带的标签在黑暗中若隐若现,上面是一行用钢笔写下的、几乎褪色的字迹:

S001:她说,话藏在铁盒里就不会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