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83章 谁在替我说对不起

林晚的指尖在触控板上骤然停住,仿佛被一股无形的电流击中。

西部某养老院的批量上传任务里,一个编号为“m00021”的文件夹显得格外臃肿。

点开,里面躺着退休教师陈国栋名下的十七份草稿录音。

第一份,是压抑着怒火的低吼:“我不该逼你去当医生!你翅膀硬了,就忘了是谁把你养大的!”

第三份,声音转为深夜里的疲惫与悔恨:“你妈走得早,都怪我……都怪我那时候只顾着工作,没照顾好她,也没照顾好你……”

第十份,又是尖刻的自嘲与怨怼:“好啊,十年不回来,当我是死的!你现在不理我,活该!我死了你也不用回来了!”

愤怒与愧疚像两条互相撕咬的毒蛇,在这十七份录音里盘旋交替。

林晚的眉头越拧越紧,直到她点开最后一份,也是最短的一份。

没有了咆哮,没有了哭诉,只有一道被岁月和病痛磨损得粗糙不堪、颤抖得几乎不成句的气音:“儿啊……我想吃你煎的蛋。”

这句轻得几乎要被背景噪音淹没的话,却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林晚的心上。

她立刻调阅关联资料:陈国栋之子陈哲,三十八岁,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主治医师,离境十年,期间社区与侨联多次尝试调解家庭矛盾,均以失败告终。

一种强烈的职业直觉涌上心头。

林晚没有丝毫犹豫,将这段录音的优先级瞬间提到最高,标记为“待唤醒高优先级”,并在关键词栏里敲下了五个字:未送达的愧疚。

指令立刻流转到了技术中台。

许文澜收到反馈后,眼神一亮,这正是她理论模型的最佳试验场。

她迅速调取了陈国栋过去三个月所有的日常环境音、健康监测手环数据,以及养老院的公共区域监控记录,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导入她最新设计的“语音情绪溯源图谱”中。

庞大的数据流在光幕上交织、碰撞,最终,一条清晰的红色脉络浮现出来。

图谱显示,陈国栋每一次录下那些愤怒或悔恨的草稿,其血压都会飙升至危险阈值,而这些情绪爆发的节点,无一例外,都发生在他独自坐在房间里观看晚间新闻之后——特别是,当新闻中出现有关海外留学生或华侨的报道时。

“找到了,”许文澜指着屏幕上的关联峰值,对团队分析道,“他不是真的在怨恨儿子,至少不全是。每一次看到那些新闻,都在提醒他,他被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抛下了,而儿子,就是那个时代最具体的象征。他的愤怒,更像是一种被剥夺了父亲权威的失落感,一种对自身衰老和无力感的投射。”

她看向林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我建议采用‘反向倾听干预’。现在把那句‘我想吃你煎的蛋’发过去,只会加重对方的道德枷锁,甚至引起反弹。我们得先重建基础。林晚,你先筛选出陈老师日常的琐碎语音,比如他清晨读报的声音,喂窗台鸽子的声音,甚至是他看天气预报时自言自语的抱怨。让儿子先从这些最没有攻击性的、最日常的声音里,重新‘认识’一个作为普通老人的父亲。”

林晚她立刻行动,通过记忆馆的海外联络渠道,辗转联系上了陈哲。

电话接通的瞬间,听筒里传来一个极度疲惫且戒备的声音,带着外科医生特有的冷静和疏离:“我不管你们是社区还是什么新兴的科技公司,别再拿我爸的事情来道德绑架我。我很忙。”

林晚没有辩解,更没有劝说,她的声音平静得像一汪深潭:“陈医生,我们不是来调解的,只是同步一条数据异常。您父亲昨天下午三点十五分,独自在房间里,录下了一段长达五分钟的沉默。在这五分钟里,他的平均心率是82,比平时的静息心率低了整整十次。我们不确定他在想什么,但我们的系统知道,他每天都在等一个永远不会响起的电话。”

电话那头,是死一般的寂静。

那份数据化的、冰冷的陈述,远比任何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穿透力。

良久,陈哲沙哑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动摇:“……好,我答应试听三段。但说清楚,只能是非敏感的录音。”

与此同时,法务专家陆承安正将一份名为《关于在涉外医疗协作框架下增设“家庭情感联络保障条款”的补充意见》的报告加密发送至司法部。

他以陈国栋的案例作为切入点,措辞严谨而锋利:“技术的发展正在无限缩短物理距离,但情感的鸿沟却在加深。对于身处海外、因工作性质特殊而无法轻易回国的公民,其直系亲属的临终信息传递、情感遗产接收等权益应得到制度性保障。地理距离,不应成为亲情断裂的合法借口。”他特别在报告末尾加了一句提醒:“同时,我们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查与过滤机制,保护信息接收方的心理边界,避免‘爱的绑架’造成二次伤害。”

就在整个团队高效运转之时,主导内容与人文关怀的苏霓,在整理陈哲的背景资料时,目光被籍贯栏下的一个地名牢牢吸住——榕城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一个尘封了二十多年的记忆片段猛然击中了她。

那时候她还是市电视台的实习主持人,在一场名为“我的理想”的校园活动上,采访过一个眼神清亮、脸庞稚嫩的小男孩。

那个男孩,就叫陈哲。

她几乎是冲进了记忆馆的媒资库,权限飞速通过。

半小时后,一段略带雪花点的老旧影像被调取出来。

画面里,扎着羊角辫的苏霓将话筒递给穿着白衬衫的小男孩,而那个男孩,用清脆又坚定的声音回答:“我爸爸说,当医生才有出息。但我是真的喜欢,我想治好所有人的病,让我爸爸,让所有人的爸爸,都不会再生病难过。”

苏霓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

她亲自操刀,将这段珍贵的视频剪辑成一个一分钟的短片,与陈国栋最新的一段读报录音——那段声音里带着晨光熹微的平静——打包在一起,通过最高级别的加密通道,发送给了陈哲。

在附件里,她只留下一句话:“他曾以为治病救人靠的是手术刀,但陈医生,其实你也一直握着另一把,它的名字,叫‘听见’。”

两周后,一架从新加坡飞来的航班降落在榕城国际机场。

戴着口罩的陈哲步履匆匆地走出闸口,手里紧紧抱着一个德国产的顶级保温盒。

他没有回家,而是直接打车去了那家养老院。

推开病房的门,陈国栋正昏昏沉沉地睡着。

陈哲放轻脚步,走到床边,打开保温盒,一股混杂着鸡蛋焦香和独特酱油鲜味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他俯下身,用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温柔语气,轻声说:“爸,我带了新加坡的酱油,过来试试,看能不能煎得比以前更好吃。”

病床上的老人浑身一颤,缓缓睁开浑浊的双眼。

当他看清眼前这张既熟悉又陌生的脸时,愣住了,随即,两行滚烫的老泪,无声地滑落。

远在千里之外的记忆馆数据中心,林晚通过远程授权的微型摄像头,静静见证了这无声的和解。

她在系统里敲下最后一个备注,将m00021号案例正式归档:“最漫长的和解,往往始于最短的一句话。”

而在服务器后台,一条新的系统指令被自动触发:【用户陈哲】已激活“回声回路”功能,状态——正在倾听。

项目成功的喜悦在团队中弥漫,然而,喧嚣散尽后,苏霓却独自一人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城市的万家灯火。

那一声跨越十年的“爸”,像一枚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她心湖里激起的,却并非全然是欣慰的涟漪,反而是一种……更为幽深、更为寂静的回响。

那回响,似乎在牵引着她,望向记忆馆深处一个她许久未曾踏足的角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