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78章 非完美之言,方为真实人生

苏霓的心脏猛地一沉。

这句轻描淡写的话,像一道无声的闪电,劈开了她尘封多年的记忆,让她瞬间回到了那个闷热的夏日午后。

话筒前的老人,是她记者生涯中采访的第一位抗战老兵。

弥留之际,老人枯瘦的手紧紧抓着床单,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浑浊的泪,嘴里反复呢喃着:“我对不起……我的兄弟……没能把他们……带回来……”那声音微弱如蚊蚋,却字字泣血,是英雄一生无法释怀的伤疤。

然而,节目播出时,这段最沉重、也最真实的遗言,被导播冷酷地剪掉了。

理由是:“太压抑了,不符合我们节目的正能量基调。”

那一刻,苏霓感觉自己像个帮凶,亲手扼杀了英雄最后的呐喊。

而现在,眼前这位护工无奈的苦笑,和导播冰冷的嘴脸重叠在一起,狠狠刺痛了她——“他们说快死的人说的话不算数。”

不算数?

凭什么?

苏霓胸口燃起一团压抑不住的怒火。

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情绪,走上前,从护工手中接过那台老旧的录音笔。

她的手指在粗糙的塑料外壳上摸索,熟练地打开卡带仓,用指甲轻轻拨动了一下缠绕的磁带,然后“咔哒”一声合上。

按下播放键,再按下录音键,重启。

滋滋的电流声消失了,机器重新开始运转。

“我姓周……”老人微弱但清晰的声音再次响起,“我儿子叫……周立……在北城……滨江路……开一家……修车铺……”

他终于说完了。

随着最后一个字落下,老人浑身一松,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缓慢而绵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监护仪上的心率曲线,渐渐拉成一条直线。

护工对着苏霓,深深鞠了一躬。

苏霓没有说话,只是将录音笔还给她,转身离开了这间充满消毒水味的临终关怀中心。

她的脚步越来越快,胸中的火焰越烧越旺。

那个夜晚,苏霓彻夜未眠。

她从书房最深的柜子里,翻出了一个积满灰尘的木盒。

盒子里,静静地躺着一盘磁带,标签上用稚嫩的笔迹写着三个字——“第一声”。

那是她二十年前,还是电视台临时工时,偷偷录下的。

录音的主角,是台里一位即将退休的清洁阿姨。

阿姨在茶水间,一边擦着桌子,一边用浓重的乡音,断断续续地讲述着她作为知青在北大荒的岁月,讲她如何在暴风雪中救了一头小牛,又如何在饥饿的冬夜里,对着月亮思念远方的家人。

那盘磁带,苏霓从未给任何人听过。

它粗糙、琐碎,充满了口音和停顿,却藏着一个普通人最真实的生命印记。

天亮时,苏霓做出了一个决定。

她将“第一声”磁带里的音频,转录成了数字格式。

而后,她打开电脑,双手在键盘上飞舞,写下了一封公开信,标题只有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有重量》。

信中,她宣布启动一项名为“终言守护计划”的公益项目:为全国首批一百家基层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中心,免费配备基础录音套装,并提供线上培训,指导医护人员在完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协助他们留存生命中最后想说的话。

信的结尾,她用加粗的字体写道:“这些话语,不必宏大,不必完整,不必字字珠玑。我们只有一个要求——真实。”

公开信一经发布,瞬间在网络上引爆。

许文澜、陆承安、林晚,她的核心团队,第一时间响应。

接到任务的许文澜,这位技术天才没有选择市面上任何一款成品。

她敏锐地意识到,一个红灯闪烁、充满仪式感的录音设备,本身就是一种压力。

她直接联系了一家大型医疗设备厂,以极低的价格回收了一批因技术迭代而被废弃的助听器。

经过她巧夺天工的改造,这些助听器被植入了微型录音模块、云端加密上传功能,以及一个最关键的设计——“静默模式”。

录音时,它不亮灯、不发出任何提示音,就像一枚普通的耳塞,悄无声息地守护着最后的倾诉。

在一家安宁病房进行首轮测试时,一位患有喉癌晚期的退休教师,用尽最后的力气,对着这枚“助听器”录完了他想对学生们说的最后一堂课。

当录音结束的提示通过微弱的震动传来时,老人浑浊的眼中流露出一丝释然,他用气声对许文澜说:“谢谢……我终于……能把没讲完的课……交出去了。”

与此同时,陆承安,这位严谨的法律顾问,正埋首于《临终话语采集伦理指引》的制定中。

他深知,善意如果没有规则的约束,很可能会演变成另一种伤害。

他斩钉截铁地提出了三条铁律:不得诱导、不得替代、不得垄断解释权。

更具创举的是,他设计了一套“双盲封存机制”。

所有录音文件在上传后,会立刻进行高强度加密,并生成两把独立的密钥,分别由直系家属和机构保管。

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解密,必须在家属与机构双方同意,并有具备公证资格的第三方见证人同时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开启这份“声音遗嘱”。

陆承安在条款说明中写道:“越是私密的话语,越需要制度性的尊重。我们守护的不是秘密,而是尊严。”

林晚则带着首批设备,奔波在各个试点医院。

她成了那个聆听最多临终故事的人。

一天深夜,她接到一个紧急请求。

一位植物人患者的妻子,数年来坚持每天在丈夫耳边播放家庭录音,从孩子的笑声到日常的琐碎。

就在昨夜,监护仪上一直平直的脑电波,竟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的剧烈波动。

家属含泪请求,希望将这几年所有的家庭录音,全部移交给“终言守护计划”进行归档,作为丈夫存在过的证明。

林晚带队前往,在整理那上百个小时的录音文件时,她意外发现了一段被遗忘的片段。

那是十年前,丈夫在一次醉酒后,对着手机录下的道歉:“老婆,我对不起你……我知道我错了,但我……我他妈的可能不会改……”声音里充满了悔恨,也充满了无可救药的顽固。

团队成员建议删除这段“负面”录音,以免给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林晚却犹豫了。

她反复听着那段粗砺又矛盾的独白,最终做出了决定。

“保留。”她对团队说,“非完美之言,方为真实人生。我们的计划,不是为了塑造圣人。”

她亲自将这段录音封存,在档案上标注:编号m00018,类别——“未竟之语”。

数月后,秋风飒爽。

苏霓站在了新落成的“市民记忆馆”奠基仪式的主席台上。

台下没有达官显贵,坐着的,是参与过各个项目的普通人——那位临终关怀中心的护工、那位退休教师的学生、许许多多的医生、护士和志愿者。

苏霓没有发表任何慷慨激昂的致辞。

她只是缓缓走到台前,亲手揭开了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展柜。

展柜里,静静地躺着一支老旧的录音笔,机身上贴着一个褪色的标签:m00014RE。

旁边,一张卡片上写着一行字:“它听过银杏树下的誓言,也穿过暴雨中的校服。现在,它在等下一个开机的人。”

一阵风吹来,拂动了苏霓鬓角的白发。

她没有回头,只是转身,望向远处那片校园的方向。

在她的视野尽头,仿佛能看见无数穿着校服的孩子,正人手一个防水录音包,奔向阳光,奔向未来。

而在无人注意的后台,林晚正蹲在一排崭新的服务器机柜前,她小心翼翼地撕下一枚新的标签,精准地贴在其中一台机箱上。

标签上的字迹清晰而冷静:m00019,状态——等待唤醒。

奠基仪式的喧嚣与荣光,在三天后迅速褪去。

苏霓独自一人回到了那个位于老旧写字楼里的临时项目办公室。

这里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堆积如山的文件和空气中淡淡的咖啡味。

她刚坐下,桌上的内部通讯器就毫无征兆地响起,发出短促而尖锐的“滴滴”声,那是一个她从未听过的特殊警报频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