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77章 老话新说也得有人听

赵小芸指尖一顿,点开了那条信息。

字字泣血。

发信人是一位母亲,她颤抖着打下每一句话。

她说,她按照“守音青年”的指南,满怀期待地给患有轻度抑郁的儿子录下了一段关于童年的音频。

她刻意隐去了所有辛酸,将那段岁月描绘得如田园诗般美好,希望能用温暖的回忆拉近母子间冰冷的距离。

然而,当儿子戴上耳机,那段精心编织的“美好”却成了引爆火药桶的导火索。

“你讲的都不是真的!你根本没那么苦!”少年摘下耳机,双目赤红,声音嘶哑地咆哮。

争吵在一地狼藉中结束,那段承载着母亲卑微期望的录音,被儿子亲手删除。

私信的最后,那位母亲用近乎哀求的语气问:“我是不是做错了?我是不是一个更失败的妈妈了?”

屏幕的光映在赵小芸脸上,她没有立刻回复。

这个问题,像一根尖刺,扎破了“守音青年”项目温情脉脉的表象,露出了底下更复杂、更疼痛的现实。

简单的安慰是苍白的,甚至是一种残忍。

她深吸一口气,拨通了林晚的电话。

“晚晚,我们需要做一件事,一件可能会冒犯,但必须要做的事。”赵小芸的声音异常冷静,“你从我们的原始音频库里,筛选十段录音。我不要那些功成名就的,不要那些岁月静好的。我要那些被父母们自己剪掉的、藏起来的、没敢说出口的……那些隐瞒的艰难。”

林晚立刻明白了她的意图。这不是要制造矛盾,而是要呈现真相。

接下来的两天,林晚几乎把自己锁在了音频工作室。

她像一个最苛刻的淘金者,在数千小时的素材洪流中,筛选着那些闪烁着犹豫、停顿,甚至自我否定的“杂质”。

她跳过了一位企业家宏大的创业史诗,却选中了他酒后断断续续的呢喃,承认当年为了一笔订单,曾在客户面前跪了半个小时。

她忽略了一位教授关于家庭教育的侃侃而谈,却保留了他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低声忏悔的一句话:“当年打孩子……是因为我自己被老板骂了一整天,回家没地方撒气。”

每一段音频,都是一个被英雄光环遮蔽的普通人的侧影。

林晚为每段音频都只配了一句极简的导语,短得像一声叹息。

“他说出口时,已经原谅了自己。”

“她笑了,可眼泪从录音开始就没停过。”

这个被命名为《我没说完的那一半》的匿名合辑,最终被加密上传至一个仅对内部开放的心理干预平台。

申请调用它的,必须是持证心理咨询师,且用途仅限于个案辅导。

这是赵小芸划下的红线,她们要揭开伤疤,但不是为了展览,而是为了更精准地疗愈。

苏霓在项目周会上得知此事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她想起自己刚入行时,在电视台主持一档深夜亲情热线。

曾有一个女孩打来电话,声音平静,却让整个导播间都为之揪心。

女孩说:“我妈一辈子没对我说过一个‘苦’字,可我知道,她为了省钱给我交学费,半夜会偷偷去厨房吃中午剩下的冷饭。”

那冰冷的米饭,和那位母亲精心编织的温暖童年,何其相似。

“直接听,冲击力太大了。尤其是对那些内心本就脆弱的孩子。”苏霓的目光锐利起来,“我们不能只让父母说,也要让孩子问。这不该是单向的倾诉,而应该是双向的奔赴,哪怕隔着时空。”

一个大胆的构想在她脑中成型。

她立刻联系了三家风格迥异的社区服务中心,提议试点“双轨录音工作坊”。

规则很简单:子女先匿名录下一段“我想问爸妈,却从没敢问出口的事”,父母听完问题后,再录一段“我想对孩子说,却不知如何开口的话”。

而最关键的一环是,这两段录音不会直接交给对方播放,而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第三方志愿者,进行“交叉转述”。

“转述,而不是播放。”苏霓强调,“志愿者是过滤器,是缓冲带,他们能剥离掉录音里最尖锐的情绪,只保留核心的信息与情感,避免二次伤害。”

这个精巧的设计,让陆承安眼前一亮。

作为项目的法律顾问,他受邀进行风险评估。

“**边界,这是最大的风险。”他一针见血,却没有简单粗暴地喊停。

他欣赏这种试图深入人心的勇敢尝试。

他花了三天时间,设计出一套堪称艺术品的“情感数据分级授权机制”。

参与者在签署协议时,可以像玩游戏选择难度一样,自主选择自己录音的开放权限。

A级:仅供本次工作坊转述使用,结束后立刻销毁。

b级:可由持证心理咨询师在匿名化后用于个案分析。

c级:允许在深度脱敏处理后,作为公共素材进入“城市共情档案”数据库。

陆承安在协议的末尾,亲手加上了一句:“允许沉默的权利,才是自由表达的起点。”

首场工作坊被安排在了一个人声鼎沸的城中村社区。

参与者大多是这里的租户,生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亲子间的对话只剩下“要钱”和“催促”。

一名看上去不过十五六岁的少女,穿着宽大的校服,全程低着头。

志愿者转述了她母亲的录音。

那位母亲的声音很疲惫,她说自己年轻时考上了师范,通知书都到了,但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她把机会让给了弟弟。

她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当上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好好读书,别像她。

转述结束,一片寂静。

女孩突然猛地站起身,拉开门,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现场的工作人员心头一沉。

失败了。

这种最直接的真相,还是刺伤了孩子。

然而,第二天下午,女孩又来了。

她没说话,只是把一幅画交给了昨天那位志愿者。

画上,是两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站在一所小学的校门口。

一个背着崭新的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去;另一个则蹲在布满青苔的校门外,低着头,认真地数着地上的石子。

女孩抬起头,眼睛里有倔强,也有超乎年龄的平静。

她轻声说:“请你……帮我妈妈听一听这幅画的声音。”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句话击中了。

赵小芸没有错过这个瞬间。

她将画作拍成了一段极短的视频,没有配乐,没有解说,只在画面下方打出两行字。

标题是:《她说不出口的,我替她说了》。

字幕是:“有时候,听见比说话更难。”

视频在内部平台上发布,瞬间引爆。

一个月后,林晚在后台整理首月数据。

结果超乎想象,78%的参与者在工作坊结束后,主动联系志愿者,申请将自己的录音解密,从A级升级到c级,愿意纳入“城市共情档案”。

仿佛那扇一度紧锁的心门,在被小心翼翼地敲开后,便渴望着与更多相似的灵魂共鸣。

她正准备将报告归档,系统后台忽然跳出一条新的提交记录。

编号:m00017。

来源:未知。

授权等级:c-(完全公开)。

林晚好奇地点开了它。

没有精良的设备,只有微弱的电流声和一对老年夫妻含混的方言对话。

“老头子,你说咱们吵吵闹闹这一辈子,值不值得记下来哦?”

“值得啊。有人肯听,那就值得。”

录音在两秒钟的沉默后戛然而止,紧接着,传来一声极轻微、却又无比清晰的关门声。

像是为一段漫长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温柔的句点。

林晚盯着屏幕上那个“未知来源”,久久没有按下分类归档的按钮。

窗外夜色如墨,整个城市都已沉睡,只有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她关掉音响,轻声自语:“原来不是我们在收集记忆,是记忆在挑选承载它的人。”

就在这时,她的私人手机响了。

是苏霓的来电,铃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突兀。

林晚接起电话,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见苏霓那边传来压抑着激动与一丝不安的声音。

“晚晚,我刚接到一个电话……一个特殊的请求。”苏霓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他们说,有一些故事,如果现在不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